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贸易融资及金融供应链
以控股平台作为发起人,参控各地贸融、供应链及资管,汇集信息、整合资源、撮合业务;链接各地金融机构,打通产融、贸融链条的分级制有限合伙平台。实行互联网思维,“平台+合伙人”颠覆“公司+员工”,轻资产运作,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凝聚和价值实现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玩物志  ·  瑞幸涨价,「背刺」返乡打工人 ·  昨天  
MINISO名创优品  ·  【上新通知】迪士尼米奇“趣享生活”系列上市 ·  2 天前  
中核集团  ·  新春走基层 | 媒体镜头下的中核坚守者 ·  2 天前  
中核集团  ·  中核集团各系统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贸易融资及金融供应链

从赵薇看中国的财富层级

贸易融资及金融供应链  · 公众号  ·  · 2017-11-23 11:54

正文

来源:功夫财经(ID:kongfuf)

作者:琢磨先生


一个人身处某一个层级,跟能力有很大关系,跟人脉很有关系,但最重要的是思维。我们在看清层级的同时,也应该看懂每个层级人的思维模式,这样你才可能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一撮而就。



现在的小燕子赵薇可不是当初那个傻丫头了,玩资本玩到一度被称为中国版的巴菲特。 赵薇跟老公黄有龙通过万家文化空手套白狼,被证监会做了顶格处罚,罚了60万人民币,并且五年禁止进入证券市场。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目前众多投资者正在准备集体诉讼,索赔金额可能会非常巨大。



很多人可能很好奇,一个娱乐圈的明星是如何成为投资大佬的,其实很多明星在投资界都如鱼得水,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名气,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们广泛的人脉。但这还不算最牛的,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中国层级表,今天我根据财富掌控的情况,详细来说一下中国目前的财富层级。



处于中国财富最顶端的,一般都神龙见首不见尾,不出事你根本可能连听都没听过。


比如北京某企业市值超过上千亿,但作为发起人的股东居然是一群婴儿和儿童。这些人往往站在很多大公司后面,面目模糊,但却掌握着真正的财富。这个层级我们称为 神秘层。


第二个层级的人,是一些行业的风云领袖,比如阿里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华为的任正非,长江实业的李嘉诚等等。


他们强大到已经可以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大到已经不能倒闭的程度。这个层级人的财富已经不仅仅来自于国内,他们早就开始规划世界的版图,他们的财富触角随时可以抵达政策允许的地方。相比于那些天天想着跟趋势共舞的企业家来说,他们就是造趋势的人。这个层级我们叫 趋势层。


第三个层级的人,是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跟第二个层级的区别在于,他们并没有造趋势的能力,他们仅仅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建树。


比如 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们大部分是在这个层级。他们通过上市的运作,已经实现了财富的倍增。在外人眼中他们已经是富豪的身份,但如果趋势没了,也可能迅速败落。这个层级我们叫 爆发层。


第四个层级的人,是一些明星名人,赵薇就属于这个层级。


他们一般跟上面三个层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时代,明星有帮富豪们撑场面的作用,而明星帮他们撑场面的代价,就必须要分享利益。“不经意间”的一些信息,就会让明星们赚得盆满钵满。这个层级的人往往是要靠资源来获得财富,所以我们叫 资源层。


第五个层级的人,是投资人,私募基金负责人,基金经理,保险团队负责人等等。



这部分是通过资本在市场上的运作,来获得增值。他们不做实业,实业在他们眼中就是资本运作的对象罢了。这部分人看起来挺风光,其实压力巨大无比,因为这个层级竞争压力非常剧烈。我们称他们为 资本层。


第六个层级的人,是大企业职业经理人,知名律师,有名的医生,稀缺的自由职业者等等。


这部分人往往是靠能力赢得财富,能力越强,名气越大,财富越多。这个层级的人跟下面的层级比,往往具有溢价财富,名声往往会带给他们超出能力的财富。我们成为 溢价层。


第七个层级的人,是我们通常说的中产阶层。


这部分人有着前六个层级的梦想 本质上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为一有点风吹草动,比如父母生个病,他们半生的积累就功亏一篑。好在他们在城市里基本已经扎下根来,往往他们已经贷款买了房子,买了车,买了点理财产品,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财富。他们既非常警惕的上面的人来掠夺自己,又非常刻意地拉开与下面的距离,我们称他们为 中产层。


第八个层级的人,是普通打工一族。


他们起早贪黑地在城市里奔波,只要功劳不被人抢走,年底能发个双薪就感恩戴德了。他们在城市里没有依靠感,虽然有着可能不错的薪水,但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财富增长的机会,比如没有在前几年买房,所以他们经常发出要逃离北上广的哀叹。这个群体缴纳财富的智商税或是最多的,需要经常“被收割 ,所以我们称他们为 韭菜层。


第九个层级的人,是没有稳定收入的人,比如他们在享受低保,或者在高危行业,他们往往只能靠出卖体力来获得报酬。


哪怕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也不属于城市,比如孩子教育,比如医疗社保,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这个层级的人我们称为 草根层。



一个人身处某一个层级,跟能力有很大关系,跟人脉很有关系,但最重要的是思维。


所谓穷人思维就是不管给你多少财富,你都可能挥霍一空,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如何腾挪转移去获得增值。


我们在看清层级的同时,也应该看懂每个层级人的思维模式,这样你才可能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一撮而就。


社会阶层上升通道关闭?

阶级竞争的本质:收割者与时间战场


来源: 筹码(Chouma2016)


2017年已经注定的是中国中产嗷嗷叫的一年,此时起,『阶级固化』深入骨髓,我们越来越像一个那个我们曾经口诛笔伐的『万恶的资本主义』:


  1. 中产屌丝化 :以土地恢复阶级划分。中产和屌丝的区别是谁的负债更多一点。


  2. 货币信仰裂痕 :人民币信任度屡创新低,排列在房产、美元、食品之后。这年头连老太太都不敢存钱了,几乎全民押注人民币持续贬值, 纷纷用资产来和央行对赌,去拼命购买无法印刷的 土地。


  3. 阶级门票高涨 :教育成为阶级军火,从幼儿园开始的新科举之路,一线城市一个孩子上学的开支等于买一辆解放军99式主战坦克。


中产们恐慌了,选择用房地产捍卫阶级。 但是,当全社会60%以上的财富都在固定资产上的时候,几十万亿级别获利盘的规模是根本无法兑现的,一旦集体兑现,就挂了。


我们今天可以说,房产永远涨,这种心态,就像猪儿们都说,饲养员永远爱它一样。 对于饲养员来说,99.9%的时间,是真的爱猪如子。等到足够肥,该出栏了,饲养员真正的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最终采取的处理方式人道与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像筹码社群中发起的『学区房悖论』: 为什么学区房值钱,而学历不值钱?为什么读了清华也买不起房,干嘛还要买学区房? 根源不能讨论,但是出路需要思考。


对于筹码的读者而言,我们应该积极的思考:阶级竞争的本质是什么,终局是什么,下一步如何布局?




1
阶层竞争的本质与终局




我们集体攀爬社会阶层,归根结底,想争夺的是生存的选择权:时间+空间的自由。


过去,只有贵族才有的选。在1900年,美国人均寿命期望不过47岁,我国不会好于这个数字,只有李鸿章大人这种当朝一品贵胄,才能活过70岁,大部分老百姓的寿命会停止在40岁之前。


饥荒、战乱,在我们的DNA 里面留下了贪婪和恐惧的指令,一定要活下来,看到别人跑,就一定要跑的比别人快。我们都知道,每上升一个阶层,存活的概率就会极大提高。


1900年,美国人均期望寿命是47岁,中国数据暂缺


向上攀爬是没错的,只是时代发展太快了,我们的思维还在农业社会,时代却已经进入到互联网社会了。


筹码团队认为在中国,阶级竞争的焦点不会在房产停留太久,会很快向前切换,不断升级演变:

  1. 开局是地产(静态博弈,一劳永逸);

  2. 中场是教育(动态博弈,价值提升);

  3. 终局是时间(全局博弈,拿钱买命)。





2

静态博弈
地产改变命运的幻觉



地产的估值支撑,是生产资料的捆绑,是纳税管道,是农业思维形成的长期惯性:土地意味着一切。


恰好,地产可以参与信用的创造。在过去20年里,凡是参与政府共同做市,扩大房地产行业税基的开发商和囤房者,都撬动了大量财富。得益于此,我们国家从从资本紧缺、严重依赖美元,到资本泛滥到处投资,只花了不到20年,成果斐然。


如今,我们的地产已经达到GDP250% ,同时,大家对高价持有的物业也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回报希望,可是接盘侠的人数和资金更多了吗?所有人都在说京沪永远涨,和上两轮股灾太像。


真正主导利益分配的不是房本,而是权力和更大的利益格局。京沪永远涨的前提是 经济发展模式的永远不换轨。


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GDP+政治强化引导后的产物。GDP是193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正式提的,居然沿用到现在。 二战之前的指标,主要为了工业和战争服务,数量是一切的核心。70多年前的指标,指导70年后的经济发展,结果可想而知。


GDP忽视了系统熵,忽视了外部性,也无法衡量新技术的进步,只热衷于量的堆砌。这种被异化的命令,无异于神经毒素,永远推动着经济体走向肢端肥大症,并可能重现欧洲的早期的错误: 为了工业,牺牲一切;为了发展,炮轰一切。


今天,为了GDP,通过房地产收割年轻一代,和为了炼钢,乱砍乱伐是根源一致的。 虽然代价实质上更大,但GDP的反馈却在鼓励我们继续下去。如果这种逆向激励持续下去,读书显然没有买房有用啊,人民币没有房本有用,我们又会重复晚清的教训:GDP全球第一,4亿人口,地大物博,但是被八国联军的百人小分队占领首都,典型的肢端肥大,毫无竞争力。


今天,技术加速进步,历史进程推进迭代速度10+倍于过去,人才的投资回报率轻松碾压房产。月租金3万的房子不常有,待遇超过3万的码农可是越来越多见。游戏的规则在慢慢改变,我们不能只看到财务回报,就以为自己主宰命运了。




3

动态博弈
提升成功概率的阶级军火



我们一直看多教育,最终的估值是向军工体系看齐,是阶级竞争的工具,是提升成功概率的武器,是博弈从静态走向动态的标志。


因为,有了房产的中产阶级会发现,有限的顶层位置,依然关闭着。


房本一开始是敲门砖,后来站票都算不上。权力和资源的分配都是动态的。当全部的精英都聚集在北上广深,他们的子女在同一起跑线竞争,没有超过其他人的教育,只靠房产根本无法提高胜出概率。


重视教育并不是亚洲家长的偏执,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 高薪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壁垒在不断加高

  2. 技术的进步在加速阶层的洗牌和分化,高知阶层碾压底层是常态

  3. 保持足够强的学习能力是保持在本阶层的关键。


古人说,朝中不可无人,如今,是常春藤里不可无人。这些年里,从核弹、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生物医药,金融市场,哪一项不是顶尖高知分子和顶层阶级全面收割落后分子/国家? 智商税是这个地球上最重的赋税。


成为收割者集团的成员或者公民,是新生代父母的愿望。和中国一样,这催生了美国庞大的『高考复读班产业 。以总部在纽约的Kaplan卡普兰教育集团为例,1994年收入仅800万美元,如今已经是全球最顶尖的终身教育集团之一,收购了好多所大学,每年覆盖100万学生,年收入超过30亿美元,是巴菲特最爱的公司(华盛顿邮报旗下产业,因为太有钱而私有化),没有之一。


大陆中学生去香港参加美国高考。SAT是当下最火的考试


竞争还在延伸,许多贵族预备学校纷纷把学制下延到每年学费几万美元的贵族幼儿园,这些名牌幼儿园的入学名额有限,除了学费外,通常还会有10-20万美元额外的捐赠。


中国的教育市场也更加白热化,51talk(COE)、新东方(EDU)、好未来(TAL)、达内教育(TEDU),正保远程教育(DL)等,是国内赴海外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板块。 其中,新东方和好未来,更是阿里和百度之后,最大的中概旗舰,估值的持续上涨,折射了从资本到需求的全面看多。


教育的终极是什么? 目前看,更像软件业。想想看,为PC 安装操作系统的微软,市值2000亿美元,为人类安装操作系统的教育产业,怎么可能价值更低呢?在人类社会的动态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就像武器一样,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捍卫阶层和Offer的时候,你绝不会后悔多一个技能。





4

全局博弈
时间战场的终极支配和自由




全球年龄中位数


老龄化正在重塑整个世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