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近日,新都“七一城市森林花园”部分房源19700元的单价,再次捅破了摇号限购政策以来的天花板,其中最让购房者难以接受的,是说好全赠送的花园最终还需缴纳30万使用费,这令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笔费用,认为就是一个大阳台而已,还要收使用费,莫名其妙。
但其实这笔费用是所有以“城市森林花园”概念打造的项目必须承受的代价,推而广之,也是购房者为所有创新付出的代价。
打一些直观的比方,想要享受金茂府的科技豪宅,除了可能需要付出区域最高房价的代价,还需要付出高昂的物管费;而想要拥有麓湖的迷人景观,同样如此。
特别申明:
以下所有讨论仅针对“垂直森林”概念及相关项目,非七一城市森林花园。
我无意为这笔费用开脱,只是试图说明,想要打破现有建筑常态,并在其上加入真正的新意,不仅需要开发企业的投入和设计者的天才,同时也需要合适的“土壤”——
一个能够接受真正好的创意的区域,以及愿意为此付钱的人。
显然,和武侯新城、天府新区相比,新都也许并不是出现城市森林花园的合适地方,而七一城市花园是否是真是那样的项目,看完这篇文章,自然会有答案。
“城市森林花园”和大阳台的区别
首先厘清一个概念,所谓的“城市森林花园”和很多人认为相似的世纪城天鹅湖花园项目,或者其他拥有大阳台项目的区别。“城市森林花园”的设计理念,也可以被称作“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完成态的“垂直绿化”应该是每一层阳台上有专门的种植池,使其可以栽种包括乔木在内的多种类树木和植物,这是一般项目无法实现的。
想要在每一户阳台都种上树,难点很多,比如特殊的承重结构、立面设计、朝向采光、浇灌系统、种植池的防水排水、树木选择配置、安全隐患、后期维护成本、建筑成本,甚至防盗、蚊虫……很多很多,环环相扣,所以前期研发成本很高。
根据碧桂园提供给我们的资料,“外墙长满植物”的碧桂园总部,阳台植物共98种,阳台覆土厚度为80厘米,有小乔木类5种,藤本类9种,“主要种植以藤蔓植物品种为主,南洋杉等瘦身乔木只是为了让建筑绿化能马上呈现成熟效果局部使用。”
换句话说,以藤蔓植物作为垂直绿化为主的碧桂园总部暂时还没有彻底实现“城市森林花园”的完成态,因为在阳台种植藤蔓植物相较种植树木难度系数更低,更易实现。
▲碧桂园总部(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世界范围内已建成的“垂直绿化”建筑,最著名的是位于米兰城中心的“垂直森林”双塔。 这一项目从2006年开始设计,3年后投入施工,历时5年建成,两栋塔楼分别高78米(17层)和111米(24层)。
沿着外墙和阳台,总共种下480株大乔木(实际上,这些树木最高不超过9米,应为中乔木,但相关资料称其为大乔木)、250株小乔木、5000棵灌木和11000棵地被植物,相当于1公顷的森林覆盖量——这与在阳台种植藤蔓植物和花草是完全迥异的两个概念,也是为什么被称作“森林”的原因。
从这个建筑的部分数据和关键词,我们可以窥见到,从设计到后期维护,难点和高成本一直贯穿在“垂直绿化”这个概念之中。这的确是一种新型建筑,不仅出于新的设计理念和承载的设计师理想,还有持续的后期维护,三者叠加之后,这样的项目面对的群体已被做了大量“减法”。
▲米兰,垂直森林(图片来源:网络)
一些新的观念碰撞和必须为此付出的代价
想要住进这个项目,首先必须接受一种“约束”,一个关于“共建”的共识。
在设计师看来,“垂直森林”是一种对现代化生活场景的反抗和改善,变革了城市中树与人的关系——这更像是一个为树而建造的建筑,人只是恰巧生活在其中。在这种激进的构想之下,“垂直森林”的外立面成为了项目核心价值,无关优美的形式,而是传递的价值观,对现有生活模式的一种打破。由于交错设置,“垂直森林”有的阳台层高达到9米,不断向上生长的植物对另一住户“私人空间”的“侵入”,正是对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界限感”的一种模糊。
也因此——
在“垂直森林”,绿化是一项凌驾于私有物业边界之上的公共利益。
居民即使在购买房屋后,植物也并非他们的私人财产,因为这些都是整个建筑立面的一部分,不仅优化了建筑的美观,还能够调节局部小气候,所以,需要专门的园艺团队根据维护协议照料它们。
“垂直森林”的维护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和之后。前两年中,每6个月进行外部修剪,每3个月进行内部修剪,维护费用的80%是人工成本。那些“飞翔的园丁”会通过设置在屋顶的起重机自上而下地维护绿植。
▲飞翔的园丁(图片来源:《一座垂直的森林》)
起初,见诸文字的报道称,米兰的“垂直森林”双塔公寓面积在60-500平方米,有售价56万英镑(约530万元人民币)的80平方米小户型公寓,也有售价170万英镑(约1600万元人民币)的200平方米大户型观景豪宅,后者能让住户俯览全城。算下来,单价约为6.63-9.41万人民币。
一位“垂直森林”建筑设计事务所员工则给出了更精确的价格,9000欧一平米,物业费7000欧左右一年——对置业者而言,这是一个比较贵的项目。
实际上,很多拥有非同寻常设计理念的商业住宅,不仅需要购买者有相当财力,为前期研发、超凡设计、后期维护等等买单,要求更高的是,还需要居住者对一些“先锋”理念的认同。有时这些建筑会是购买者拿来炫耀的玩具,而更多时候,对大多数购买者而言,想要常居于此,就要接受一些真正的改变。
“垂直森林”如此,“绿色建筑”的高额物业费如此,甚至没有运用这些“科技”的麓湖也一样。选择麓湖,意味着需要(无论是否愿意)摒弃一些相对而言更传统的居住观念,比如这个体量庞大项目的正常运转很大程度需要居住者的“自治”,传统物业管理模式在这个私人住宅与市政空间多处交叉的项目行不通。
▲米兰,垂直森林(图片来源,网络)
在阳台种树其实没那么简单
在阳台种树,首先需要特制的、深度足够的种植盆,这是和普通大阳台的最大区别之一。
以米兰“垂直森林”为例,种植盆深度为50-110厘米,这样才能铺放足够深度的土壤基质、完善的给排水系统以及多重固定装置。
▲种植盆(图片来源:《一座垂直的森林》)
树木种植在高空,对建筑而言,需要考虑种植土壤产生的巨大荷载,以及高空风荷载这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以6米高乔木为例,米兰“垂直森林” 考虑了三种荷载工况:不包括种植所需的草皮和土壤重量,300kg;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达的最大设计荷载,不包括种植时所需的草皮和土壤重量,600kg;最大设计荷载,包括种植时所需的草皮和土壤重量,820kg。
这对建筑的承重结构在结构方面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一位前奥雅纳结构工程师告诉我,都能实现,唯一的前提是“业主是否愿意、以及愿意花费多少代价(并不仅仅是钱)”。比如,仅仅是比如,“荷载大,可能需要更高的结构高度,以前能做3米层高,现在为了考虑大荷载就必须得做到3.5米层高等等”,这类代价。
只要愿意付出相应的代价,即使是特殊结构也可以完成,而奥雅纳意大利正是“垂直森林”的结构工程方,他们的确做到了,这也意味着这样的项目造价将高于其他。
风荷载方面则是进行了两组风洞试验。第一组风洞试验在米兰理工大学,利用1:100的模型,测试确定出树木和建筑结构的应力分布。第二组试验在佛罗里达国际大学风洞中进行,对实体模型进行了真实测试,模型在风洞中承受的风速为190km/h,相当于16级超强台风,超过了陆上极少,造成巨大灾害的12级台风或飓风。
最终,根据分析和试验结果,项目采用了三种绿植的稳固装置,其中的“锚固系统”是专项研究成果:临时安全装置、基本固定装置和保险的安全装置。总之,布置了超出人们想象的安全措施。
▲米兰,垂直森林(图片来源,网络)
不太计较代价的前提下,结构不是难题,而植物的浇灌、养护、管理同样需要大量投入。据称,“垂直森林”每一层植物都根据建筑的光照、高度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位置,同时还模拟在未来不同高度所面临的生长环境,长成3年后才决定能否适用。
作为一个时刻运转的生态系统,“垂直森林”的植物管理模式只能是集中式养护管理,种植盆底部的传感器连接着中央灌溉系统,专业人员定期对植物进行内侧修剪(室内)和高空作业(外侧修剪)。在这些过程中,业主的作用很小,因此也需要为这些付出金钱的代价。
“垂直森林”的难点并不仅限于上述文字,它的复杂程度导致的高额成本决定了,这或许不会是多数人能够享用的成果。
上述文字,只是试图对“垂直森林”做一些说明,七一森林城市花园多加的30万似乎有理有据,但开发商对媒体的回复显然缺乏说服力:
一、植树绿化花园的造价须增加到房屋的单价内,否则,花园将无钱做精装及植树绿化!如不统一做精装及植树绿化,该建筑竣工后将成为光秃秃的十分难看的外观,将无法体现出第四代绿色生态建筑的任何特色。
二、每户私家花园面积都很大,如不统一植树绿化,让住户各自自行绿化,那整个建筑外观一定会乱七八糟的,如一个破烂的万花筒。
三、如不与住户签订“精装绿化花园使用协议书”,住户在使用后,会出现很多“乱搭乱建”现象,而无法管理和无依据管理的混乱局面。
四、精装绿化花园的硬化地面均采用天然花岗石,所种植树木也都是两年前再移栽种过的,其移栽价格都非常贵,因此花园的绿化造价成本较高,这一部分应该体现出来。
最后,据媒体报道,继米兰、南京、乌得勒支、地拉那、洛桑、巴黎城市森林落成以及在全球发布都市森林化行动召集令视频之后,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宣布将在荷兰埃因霍温建造新的垂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