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菲菲最近瞄上了白砂糖。
前段时间她尝到了煎年糕上蘸的白砂糖的味道,追着糖罐子想吃更多。
其实我家对平时吃糖并没有太大限制,不多吃不上瘾就行,好吃的巧克力糖果平时家里时常有。所以我给了她一小勺子美美品尝掉了,很幸福的样子。
过了几天,又眼巴巴追糖罐子。我告诉她,这个东西吃多了牙齿会长虫虫。她不为所动,坚持要。拗不过,我允许她把爪子伸进糖罐子沾了一手指巴掌糖出来,看着她美美把每个手指和巴掌心舔得干干净净。
此后开始数次要糖罐子,每次我都是“牙齿会长虫虫”说上几遍,但最后都还是让她或多或少舔上一口得到满足,2岁多娃的执拗劲,我通常耗不过。
昨天早上又煎年糕撒了白糖,小人儿站在椅子上用手指沾完盘子里剩下的糖,指着放在我这边的糖罐子要。
我担心她上瘾,坚决不给,小人儿用2岁多特有的执拗开始闹起来。
我突然想,跟她讲道理不听,她这么再闹下去,要想我赢,只要我“以大欺小”依仗蛮力就是不给她就行,但然后肯定是一番暴风骤雨加慢慢扫尾结束。那倘若我就认输呢?
这样想着,我把糖罐子大方放在她面前,还帮她打开罐子。然后很郑重跟她说“吃吧,不过,你应该知道的,糖吃多了,牙齿会长虫虫喔”。
菲菲很开心,对我挤眉弄眼了个我平时最爱看的鬼脸,把手伸进了糖罐子。
然后,她停下来了,看了看我。
然后,她缩回了手,把盖子拿起来,盖上糖罐子。
哈!原来平时我说的道理,她其实已经懂了!
我没期望过2岁多的娃能有多大的自制力,实际上这个年龄的娃抵制不了糖的诱惑是很正常的表现。
但这个结果肯定了我对菲菲探索的育儿经验:
对再小的娃,平日的讲道理定规则一定要坚持,涓涓细流汇入大海,最终必然会沉淀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讲道理定规则,要钻研方法,有时候一味坚持原则说不,效果反而不是最好的。
我决定这之后如果她还想偶尔尝试白砂糖,我会只提醒,但不过多阻止。
-2-
有时候,孩子首先需要的共情和尊重。
在许多和孩子“杠”的案例里,耗时最多、最烦心的部分,有时候反而不是真正要关注的道理规则部分,而是孩子跟你之间首先掀起的“对立”。
索菲喜欢各种各样的花朵,但是她更喜欢把花瓣一片片揪下来,每当这个时候,妈妈都会马上尖叫“索菲,住手,不要摧残花朵了!”。而每当这个时候,索菲会加快动作,赶在妈妈奔过来阻止她之前把手上的花瓣揪完。
孩子不管道理而跟你反着干,有可能是,我们没有把小小的人,首先当成一个有逆反、有情绪的“真正的人”看待。我们觉得家长教育孩子,是为他好呀,那么给孩子倒道理,孩子就得装道理。
大多数的孩子会反感别人告知他们不能做什么,哪怕是自己也认同是不该做的事情。但如果孩子听到你先正确讲出和尊重了他们的想要和感觉,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同理、共情”,事情的解决可能就像核桃一样,最难对付的那个外壳被打碎,吃到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苏菲的妈妈在屡战屡败后想了一个办法,抱着自家的一盆花,带苏菲去参加了一次社区花展。当人们不断当着苏菲的面,称赞苏菲家的花儿漂亮时,妈妈说“这是我和苏菲一起养的!”
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苏菲把“活着的花朵是最美的”放到了首位,成了小护花使者。
-3-
有的时候,理解孩子的真正意图,用替换的方式解决。
心理学家肯尼迪摩尔博士说,“对孩子来说,用一种行为替换另外一种行为,比停止行为要容易得多。”
很多小宝宝对真实的手机、电钻、遥控器等感兴趣,其实是喜欢有趣的发声发光、各种按键、转动等功能。与其粗暴地“不要再玩我的手机了”,还不如用类似的仿真玩具替代皆大欢喜。
菲菲经常拆蛮蛮好不容易搭好的乐高模型,气得蛮蛮常常在玩的时候大叫“不许碰我的乐高!”然后就是一阵争夺哭喊。其实菲菲就是想模仿哥哥怎么拆装乐高积木,所以当给菲菲一堆专门拆装的乐高积木后,和平共处其乐融融各玩各的局面就出现了。
-4-
有的时候,是孩子什么都懂,但他就是想尝试或者抵制不了诱惑。
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先确认尝试后的不危险性后放开手让孩子去尝试。
例如最常见大家都知道的案例,天冷,孩子出去玩就是不肯穿外套,与其杠来杠去没有结果,不如就随他。最严重也就是感冒一次。
还有那些冰淇淋吃坏肚子,不吃晚饭半夜饿醒的各种案例想必大家也都见过不少育儿文写过,都是挺有效的方法。
前面菲菲吃糖中,就是放手让菲菲尝试体会“牙齿长虫虫”的可怕性。这个“牙齿长虫虫”的理解,是给她看过乖爸保留的一颗拔下来坏牙(这颗牙,从蛮蛮教育到菲菲,超棒的道具啊!)
-5-
而有些不,坚决要说,不能替代。
例如具有危险性的:碰锋利的刀、滚烫的水。。绝不鼓励尝试,因为无法控制伤害的严重性。
虽然养育孩子过程中,再小心也可能会有几个刻骨铭心的小意外,例如菲菲几个月前的“人生第一烫”。虽然意外本身就是一次绝好的不经策划的“尝试”,但谁都不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经验。
我家对于危险物品,在示范动作时行动言语上都显得比较夸张严重,例如提高声音,摆手摇晃,还上网找一些结果图片给孩子看,所以菲菲一遇到类似情况就会主动跟我摆手说不。
再例如一些行为规则,做事界限,执行必须坚决说不。
提到这点,我想起每日邮报曾经有篇特别有趣的文章,讲一个妈妈被孩子们齐声抱怨“妈妈,你总是说不!”以后,发奋在家尝试一周“自由育儿”里提倡的“不要对孩子说不”,记录了每一天她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说“可以”的经历。
孩子们开始是不相信,继而是开心,后来发展为各种挑战。当然,孩子们体会到了快乐,也体会到了某些尝试后的糟糕。
最后结束时,妈妈总结,孩子们的抱怨,实际上是想得到更多乐趣,笑更多,不希望自己的每个请求都被否定而已,所以,一周的实验也让他们明白,为什么生活中需要有界限,需要有时候对他们说“不”。
最后一段尤其点睛,结束的夜晚,孩子们坐在一起玩拼图,一个孩子问,“明天我们可以迟到吗?”
“不!”妈妈大声回答。
-THE END--
相关阅读推荐:
千山万水,回家的路最美
今年过年,你去谁家?
妈妈决定着家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