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总有一些不愿让人发现的隐秘角落,可能是因为某事对朋友
暗自嫉妒
,可能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
偷偷自卑
,也可能是因为自己脑海中产生了这些负面情绪,而忍不住
厌弃自己
,如果你心中也有
那些想说又说不出的脆弱
,那你一定要读一读小K今天推荐的这本书——
夏目漱石的《心》
。
在这本书中,夏目漱石告诉我们,
要允许自己不够好,要学会放过自己。
书中的“我”是个大学生,偶遇了一位奇怪、又莫名有熟悉感的先生。
他明明很有学问,却不作为;
家境优渥,身边有爱妻陪伴,却不感到幸福。
原本对K极为亲近信赖的先生,暗自对K产生了嫉妒和防备之心。
他利用K性格上的弱点,劝诱K不要因为爱情而背叛自己的原则,并且抢先向女孩求了婚。
K遭受着精神动摇和好友背叛的双重打击,深陷绝望,最终自杀身亡。
在K自杀的那一刻,先生自以为纯洁高尚的心便也不复存在了。
余生的每一天,先生都如行尸走肉一般,
活在悔恨与痛苦,以及对自己的深深厌恶和谴责之中。
在小K看来,
先生虽然不是无可指摘的白莲花,但也绝对称不上是坏人,
他只是一个敏感脆弱,又不肯让自己放松一点点的可怜人。
另一方面又暗自要求自己绝不能成为像叔父那样的恶人,
为了帮助被逐出家门的好友K,他将其接来同住,从精神到物质都给予了K很多帮助。
k自杀后,先生默默背负了“逼死好友”的罪恶感与愧疚感多年,
他自我厌恶、自我谴责、自我放逐,几乎用自己整个人生来赎罪。
小K觉得,正因为先生要求自己必须成为一个正直高洁的人,所以才无法原谅自己人性上的污点吧。
世上没有像模子刻出来一样的恶人。平时大家都是善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然而正因为一到紧要关头就会突然变成恶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大意。
柏拉图说,人类的本性将“永远倾向于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无任何理性。”
也许我们不愿承认,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非常脆弱的碎片:
所以我们需要夏目漱石,需要《心》这样鞭辟入里的经典,
来毫不留情地戳破我们的自我伪装,来面对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比起无止境地苛责厌恶自己,
我们更要允许自己不够好
。
就像豆瓣网友@海带岛 说的,
“
读夏目
能让人对人性更加宽容。
”
《心》是“我”作为旁观者一步步剥离先生的秘密之书,借“我”之口来复刻一段背负着痛苦的人生。
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夏目漱石
透过书中人物来自我审视和剖析的自白之书。
夏目漱石幼时被寄养给父亲的朋友,后来由于养父母关系破裂才回到家中,但依然是家中不受欢迎的孩子。
他曾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教书,但一次他的一名学生因为他的严厉批评而投水自尽。
当时的知识分子圈对他猛烈抨击,舆论说是他逼死了学生。
这让夏目漱石的神经衰弱愈发严重,只得辞去工作,用写作来疗愈自己,结果名声大噪。
凭借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他被称为日本
“国民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