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HR派  ·  刚进入2025,打工人为何已经累麻了?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全职岗位表格】新闻媒体/内容运营/影视娱乐 ... ·  6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优酷剧集运营专员@你! ·  5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网易:​新媒体社区运营 ·  5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优酷全职岗位!剧集运营专员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我怎么可能要孩子呢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11-25 11:56

正文

“我怎么可能要孩子呢。”


这是红白蓝幼儿园出了虐童案后,我在朋友圈看到最沉重也是最无力的一句吐槽。


这一次,中产梦碎得很彻底。


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就是看中它贵,一个月5500,觉得肯定好,才来的”。


可一直笃信钱能买来安全感的中产,做梦也没想到5500只比550多了个卵(用)。


那些扎向孩子身上的针,扎得他们关于生活和未来所有美好的想象像泡沫一触就破。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美国文化批评家保罗·福塞尔就在他的传世名著《格调》中戳破了中产的这层幻想。


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指望用阶级的跨越来改变命运实在不靠谱,唯有逃脱阶层的束缚,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小马,微信公众号马路观察者(id:jianji1215)。





阶级,阶级,阶级


瓦尔特惠特曼《民主的远景》:


如果人人都是人物,则人人都不是人物了。


“阶级”这个词是刺耳的。


我和朋友就在聊天时激烈地争吵过。如果不是人们津津乐道,它还会存在吗?白领就比房产中介高级到哪去了?


何况人家虽然辛苦却也年入百万,你连中午点个外卖用上两块钱优惠券都要高兴半天。


《格调》里也举了个例子:美国一位城市社会学家在就这一话题进行调查时,受访者的第一句话总是“我们这个城市没有等级差别”。


政治正确让我们冠冕堂皇地否认阶级,却又在八级大风和PM2.5爆表的雾霾天里心安理得地享受外卖小哥送上门来的午餐。


那一刻你心里一定在想:幸好我不是他。



这种阶级的舒适感在这两天另一篇刷屏的文章《这不是笑话:阿姨改变了中国》里也无处不在。


一个阿姨一个月拿5500,月嫂更是高得离谱,而上海人均工资是每月6500,节余的1000块还不够一个月打车叫外卖的钱。


但人们还是愿意把孩子留给阿姨,自己去坐班,即使保姆虐童案层出不穷。


为什么?


为了五险一金带来的安全感。


为了个人职业梦想的实现。


也因为《格调》所说的,“我们从内心深处需要的是差别而不是聚作一团”。


承认吧,不是你否认阶级,阶级就消失了。


哪有什么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不然为什么下面这样的新闻上了腾讯首页?



人人生而平等,但有些人显然更加平等。


“一个对实力和成就

抱有狂热错觉的阶级”


在《格调》里,保罗·福塞尔把社会分为三大层,九小层:


上层阶级:看不见的顶层(财产来源于继承),上层(总统等),中上层阶级(法律、医药、房产等大亨)

中层阶级: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

下层阶级:赤贫阶层,看不见的底层


保罗认为,一个人的格调会毫无保留地暴露阶层,所谓的“格调”,包括容貌,微笑,体重,衣着,颜色,质地,西装,雨衣,领带,帽子,住房,车子,车库,草地,门牌号等等……


事无巨细,吃穿用度衣食住行无一不反映一个人的阶级。


只有上层阶级才不care别人怎么想,他们开破旧的老爷车,衣服上形形色色的商标全部消失。


低调得不像样。



而中产阶级呢,logo要大!要显眼!



对照当下中国,保罗对中产阶级的论断几乎无不一一印证:


优雅,是对中产阶级的致命诱惑,这个阶级指望依靠它将自己与上层的傲慢无知和贫民阶层直率的粗鲁区分开来。



尽管他们通常不一定比工人阶级挣得多,却总是心怀歉疚,满脑子都是社会关怀。



一个最谨小慎微、了无生气的阶层。他们是企业的螺丝钉,可替换的零件。他们最惧怕他人的批评,因此是为他人而存在的。他们是全社会中最势利的一群人。



大部分时间被当作奴隶对待的中产阶级,对实力和成就抱有一种狂热的错觉。



迫切要让自己从属于什么的欲望,以及他们用购物等机械行为满足这一欲望的方式。



坚信只要自己奋力投入,就必定有自我改善的可能。



阅读是为了使自己的观点被肯定。



《格调》对中产阶级极尽讥讽之能事,也像极了在当下的中国,中产早已成为群嘲的对象。


大概是因为,中产是活得最拧巴、最不像自己的那类人。


比如西二旗朴实的程序猿月入5万过得像月薪5千被营销狗调侃,原因是过得太不中产。


调侃程序猿的“中产”月薪到手也就8千吧,手拿Gucci包YSL星空收了5个颜色过得像月入5万。


城市里的新中产,比谁都努力,比谁都拿自己那点“格调”当回事,却又比谁都更焦虑。


别忘了,他往下就是上层贫民,上升的通道虽然渐渐在关闭,下滑的通道却是流畅得很。


而红黄蓝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则再次提醒了他们:


“低端劳动力”无处安放的只有身体,中产嗷嗷被拷打的却是灵魂。


去他的阶级!


有人曾问乔布斯:Are you a hippie or a nerd?


他说:“如果必须二选一的话,我肯定是嬉皮士。”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总统遇刺,越南战争,登陆月球,美苏冷战……伴随着摇滚乐,嬉皮士诞生了。


正是从这时候起,美国青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嬉皮士走上街头,宣扬爱与和平,关心社会议题,声讨种族主义和妇女权利。


在《格调》一书里,嬉皮士被保罗归为九个阶层之外的“X阶层”——冲破常规的另类。


他们是“从阶层中解脱出来”了的人,富于好奇心和独创性。


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艺术、写作、创造性工作——任何一件能真正讲他们从老板、主管的监督下解放出来的事情。


如果说,中产阶级“永远是别人的人”,那么“X阶层”才是真正的自由。


换句话说:


去他的阶级!


放在今天的语境下,借用已经无数次被刷屏的那句话:


“底层”与“中产”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如果你只关心party上的自拍好不好看,只在乎中午沙拉吃鸡肉的还是牛油果的,做人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只有人人都是人物的时候,你才是个人物。


这大概是虐童案给我们上的最好一课了。


你认为中产是活得最不像自己的人吗?


写下走心评论或今日职场感悟

明天你也能上领英日签





LinkedIn招聘实习生啦~


社交媒体达人、文字狂热爱好者、脑洞如黑洞的蛇精病……通通到我们碗里来!后台回复关键词“招聘”获取职位信息。


LinkedIn欢迎你的加入!~~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小马,微信公众号马路观察者(id:jianji1215)。

本文图片来自原作者,影视截图和视觉中国。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