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财经
新主流财经门户凤凰财经官方微信:众多精品栏目总有一款你喜欢:涨停板复盘,追涨股,只做强势股;财知道,不同视角读懂新闻背后;小报告,以小见大读懂大时代;连环话,一张图让你看懂热门财经事件。全球华人都在看的财经公众号,你值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卡龙  ·  今夜,影响世界的一晚! ·  2 天前  
计量经济圈  ·  AER的风吹到川普口中的匈牙利, ... ·  4 天前  
华尔街见闻  ·  资本热捧的NAD+,能否开启人类长寿之门?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财经

从此之后,你将听从它们的口令

凤凰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8-03-31 19:51

正文

来源:摩登中产(modernstory)


巨大服务器围拢舞台四周,台上的人类,正奋力表演。

 


2000年9月,西湖畔,初出江湖的马云给金庸敬茶。

 

那时,他脑海中的大数据,不过是老爷子的十四天书和自家的十八罗汉。

 

然而,在万里之外美国西海岸,他的同行贝佐斯,此时已能用大数据构筑陷阱。

 

当月,亚马逊对68张DVD,实行差别定价。定价依据来自网站收集的用户数据。比如,一张《泰特斯》碟片,新客报价22.74美元,对购买力强的老客,报价26.24美元。

 

亚马逊利润因此增加。但一个月后,就有用户发现这一秘密,论坛上群情激奋。 最终,贝佐斯亲自道歉,说这只是实验,定价是随机设定的,以后再也不敢了。

 

一颗慢性毒药,就这样埋于互联网洪荒年代,毒性足以贯穿此后岁月。

 

那时的网民都天真,并且足够骄傲,以为电脑只是工具,数据只是痕迹,一切都可驾驭。

 

18年过去了,一切并没有按最美好的构想发展。

 

我们向海市蜃楼招手,迎来的却是乌云摧城;我们向草原深处呐喊,引来的却是嗜血狼群。


我们制造了数据洪流,也被洪流吞噬。洪流早已淹没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的广告,从门户上霸占视觉,在飘窗中扭动身姿,最后化妆栖身于信息潮。

 

它们无处不在并时刻迭代,你搜索和输入的每一个字符,都能引发广告海啸。

 

而今,它们已进化到可以听懂声音。

 

客厅的智能电视,卧房的智能音箱,掌中的智能手机,你的声音,正时刻被采集,并在复杂推算后,为你订制广告。

 

这仅仅是开始,当掌握足够多数据后,洪流已能制造漩涡。

 

在知乎,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提问,有15000余人关注,800多个回答。

 

绝大多数答案,都讲述在电商和旅游平台上,遭遇诡异的价格。

 

你刷新页面,见到的价格,可能是根据你的荷包和欲望,量身设定的价格。

 

无数数据流在虚空中盘旋冷笑,看着你跳进精巧的陷阱。

 

在国外,亚马逊早已不玩这些低级手段。

 

去年7月起,他们对网站上所有商品实行了动态定价。

 

鞋类除臭剂制造商Jacobs说,一旦有媒体提到他们产品,亚马逊价格就会上涨。例如,当一家新闻网站推荐了该除臭剂,亚马逊价格会从9.99美元飙到18美元。

 

Uber的研究则更近一步。他们发现,当手机电量低时,用户更容易接受1.5倍,甚至2倍的提价。

 

没人知道他们用这个发现做了什么。

 

20世纪初,镭刚发现时,被当做是保健品。含铅汽油问世后,是向全球推广的高科技。

 

从1870年到1912年,整整42年,被西方称为“大飞行时代”。

 

那时,鸦片被用来小儿止啼,吸粉成为社交礼仪,海洛因是白领回家后的解压神药,而且能治疗咳嗽、胃癌和抑郁症。

 

我们总是欢呼着拥抱高科技,却看不到怒涛下的暗潮。

 

 

在数据强权的时代,每个人都如蝼蚁,所到之处总会留下数据轨迹。

 

轨迹中记录了你的出行路线、工作内容、餐饮喜好、休闲娱乐,记录了消费和财富,也记录了情绪和欲望。

 

起初,巨头们如野兽,沿着轨迹,蹑足潜行,仅作观望。

 

后来,它们开始截取轨迹,测算取样。

 

最后,它们汇总这些轨迹,并编织成数据牢笼,掌控我们的生活。

 

广告轰炸和大数据杀熟,并不是大数据阴暗面的全部。

 

随着数据洪流激涨,我们必须做好更艰难的心理准备。

 

首先,我们可能迎来一个隐私消亡的未来。

 

2007 年,英国报纸称,《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的伦敦故居外,周围183 米内,有 32 个摄像头。

 

那已是11年前了,而今,摄像头只多不少,而且更为智能。

 

在人工智能加持之下,摄像头可以分析行踪,解读唇语,捕捉表情。

 

在大都市中,再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树洞。哪怕是深夜公园的寂寞哭诉,也可能被机器默默记录。

 

互联网上,更不可能有树洞了。连浓眉大眼的facebook都叛变了,还有谁可以相信?

 

最隐私的博客日志,在服务器上早被拆解万遍;最安全的云端相册,在工程师眼中不过自家花园;

 

哪怕是功能单一的生活软件,后台也会拼命搜刮你尽可能多信息:短信记录、支付习惯,甚至相册照片。

 

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刷单,而埋在深处的野望,无需多言。

 

2017年6月,《财经》报道称,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有55.3亿条,平均每人4条。

 

还记得那个被骗子骗走学费后,自杀的山东女孩徐玉玉么?她的所有信息,在黑市上只值5毛钱。失控的数据洪流,冲垮她的生活,带走她的生命,也最终淹没了她的死讯。

 

在消灭隐私之后,失控的数据洪流,将更进一步,控制我们的生活。

 

阿汤哥还年轻时,拍过一部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

 

电影中,大数据可以提前预测,谁将犯罪,从而预先逮捕。未来人人自危。

 

我们离这个未来并不远。

 

2017年,滴滴研究院发表论文,用户打开滴滴时,滴滴能在2毫秒内,预测用户最可能前往的地点,准确率已超90%。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学者称,他们已可预测一个人未来可能到达的位置,最多可预测到80周后,准确度高达80%。

 

预测之后便是掌控。

 

因为知道你的目的,你的倾向,你的欲望,那么自然可以把你引入设定好的人生。


你所看到的,都是符合你口味的信息。你所购买的,都是符合你心理的商品。你所度过的,都是数据推衍出的生活。你已分不清,这是不是你主导的人生。

 

最初,它们跟踪你的生活;此后,你将听从它们的口令。

 

人类在失控的数据洪流中醉生梦死。

 

假山上的猴群,抢夺香蕉,忘记四周的铁网;温水中的青蛙,拨弄暖流,却不知锅底的烈火;

 

我们参演《楚门的世界》,人类是主角,而观众是一片片漆黑巨大的数据服务器。



2015年,博鳌论坛上,百度总裁张亚勤说,斯诺登事件后,绝对隐私已不存在。

 

斯诺登则说,预防个人信息泄露,最可靠方法是遮住自己电子设备的摄像头。

 

2016年,扎克伯克发布的庆祝照片泄露,他是这句话的忠实信徒。他用胶带封住了笔记本的摄像头和麦克风。

 

就连FBI局长Comey,也将笔记本摄像头贴上胶带,并在大学演讲中,推广这一原始手段。

 

当然,一段胶带,拦不住肆虐的数据洪流。

 

《大数据》一书作者、曾任阿里巴巴副总裁的涂子沛说,算法在黑暗空间中生长,最易滋生算法腐败。未来各国都将增设机构,进行算法审查。

 

对个体而言,想在洪流中独善其身,则只能以自身数据库对抗时代数据库。

 

人脑是自身第一数据库,当你放弃了自身数据库的更新,过渡依赖外部数据,自然会被信息流所左右。这是一个艰难的更新过程。

 

你走出信息舒适区,不断学习跨界知识,算法茧房,便再也困不住你。

 

你挣脱技术依赖,时刻保持警醒。大数据杀熟,便很难坑杀你。

 

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清晰的人生规划,在数据流中保持决断力,力争做数据的主人。

 

……

 

陈塘关外,风雨如晦,龙吼从乌云中隐隐传来。

 

巨浪拍打城门,洪水转瞬将至。

 

不是每个人都有哪吒的乾坤圈和风火轮,都能战天斗地。

 

但我们起码可以,尽量到高处,尽量不逐流,尽量掌控自己的命运。


新媒体运营编辑 史晗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点赞支持凤财君

推荐一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