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央视频
央视频官方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央视频

科学文化“大家”接力迎新,这场跨年演讲知识点拉满

央视频  · 公众号  ·  · 2025-01-02 17:2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岁末年初,人们各自谋划着如何以新颖有趣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在众多跨年方式中,有一场以“科学文化”之名的跨年演讲,凭借“满屏高精知识点”硬核出圈,让大家带着满满干货,向2025年大步迈进。



由央视频联合科技馆打造的科学文化跨年演讲《2025·出发》,围绕“科技新视野,文化新形态”主题,探讨科学与文化两个领域的重大发展、在新时代的融合共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新理念、新形态,共同翻开时代的新篇章。截至12月31日,直播活动全网观看人数累计超1000万。



“过去的一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总结。我们关注北辰,仰望星空,寻找一下自己的方位。”在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的邀请下,12位深耕科学、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他们中有见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亲历者,也有推动科技与文化创新融合的开拓者。


长达4小时的接力演讲中,科技领域的专家院士、科研工作者,文化领域的学者、先锋人物,通过“追寻文化之光”“引领创新之光”“汇聚融合之光”“探索科学之光”“照亮未来之光”5大篇章,回顾了2024年科学文化的高光瞬间,展望了2025年人类文明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为无数观众注入了振奋人心的强心剂。一起来重温这场跨年聚会,听听“大家”的真知灼见↓


朱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智慧是什么?是科技。科技日新月异,文化万象更新,科学与文化共同描绘了人类文明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让我们带着满腔的热爱与珍贵的好奇心继续前行吧,愿科学、艺术、文化的光芒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愿我们能够成为自己生命当中最闪耀的北辰星光,照亮自己,照亮世界!


郭哲

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




我们这个时代是“溪云初起日沉阁”,新领域、新赛道在蓬勃发展,呈现出千帆并进、百舸争流的态势。传统产业和新的产业在交替,发展的新旧动能在转换。我们相信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只要把握技术变革的方向,新的产业将不断催生经济发展的磅礴动能。


2025年,我们的关键词将是“融合”。我们期待着看到规律级科学发现的出现,为我们人类在探知知识的道路上树立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我们青年一代走出自己的熟悉的领域、认知领域,勇敢地跨界到陌生的领域,与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创造出新的科学文化。






追寻文化之光

01.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今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我们的北京中轴线成功地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们国家第59项世界遗产,而且这项世界遗产有一个非常醒目的副标题“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申遗期间,不论是对古建筑、文物的监测,还是对建筑构件的分析,都充满了科技的力量。科技,让文化遗产从历史深处走向大众视野。今天,我们通过科学力量、工匠精神,让我们的北京中轴线成为世界遗产,真的是梦想成真了。让我最激动的,还是天安门广场和它的建筑群能成为世界遗产,这是一个我们新中国建的广场,我们的盛典、庆典都在这个空间展开,它将成为面向未来的文化力量。让我们以科技的视角,见证文化遗产在时空转换间焕发荣光。


张志清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




一张纸、一段字符很轻,但它们承载的东西很重——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都靠它们记录传承下来。古籍的修复和数字化,就是我们和古人穿越时空做的无数次对话。


现代科技能够完美地再现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永久流传下来,也能激励我们让古籍上的文字“活起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前世今生。今天,我们要通过“双创”,让古老的文化思想在今天重新焕发异彩。


王珮瑜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余派老生




京剧艺术从形成到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创新的过程。我认为,致敬前辈最好的方式,是开创新的时代,我们应该继承戏曲艺术的创新精神,继续走向下一个辉煌。在这个指数级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既要用好科技,也要做好科技的主人,保持警惕,拥抱时代,持续学习戏曲艺术一定会走向未来。


在此,我想用一句京剧韵白,念一句由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生成的祝福语:“梨园千年汇智韵,华彩飞章映苍穹!”






引领创新之光

02.


王海峰

国家卓越工程师、百度首席技术官




回顾历史,人类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有非常强的通用性。它们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可以赋能千行百业。同时,它们又都具有标准化、自动化和模块化的工业大生产的特征。作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科技,人工智能也已经进入了工业大生产阶段。其核心技术深度学习和大模型的工程平台,不仅具备很强的通用性,还集成了算法、数据、模型、工具等,具备了非常强的标准化、自动化和模块化的特征。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将越来越通用,能力越来越全面。我们已经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我们也会去拥抱通用人工智能,助力我们高质量的科技自立自强。


单杏花

时代楷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




我们铁路网规模庞大,现场站多、车多人多,为了让广大的旅客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回家团圆,铁路这些年练就了一身的“超能力”。从1996年研发的实时票务交易系统,至今已更迭了7个版本。从计算机售票到12306互联网售票,从硬板票到刷证刷脸乘车,28年磨一剑,我们建成了超大规模的票务交易系统。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铁路也在进一步提升“超能力”——新质生产力,推进我们铁路客运进入一个智能化的新阶段,为交通强国建设助力。






汇聚融合之光

03.


吴为山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心”与“智”的体现,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让艺术突破了空间的局限,而文化则赋予科技以灵魂。如果要给2024年科技与艺术的发展定义一个关键词,我认为是“新生”,雕塑是将瞬间凝固为永恒,是生命与思想的新生,而新质生产力也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新生。


我坚信,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交流。科技不应该取代人类艺术家,而是成为他们新的伙伴和工具,帮助他们突破物理和心理的限制,探索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


管晓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




如果让我说一句2024年的科学关键词,那就是“两化一融合”,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物理融合。其中,智能化几乎跟所有的科学分支、技术发展都有关系。在历史上,音乐艺术曾经属于科学的一部分,虽然近两三百年来,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数学的发展经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但很多艺术家和科学家都认为,它们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的思维当中永远有音乐的元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


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用艺术思维去启发科技创新、科学想象力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想特别对中小学的年轻朋友说,要注重人文艺术,也要注重科学。艺术与科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一定能在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美好未来。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我看到一项技术的时候,我看到的是附着在这个技术上的人文精神所呈现的光彩。随着技术的不断地发展,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发明这些技术?这些技术是为谁服务的?是为人类的幸福,还是走向了错误的方向?这就是技术背后的人文精神。


科技与艺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了一面,这个硬币都不存在。人们需要科技让自己的生活更健康、更有规律,更有活力;同时,人们需要艺术,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更完美的人性。因此,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可能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探索科学之光

04.


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




火山,是所有固体行星的灵魂所在。在太阳系固体行星的形成都依靠火山作用。地球,是目前太阳系八大行星里唯一一个还有火山活动的行星,所以,地球应该说是其中最有活力的。


事实上,火山作用不完全是坏事,很多的美景、财富都是火山造成的,我们国家的火山分布很广,我建议大家到火山景区玩一玩,都是很美的地方。


朱进

北京天文馆研究员、原馆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




天文学是一项最纯粹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我们关注往往是那些离我们特别遥远的东西,任何一次观测,或是引力波的探测,都是几十亿年前发生的事。作为基础研究,天文学的部分成果可能会跟我们产生莫大关系,甚至可能改变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当然,最初驱使天文学家去观测的还是好奇心。


很高兴看到,在国内的部分城市里,天文课已经是学校的校本课程。特别是我们的“天眼”所在地、贵州省黔南州的平塘县有超过50所学校开设天文课程。新的一年,希望有更多的人跟我们一起去仰望星空,也希望我们天文学可以走到更多中小学的课堂里面。






照亮未来之光

05.


郭雷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我的专业是自动控制,其初心就是建立机器和生命的联系,给机器赋予生命力,让我们的飞行器能像鸟一样乘风而行,御风而行,就是我们正在开展的空天仿生智能研究。


仿生智能,不仅要有算法的软功,更要修炼器件和系统的硬功,只有内外兼修,软硬一体,才能使飞行器更聪明、更自在地翱翔于天空,遨游于宇宙。近十几年来,我们通过向动物学习,从算法、器件、行为和交互等方面研究飞行器的仿生智能技术,让我们的无人飞行器“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凌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新质生产力”成为年度热词,生活中已处处可见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我们要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要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我们要前瞻性布局。


在联合国划定的工业门类当中,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全世界只有中国具备这样的工业门类,这也使得我们未来完全可以实现国内的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的双循环。2025年,希望我们以创新来做好我们新质生产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学的意义在于脚踏实地,追求真理,文化的价值在于启迪当下,昭示未来。这场特殊的跨年演讲让我们更理性地去了解这个世界、更感性去热爱这个世界。致敬那些科学与文化背后的浪漫主义者,也期待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中,每个人都能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领域,共同见证不凡人生!
















更多内容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