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舞团首访长沙
2019
年开年,高艳津子携北京现代舞团代表作《水
•
问》首访长沙,1月6日、7日,在长沙梅溪湖大剧院与灵魂赤裸相见。
《水
•
问》是北京现代舞团荣获2018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此次长沙巡演,是《水
•
问》继北京首演后的第一站,也是北京现代舞团自建团24年来,首次访问长沙。
唤醒身心的灵明
演出之前,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高艳津子受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梅溪湖艺术中心湘江艺术+、湖南省舞蹈家协会之邀,以“唤醒身心的灵明”为主题,通过‘中国现代舞的未来’、‘怎样欣赏、进入现代舞’、‘高艳津子作品解析’、‘唤醒沉睡的身体’、‘心意的传递’、‘欢迎“光”临’七个篇章内容,与长沙的舞者、同学、观众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第一次亲密接触
艺术交流分享会为《水
•
问》的演出打响了第一枪。来自湖南舞蹈界、艺术界、教育界的评论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发出,这是北京现代舞团与长沙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谢雨|别在身体之下偷渡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进入了,而心感觉不到?
剧场,是一个场。来者,要么是想聆听,要么是想观看,要么是想体味。那么,服从剧场的约定,老老实实把场外身份锁在柜子里寄存便是很重要的事。
在高艳津子《水•问》前的见面会上,又一次听到了年轻的孩子们的问题,一方面为他们的各种勇敢直接而高兴,一方面也为他们被绑架的体系下思维担忧。孩子们总希望有人告诉他终点,而所有的技术性提问其实只是起点。当一个作品在眼睛里开花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作为人本能的是情的波动、影响,而不该是审视“什么意思”,我们应当去关注在那一刻“我”的心是否与舞者一起跳舞,关注干涸的眼睛里什么时候潮湿了?冷静的脑子里为什么乱了?在他们绞织的身体里我在哪里?那份紧张像不像我们在经历中的似曾相识?他们之间的相互牵绊是不是剪不断的我、我们?他那朝前滑去的身体是不是我们终将谁也无法挽留的最亲爱的生命体?……关注那些与“我”的灵与肉有关的事情。
年轻的舞者如同把自己当祭品奉献给神明,舞动的肢体仿佛不再是自己,而是通灵。是不是每每这一刻,我们都涌动着泪水?是不是我们都能感觉得什么是纯净的灵魂,什么是人与人真正意义的尊重,是不是能参悟这肢体之下的人类共同的情性?……有位在场的听者是位医师,她没有谈对舞蹈的认知,对现代舞的感觉,而是谈的她每天都会面对的病人的情感,她的朴实的讲述是整场互动中讲得最动人的,因为她找到了行医与现代舞的交汇点,那就是——生命,她看懂了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只有肢体动作,真实走进了她的心里,她获得了艺术的感召。她是在场的。
津子说,她坐着就不会说话了,她得站着才会说话,因为她是舞者,她随时要跳舞,只有跳舞才能表达,就这么,她只坐了一小会儿,便站了起来,直到结束。很有同感,我们不也是左右聊离不开戏剧与舞台?我们习惯的依旧是从自己的襁褓里看世界,是安全,是温暖,是最真。
津子的场,是通过舞蹈建立倾诉方式和快乐。她讲述“三恋”,非常到位,也就是唯一性特质的现场感,像恋爱一样的感觉,1小时,2小时,说完了一辈子,从初恋的甜蜜,到热恋的幸福,急转至绝恋的凄婉,一下子把人拉回山口百惠的《绝唱》,心骤然痛起来。人生,有多少美好,又有多少遗憾,她却如东流春水,一去不回头,就像那些被外力抽走的身体,我们谁都不愿松手,却无可奈何。这便是“秘密”——人与人之间的秘密,“男人与女人的秘密,男人与男人的秘密,女人与女人的秘密”,而不是常有故做高深的抽象的“关系”。她说人“生而舞蹈”,只是成长中逐渐遗失。是不是?听老哥哥姐姐们常说小时候的故事,仿佛看见一个扎着两个小辫的小姑娘在烈日下的田头,一双赤脚,一身泥水,无所顾忌放声歌……那是什么?是歌么?蹦蹦跳跳就是舞么?是的,是欢乐,是童年,是逝去的味道,是大人们几十年前的一个双抢的季节,中国式家族的爱。大概都忘了,像上辈子的故事。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这样和那样的秘密,而她却在舞蹈里一层一层剥开了。我常以为没有解说的能让人看懂的才是舞蹈。
肢体不就是态度?最诚实的应该是身体。
这是一个现代舞的场,她传递给我们的是把那些遗失的找回来,倾听内心的真实,她悄言,别在身体之下偷渡。
大隐隐于(长沙)市
如果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是“恋爱”,那么《水
•
问》的演出着实让北京现代舞团被“爱”撞了一下腰。长沙观众对作品的理解,让我们原本的担心(观众是否能接受和进入现代舞)显得多余,也更加坚信现代舞的前景和未来是光明的......
观众观后感摘录
■
【水
·
问】若非亲临
,
无法解开的迷题。
我的
2019
年
,
无疑有了一个幸运的开局。北京现代舞团高艳津子老师
,
携《水
·
问》与弟子们来到长沙
,
来到梅溪湖
,
开启了全国巡演的第一站。
大众有一种普遍的惯性思维
,
艺术作品
,
似乎天生就应该是抽象的。但在我看来
,
现代舞不是
,
至少《水
·
问》不是。舞蹈是极其具象的事物
,
每一处肌肉、每一个关节、手势、步幅、心跳
,
在它们呈现出来的那一刻
,
都无比精确和具体。抽象
,
并不存在于舞蹈本身
,
而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
当我们试图解读、试图赋予其意义、试图定义所闻、所见、所感的时候
,
抽象此时才会生发出来。就像我已经写下
,
以及将要写出的文字
,
所有这些都只是抽象
,
如果你不能在现场体验身体的绽放、肌肤的律动、水雾的潮湿
,
甚至舞者们身上缓慢黏连到观众鼻尖的味道
,
那么它就还是一个问题、一个迷
,
你永远无法获得真相。
《水
·
问》是无言的。而无言并不意味着空洞
,
反之
,
整场表演充满了表达的张力和巨大的信息量
,
清晰的韵律、连贯的节奏、行云流水的肢体、美轮美奂的舞台
,
眼耳鼻舌身无不充斥着美好
,
可谓丰盛。水
,
是非常难以驾驭的题材
,
所谓
“
太素之道有质而无体
”,
人类最容易由水观察到物质形态的变换
,
固体、液体、气体
,
水的形质有常
,
而体用无常。在这部
80
分钟的作品里
,
作者似乎一直在探索、在问究人与水的种种关系、交互、可能性
,
并尝试表达。七个小节
,
从无序到有序
,
打破有序
,
又重归有序
,
创造性地将
“
火
”
纳入这个过程
,
最终居然隐没于黑暗
,
留下一段隽永的留白。从起始的冰封开始溶解
,
到结尾重归于冰封
(
但据主创说
,
最后是成为琥珀
),
在叙事上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我想
,
这大约就是实验性作品和成熟作品的那一道分水岭
,
困惑往往是过程和道路
,
但最好不要成为结果
,
哪怕只是形式上的圆满
,
也足够慰藉尘世里不安的灵魂。
在演出散场的人流中
,
我偶然听到有位观众感叹
“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
语气里充满了蒙圈和无奈
,
甚至还带有一丝嘲讽。此处
,
我绝无意贬低或指责任何人
,
我不仅理解他
,
我也认为他的表达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再创作的一部分
,
并且私以为
,
每个持票进场的观众都是值得尊重的。我知道
,
也亲身体验了
,
在观赏《水
·
问》这样一部没有言语、没有台词、旁白的现代舞作品时
,
尤其是在刚刚开始的那
5
分钟
,
人是会有一些
“
不适感
”
的。这种不适感真实存在
,
也并不陌生
,
举个例子
:
面对一个刚刚认识的人
,
哪怕沉默三秒钟
,
都会觉得尴尬。不得不说
,
我在这一点上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
沉默就是我工作中
80%
以上的内容
,
我与沉默相识已久。演出结束后的交流分享中
,
有位朋友提到
“
红尘
”
这个词
,
什么是红尘呢
?
我认为
,
说得具体一点
,
言语的世界、思想的世界就是红尘。
言语是世界上最干瘪的东西之一
,
起初它只是人与人沟通、协作的工具
,
逐渐地成为思维的工具
,
转而又成为了人类作茧自缚的牢笼
,
人类在言语和思想的共同作用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
“
深刻
”,
付出的代价也极其巨大
,
这使我们远离了世界的真相、远离了敏感而丰饶的身体感受。言语
,
构建出了每个人的心理现实
,
我们总是善于看到和相信我们已知的
,
哪怕是被建构、被灌输的事物
,
却忘记了这并不是世界本身的面目
,
言语并不能涵盖、更不能解释我们真实存在于此的一切。无数人在寂静的深夜里不自觉地发出如此拷问
:“
我有多久没有和自己在一起了
”,
却总也无法得到为此释怀的那道开口。当我们习惯了用言语、概念、思想、定义
,
这些抽象的东西框定生活
,
并妄图从中获得最终的安定
,
总会失败的。我们会一次次陷入
“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
这个古老而又荒诞的命题
,
因为具象的世界有无穷大的信息量
,
而抽象的思想只是一堆符号罢了。所谓
“
脱离红尘
”
、
“
找回自我
”,
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
你只要暂时搁下心中言语体系带来的执妄
,
打开身体的感官
,
去体验这个当下就好。每个人的灵魂里
,
其实都蕴含着这样朴素而又简单的神性
,
《水
·
问》就是艺术家们以感受力构建出的一方时空
,
让我们有机会跟随它唤醒自我生命的感受力。是的
,
人类的感受就是如此奇妙的存在
,
当我越想写出一些体验
,
那些体验就离我越远
,
那些鲜活和美好
,
就愈发僵硬、愈发凋零。
其实
,
在演出结束后的现场对话会谈中
,
我有一个小问题给导演
,
只是迟疑了一会儿
,
便没有问出来。在这场精心设计的表演里
,
现场观众是如何定位、扮演什么角色的
?
虽然没有问
,
但仿若心有灵犀
,
导演和舞者在话语中无意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
一位私密的恋人。这件事让我窃喜
,
并不是因为得到了一个确定的答案
,
而是完成了一次无言的确认
:
原来这个问题对彼此来说
,
都是重要的。
■
我是谁
,
我在哪里
,
我要去向何方
于水里探究生命的终极意义
,
接近赤裸的身体幻化为水。既有生命最原始的苍茫美感
,
又有生命对万物的崩腾不息。
很多画面着实看的有点懵
,
自己理解的和最后津子老师的解释也是略有出入
,
但她说
,
当每个人带着自己不同的情感、故事、经历坐在这里
,
才扣上了每一出水
·
问演出最完美的一环。
于人世间挣扎沉沦
,
于佛音里释出红尘。《水
·
问》不是故事
,
不是教条
,
是每个人自我内心对话的时刻。是敬畏生命
,
敬畏自我的反省。
■
现代舞剧能给人一种立体全方位的艺术享受
,
涵盖了音乐
,
绘画
,
哲学
,
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确实如津子老师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