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底,都会在朋友圈里玩一个游戏,叫:
用一句话形容你的2016。
今年11月,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答案。
我的2016:安静而有力。
27岁,终于告别了那个爱瞎凑热闹的自己。
-01-
人在面对这个世界之初,大多心怀惶恐,
目光所及的一切,都唯恐错过,总忍不住去凑那些热闹的东西:
最热门的行业,得瞧一瞧啊;
最火热的职位,得试一试啊;
最走红的名人,得攀一攀啊;
生怕不去,就错过了时代的洪流、最赚钱的机会。
那种不顾一切的茫茫然参与感,我也曾如此。
那时候,做每件事之前,最先问的不是自己:你想做吗?你喜欢吗?
而是问天问地问别人问社会:这行业有前景吗?这公司大吗?这男人什么工作年薪多少?
没办法,人弱小的时候,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客观价值上。
其实挺可怜,却又无能为力,难以自持。
我是懂的,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个阶段。
这也是为什么总劝别人,不要轻易咨询什么专家大师,
你连自己都搞不懂的时候,只能被世俗价值带着跑,
越问越稀里糊涂。
-02-
事实上,每一个时代,
都有属于它最朝阳的产业,这是一种常态。
但只有你自己这个个体,是特别的。
那个与你的个性契合而生成的产物,才是独一无二的。
在一些人影响下,我曾了解过各种各样热门,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但每一次都发觉自己沉不进,也爱不上,更做不好。
最开始,以为是自己态度有问题,愈加强迫去努力,反弹却更大,因为结果难以满意。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这让我抓狂。
拧巴了许久,渐渐发觉,其实自己个性是比较小众的,所擅是比较垂直的。
或许与那些特别主流的舞台、热闹的人事没有缘分。
人要认清自己,很难。因为我们发现到的自己,并不是欲念中渴望的那个自己。
所以总对自己说:这不是我,这一定不是我,再试试,我一定可以成为那个谁谁谁。
对世俗的“优秀”看得太重,对真正“优秀”又领悟不到。
这一点在中国人身上尤其明显。
去国外,会发现,除了纽约这样的城市能看到北上广影子之外,在很多二三线,每个人都是T恤大裤衩,活得很自在。日子虽小,人却精神,散发出对自我的充分认同,而对外物的倾羡焦灼也远不如国内明显。
那种自主性的宁静,或许跟经济成熟度有一定关系。
其实,人一旦接受了自己是谁,就会明确集中很多。
对“优秀”这个词,会有全新的见解:
优秀,不是广泛的比较:必须进最牛逼的公司、坐最牛逼的位子,成为漩涡中的中心。
优秀,是一个垂直意义——在最擅长的角色里做到极致,你就能获得充分价值,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不要去和别人比。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生活方式,你只需找到你最喜欢的,深深扎进去,做到最好,就能成为“主流”。
优秀,是把个体最有价值的那一面最大化,而不是在最有价值的环境里做不擅长的事。(当然,如果个人价值与行业价值统一最好)
大多数人宁愿辛辛苦苦做汪洋里的一滴水,却不愿做荒漠中的一小弯清泉。
-03-
浸没在日常的人,很喜欢放大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觉得这个时代就是历史的拐点,自己正是时不我待的英雄。
这种对“时机”的过度执迷,就像塞壬的歌声,引无数青春尽折腰。
其实,你凑热闹的时候,早有成千上百万的人跟你在做一样的事。
而真正的裂变,很少会明显到让所有人都达成共识。
事实上,那些已经在风口上飞着的成功者,在肇始时,并不是凑热闹的人;
恰恰相反,他们属于异类——深深沉进自己的选择之中,不被环境带跑。
那种发自内心的固执,是任何一种“热闹”都无法诱惑得了的。
他们很少被“看起来不错”牵引着走,而是被“我觉得不错”支撑着前行。
正如冯唐微信每一篇文章最后都会提到的一句话:
“每一个NB的人都有一颗笃定的核。”
不是外界决定这个核;而是这个核在塑造外部。
逻辑是:因为你觉得它有意义,才发自内心做到最好,往外推及,进而影响这个世界。
而不是相反——因为这个东西热闹,所以改变初衷,重新适应一套新的准则。这样你只会像一只无头苍蝇,总是哼哼唧唧到外围打个转,进不去最里面。
还是要回到原点:人是为了创造价值而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怎样才能创造价值?
——把事情做到最好。
怎样才能做到最好?
——做所有人都觉得好的事,你可能饿不死;做热爱的事,才能做出名堂;
-04-
现在,自己已不追什么“成大事”了,甚至在疏离这个词。
离它越远,才看清它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
1、 做你感兴趣的事;
2、 用它来创造价值。
认准了,很多行为就是自然而然的。
不用刻意去学怎么说话交际;
不用刻意去钻研什么厚黑学;
那些东西,说白了只是一种技巧,
当你目的明确,行为自会围绕目的发生,这时再调整方式,就能一击即中。
大部分人都在本末倒置,搞不清自己的发心,却花大量时间学习技巧。
想明白这一点,生活便顺遂了很多,
对人对事,没那么多优柔寡断和小心翼翼;
遇到感兴趣的,就胆敢尝试追求;
遇到阻挠价值的,就勇敢去打破;
当你决定只为价值负责时,就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理解你了。
因为所做的每一件事,于你自己而言都具有充分合理性、说得通。
这才是从心底升起的力量感。
-05-
人的力量感,有两种。
一种来自于外部,比如名誉、职位、评价等;
一种来自于内部,比如你的能力、做事的信念。
以前,我是感觉不到第二点的。
与人结交时,往往想到的是第一点:我是个什么位置的人?配得上吗?
直到有一天发现,人越是囿于这个东西,就永远走不出现有阶层,因为:
你一直在用现有的东西,来交换跟现有差不多的东西,本质是一种等价思维的原地打转。
当然,这个一点点积累往前滚的过程是必要的,却不是最关键的。
人生最精彩的地方,不是线性积累,而在那些“飞跃”的瞬间。
机会,是本应该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东西。
首先你要看到它,然后抓住它。
这需要一种素质。
在那些脱离环境的人身上,你能感受到这种超出常人的素质:
那是一种超越外界种种相似性的东西——Ta的能力,Ta存活于世的信念。
是这个东西,在帮你跨越界限。
越年轻的时候看透这一点,越好。
-06-
所以,何必再瞎凑热闹,徒添耗损;
看起来是在寻求机会,但可能只是一种最原地打转的行为。
安静而充满力量,
找到属于你的核,坚实它;
把擅长的发到极致,创造价值;
明确目的,认定你觉得对的东西,运用好力量,一击即中。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