[
虽然华为跟百度一样,一再否认自己要造车,即使是在昨日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徐直军也还是强调“不造车”,但说的和做的却是两码事。
]
还记得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说过的话吗?
“特斯拉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可能来自中国公司。
”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猜测这家公司到底是谁。从比亚迪到蔚来、小鹏,再到百度、小米,但现实存在的差距让这些答案都显得差强人意。
但如今,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答案浮出水面,因为,华为终于下场“造车”了。
在4月12日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透露,华为目前已与北汽、长安、广汽合作,将推出三个智能汽车子品牌,今年第四季度,打上“华为 inside”标识的智能汽车将正式推出市场。
当然,华为方面还是坚持“不造车”的说法,只是以供应商身份切入汽车赛道,但其与其他车企联合推出新品牌并且持有股份的做法,已经无需让人在意是否亲自制造整车了。
为什么说华为才是特斯拉最大的对手呢?各位看官请往下看。
虽然华为跟百度一样,一再否认自己要造车,即使是在昨日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徐直军也还是强调“不造车”,但说的和做的却是两码事。
去年7月,华为名为“一种自动驾驶方法以及装置”的专利在网上曝光,该专利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驾驶行为数据以及当前环境数据确定自动驾驶策略实现安全驾驶。这项专利的申请公布日是2020年7月10日,而申请日则是2018年12月27日,也就是说华为有意“雪藏”了一年半时间。
为什么“雪藏”?最大的可能是华为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就在这项专利公开后,华为就不再藏藏掖掖了。
去年9月24日举行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用两项全新技术赤裸裸地向世界昭告自己的野心:
一项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ADN,全栈引入AI,通过网元、网络和云端的三层AI能力协同,助力企业网络迈向自动驾驶时代,使能行业数字化业务和运营的超自动化。
另一项是与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图盟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创新车路协同联合解决方案”,利用三方优势实现“车、路、人”三者协同,以全息感知和主动管理加速智慧交通发展。
这两项技术,一项是自动驾驶,一项是车路协同,正是汽车产业“新四化”中智能化、互联化的攻坚难点。华为这次选择大大方方地展示出来,释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它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
华为为何如此自信?事实上,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可以说是从2010年提出“云管端”开始的。这套技术一开始为通信领域提供从接入、到承载、到平台、到终端、到业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在通信领域获得成功的经验后,向智能交通领域延伸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也为华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根基。
2013年年底,华为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并发布了第一款车载模组ME909T,将汽车质量标准与通信技术完美融合,创造了车联网基础设备支撑平台。
自此之后,虽然华为一再宣称自己不造车,只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和系统,但谁知道哪天就会跟百度一样,自动驾驶技术做到一定水平,就顺便自己造车了。因为华为是有“前科”的,以前说不做传统家电,却冷不防抛出一个智慧屏,让整个电视产业如坐针毡。
况且,不管华为是否亲自制造整车,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野心早已昭告天下,未来智能汽车赛道上必定有华为的身影。
直到昨日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还有媒体不断追问徐直军“会不会造车”,因为华为在手机领域的老对手苹果、小米都下场造车了,一直在汽车领域动作不断的华为难道不为所动?
徐直军还是抛出一样的答案:“2018年华为明确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这个决策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有改变”,但他同时透露了非常重要的信息点。
徐直军说,从今年四季度开始,华为将陆续推出子品牌汽车,打上“华为inside”标识的智能汽车将陆续推出。华为目前请了3个伙伴打造自己的子品牌,包括北汽,未来还将与广汽、长安汽车打造汽车领域的子品牌。
与小米、百度亲自进入整车制造领域不同的是,华为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造车路线,那就是寻找车企进行合作,自己出核心零部件,车企出工艺和生产线,将汽车零部件组合起来,造出来的车也不叫华为汽车,而是用其他品牌名称。
当然,华为不仅仅是简单的零部件供应商,应该是占有一定的股份。因为徐直军说了,虽然自己不造车,但华为也想跟车企合作开创一些好的商业模式,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华为inside方式赋能车企。
简单地说,华为自己不亲自造车,但是未来的每家主流新能源车企自己都要有份,这样也能坐享智能电动汽车庞大市场带来的红利。如此看来,华为造车的野心其实比百度、小米更大。
六大汽车国企(包括三大央企)中,华为已经拿下了北汽、长安、广汽,只剩下一汽、东风、上汽暂时还没有深入合作。
华为与北汽的合作成果出得最早,双方合作打造的“联名款”极狐阿尔法S将在4月17日正式发布,这款车搭载了整套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带来708km续航、瞬时弹射起步模式等配置,而华为方面也已亲自下场为阿尔法S宣传造势。
华为与广汽、长安联合打造的两个子品牌目前还未确定名称,但长安与华为的战略合作早在去年就被传得沸沸扬扬,与这两家企业合作的还有宁德时代,一个出生产线,一个出零部件,一个出动力电池,三方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备受业界期待。
不过,华为联合车企推出的智能汽车,并不是所有车型都会使用华为in side的标识,徐直军表示,只有使用了华为自动驾驶方案的汽车才会使用。
华为目前申请了大量自动驾驶、电池、车辆控制、导航、车载装置等相关专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动驾驶以及雷达相关专利。
种种迹象显示,华为主要是从自动驾驶切入汽车赛道的,而且选择的是激光雷达技术路线。
“我们智能汽车团队告诉我,他们的技术是最好的,可以做到1000公里无干预自动驾驶,这比特斯拉就好多了。”徐直军昨日在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说的这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
身为电动车的标杆,特斯拉的行业地位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动驾驶成就的,其目前掌握的自动驾驶技术被公认为独步全球,无出其右者,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真的比特斯拉还牛?
从上面提到的专利可以看出,华为做自动驾驶,选择的技术路线与特斯拉不同,而是与小鹏汽车一样的激光雷达。
华为在2020年底发布的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拥有150米的探测距离,而且具有96线程,要知道此前只有一家供应商能够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而且是只有16线程。
马斯克一直非常坚决反对激光雷达,还曾公开炮轰“激光雷达很傻,谁寄希望于雷达谁就注定失败”,为什么呢?因为激光雷达太贵了,早期成本高达上万美金,特斯拉为了节省技术成本,打造出一套只需300美金的摄像头AI算法来代替激光雷达,用图像识别和神经网络来实现自动驾驶。
虽然特斯拉利用自动驾驶芯片上的优势,缩短了摄像头视觉识别技术和激光雷达的差距,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少差距。
而华为最大的成就在于,不仅研发出高性能的激光雷达,还将成本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