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Jianwu
本文是针对《学校筛选和阶级划分:分流如何导致不平等的再生产》(School selection and the social class divide: How tracking contributes to the reproduction of inequalities)的论文解析。该论文发表于2018年3月《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作者为瑞士洛桑大学的Batruch, A., Autin, F., Bataillard, F. 和Butera, F。
教育中的
筛选实践
(selection practice),例如分流技术(tracking,轨道,或因材施教),是指将学生能力同教育水准进行匹配,以实现教育的效率最大化。以往研究表明,筛选机制会导致学校教育对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维持和再生产。例如布迪厄曾指出,学校系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社会阶级之间的成就鸿沟,因为学校系统本身就是上层阶级文化的结构化和组织化产物(Bourdieu & Passeron, 1990)。
筛选和教育是教育机构的两种基本功能,前者同英才教育(meritocracy)原则相连,而后者同公平(egalitarian)教育原则相连,而分流技术更侧重于前者。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特别提出,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评估者的筛选决策,进而会导致不平等的再生产,且这种歧视实际上是学校筛选实践背后的制度化逻辑的副产品。
假设一:
评估者的分流决策会受到学生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进而更倾向于将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分配进低水平的教育轨道中,而将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分配进高水平的教育轨道中。(由实验1、2检验)
假设二:
如果分流决策中这种歧视某种程度上是制度化逻辑而不是纯粹的个人偏见的结果的话,那么将教育系统的功能更多地形容为筛选性的而不是教育性的会使分流决策中的社会阶级鸿沟进一步拉大。(由实验3检验)
研究过程及结果
实验一
99名学生随机分配进2(高SES vs 低SES)X 2(女 vs 男)的被试间设计中。学生被要求扮演老师的角色,帮助决定临界学生案例(borderline case)到底适合分配进高水平的教育轨道(即,上高中和大学)还是低水平的教育轨道(即,学徒班和普通学校)。
每人会收到一本小册子上面写着(1)进入高轨道或或低轨道的未来结局;(2)不同轨道要求的分数;(3)学生档案、成绩和课外活动自我陈述,包括以中立的形式呈现学生的SES信息和性别信息。其中,性别的操纵通过更改姓或性别一栏的选择来实现,SES的操纵通过更改姓或父母职业、课外活动信息呈现。特别地,每个学生案例都有相同的分数。
被试被要求在两种条件下(参照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观点,或认为其他老师会有什么样的观点)分别为每个学生案例对不同教育轨道的匹配度做打分。打分以一个7点量表完成(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特别地,第二种条件旨在测量被试对学校系统功能的感知。问卷以操纵核查为结尾,以确保被试正确地感知到了学生案例的SES信息。
对匹配度评估作2(男女)X2(高低SES)X2(高、低水平教育轨道)的混合ANOVA分析显示:SES与高低教育轨道之间存在显著的二元交互作用,低水平教育轨道被认为更匹配低SES,而高水平教育轨道被认为更匹配高SES。此外,教育轨道、SES和性别之间还存在三元交互作用,对于女性来说,高低SES与高低教育轨道之间无显著关系,而对于男性来说,关系是显著的。被试自身的社会阶级对结果没有影响。
实验二
利用70名真正的老师或正在培训的老师重复了实验一,取得了类似的显著性结果。被试自身的教龄对结果没有影响。
实验三
既然个人的因素(被试的社会阶级和教龄)对这种歧视结果没有影响,那么实验三旨在验证,这种歧视倾向是否是一种结构性的机制。其原理是,如果这的确出自于一种对规范和体制的顺从而不是出自于个人歧视倾向,那么对机构的筛选功能或教育功能进行操纵就能够影响分流决策。因此,实验三假设:当学校系统的筛选功能被凸显出来以后,分流决策中出现的鸿沟会增加,而当教育功能被凸显出来时,分流决策中的鸿沟会减少。
160名新生被随机分配进2(学校功能:教育or筛选)X2(SES高or低)X2(案例性别男or 女)被试间设计中。设计按照实验一。其中,学校功能采用如下的操纵方法:在实验最开始,让被试阅读一段该大学的特色简介文字,文字分别凸显教育系统的教育或筛选功能,例如,前者会说“该大学的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技能并提供一切增进知识的机会”,而后者会说“根据学生的学术能力将他们导向潜能的最大发挥”。
三组正交对比的检验结果发现,教育轨道和对比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体现为下图:
对于低水平教育轨道来说,筛选条件下的高SES组最不匹配,其次是教育条件下的高SES组,再次是教育条件下的低SES组,最匹配的是筛选条件下的低SES组。而对于高水平的教育轨道来说,最匹配的是筛选条件下的高SES组,其次是教育条件下的高SES组,再次是教育条件下的低SES组,最不匹配的是筛选条件下的低SES组。此时,被试的父母教育水平(即被试自身的SES)并不影响该结果。
结果与假设一致。即,学校的筛选机制(筛选语境)会影响其中行动者的行为,例如评估者(教师)的分流决策,会导致不同SES学生获得教育机会和困难程度不同,进而再生产了社会不平等。
总结与不足
学校的筛选机制中表现出来的SES歧视并非是学生个人能力或个别偏见的结果,而是有着结构性的制度性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对于未来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改进有着警示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索造成筛选(分流决策)中的社会阶级鸿沟的结构性机制,并不涉及行动者个体层面的心理机制;实验一中性别的显著性并未在实验三中得到重复;实验三并不是大样本。以上有待未来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Batruch, A., Autin, F., Bataillard, F., & Butera, F. (2018). School selection and the social class divide: How tracking contributes to the reproduction of inequalit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14616721879180. doi:10.1177/0146167218791804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 :Jia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