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除了开展图书馆读者与学科服务、图情资源建设等常规工作外,能否以及如何发展校情研究机构的职能呢?
原文 :
《作为校情研究机构的大学图书馆》
作者 |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张鹏
图片 |
网络
现代大学图书馆在大学内扮演的角色是多元化的。
例如,大学图书馆因其空间属性而被誉为“大学的客厅”、“智慧学习空间”;因图文信息资源集聚属性而成为“文献中心”、“知识发现中心”;因在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中的高等教育辅助职能而被定位成“教辅部门”等。大学图书馆也是大学师生校内生活场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凝心聚力工作、校友工作等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拥有诸多“外在”定义的条件下,大学图书馆又如何定位自己的“内在”?
这个问题也没有完全的定论。衡量大学图书馆工作,除了常规的图书馆读者与学科服务情况,现有图情技术支撑,采访、编目、典藏、流通等各类资源建设业务之外,实际上,各大学图书馆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或核心竞争力。
那么,大学图书馆能否以及如何发展自身的校情情报研究机构的职能呢?
大学图书馆可以并需要更加结合学校校情,以求发展。
这是因为,大学图书馆在整体上(这里非常强调是整体上)脱离学校校情之处普遍不少。在现实中,大学图书馆首先是做图情工作,这项工作能够开展的基础则是做好读者服务。
但是,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环境里,学校师生乃至部分图书馆员的普遍认识是“图书馆就是一个借还书、上自习的地方”,那么就不得不说,大学图书馆脱离所在大学实际校情的程度,可能比想象中要大。
面上存在的问题中,仅举一例,图书馆至少在学校内设机构的变化上,应该是“嗅觉灵敏”的——要不然如何开展相关图情工作呢?但不少高校图书馆目前使用的信息系统内,十多年前的校内旧有机构名称未能变更,近年来学校成立的新机构却大量缺失。学科联系人对学校二级机构的配备和了解普遍显得十分有限,这是让人失望的。再谈结构性的问题,时至今日,中国大学的多校区办学已是常态,但大学图书馆如何平衡总馆与分馆的工作,还普遍存在“没必要多校区轮岗”、“有馆际送书、借还书机制就可以了”的理解。试问,如果馆员们普遍长期脱离校内读者主体,凭着在办公室的想象,读者主体又凭什么尊重你的资源配置格局呢?
创造条件使图书馆员在校情情报工作上领先,这已经显得迫在眉睫,而绝非闲庭信步之余的遐想。
在逻辑上,图书馆有学术情报机构的天然属性,同时,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学术机构,图书馆掌握校情情报,可以说这毫不偏离图书馆工作的主业。如果图书馆馆员们能够有高度的自觉性,想方设法主动掌握校情,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这当然是最理想的。
但图书馆馆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如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文化等,又容易使“小圈子”、“小池塘”的工作惯性滋生。久而久之,馆员们没有动力去站在整个学校的层面上观察校情变化、掌握师生动向。这样的工作氛围会产生怎样的组织文化和风气,是不言而喻的。
馆员们如果能够以掌握校情情报见长,自然不仅使图书馆不够被重视的情况会改观,馆员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建设也可事半功倍。在做校情情报工作的方法上,首先,要培养馆员对学校的兴趣,学校的历史要了然于心。其次,在了解学校的基础上,要了解学生、教师是如何看待、理解学校的。再次,要对校情情报的数据分布有所掌握,例如学校的校志、各部门的资料等,这都是校情情报的来源。
此外,图书馆在大学里被定义为教辅单位,是在校机关、院系所之后的第三个校内组织层面上开展工作的,实质上却是行政业务和科研职能兼具的部门。
校情情报本身就可以从学术产出角度进行加工,形成核心论文或科研项目立项,这对图书馆及其馆员的未来发展来说是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