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是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8日,是全省覆盖面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党报,在反映时代变革、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国计民生、反映人民意愿、贴近百姓生活,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成为贵州的主流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日报  ·  贵州省管干部任前公示 ·  昨天  
百姓关注  ·  谷爱凌退赛后,她为中国队拿下首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贵州日报

搬出大山阔步追梦 多措并举夯实幸福!贵州各地这样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贵州日报  · 公众号  · 贵州  · 2019-04-14 10:58

正文


新闻提示


易地扶贫搬迁,贵州在全国率先打响第一炮。


按规划,贵州在“十三五”期间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占全国搬迁计划的15%,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

新华社在报道中盛赞“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上百万群众将因此告别‘穷根’……”

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贵州写得精彩,让全国瞩目!

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如何写?如何让搬出大山的“新市民”实现“稳得住、能致富”?

贵州超前谋划、提前部署,再次让全国瞩目!

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狠抓“六个坚持”,狠抓“五个体系”建设,全省各市州结合自身实际,打出系列组合拳,积极拓宽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确保夺取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全面胜利。

在中国减贫的伟大进程中,贵州,以不忘初心、一心为民、勇于创新、苦干实干的精神和实践诠释着对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


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马鞍移民安置区 代传付 摄

贵阳市

“六大工程”增强后续发展能力


贵阳花溪区桐木岭安置点


翟梅一家告别老家清镇市流长乡,搬到地处站街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枫渔小区快一年了。现在的房子不仅住着舒服,位置也好,出行、看病、购物样样方便。

“当初政府动员搬迁时,全家还有点犹豫,担心失去耕地少了经济来源。搬了以后才知道,政府不单是把我们一家从‘穷窝’里搬出来,后续就业也安排得妥妥当当。现在,我在小区里的惠民平价超市上班,离家不过200米,一家人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尝到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滋味。”翟梅笑着说。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搬迁只是手段,让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目的。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贵阳市采取“高一格”做实就业和后续发展。以就业为重点,针对搬迁群众个体情况,通过全员培训、“订单式”培训、县域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等方式,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对劳动能力不强的家庭,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或低保兜底等方式解决了搬迁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给搬迁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结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精神,我们将继续坚持以配套设施、工程质量、群众就业及后续保障‘三个高一格’为目标,顺应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促进搬迁群众融入和稳定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力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谈及下一步工作重点,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移民处负责人张志坤表示。

贵阳市将进一步开展“共筑行动”,在全市党员干部和社会爱心人士中广泛开展以“同心携手·共筑家园”为主题的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实施“呵护工程”“乐业工程”“牵手工程”“筑巢工程”“关爱工程”“新风工程”等“六大工程”,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增强后续发展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管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搬迁群众市民化,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一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每个安置点建设1个卫生服务机构、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得到满足、不因搬迁出现各类社会保障漏保断保,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遵义市

“五化”联动完善配套服务


桐梓县蟠龙社区的孩子们在小区幼儿园快乐学习 彭光杰 摄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遵义市的答案是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的基本要求,大力探索公共服务均质化、培训就业全员化、文化服务大众化、社区治理精细化、基层党建规范化“五化”联动,今年将完善22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配套服务,确保2.36万名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公共服务是保障搬迁群众全面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为此,遵义市将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址上,充分考虑搬迁群众长远发展需要,把区位优势明显、公共资源集中、发展潜力较大的地段用于安置点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配齐社区场所、配强干部队伍、配优公共服务,增强搬迁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为妥善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遵义市积极从提升素质、学习技能、搭建平台入手,将整合部门培训资源,依托各类培训机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因人施培、因岗施培、因产施培。同时,以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着力点,将加强安置点文化服务,整合安置点公共资源,集中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普服务平台、娱乐健身服务平台,组建政策宣传服务队,鼓励搬迁群众自发组建文娱健身队,增强社区生机活力。

遵义市坚持把社区治理和安置点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安排部署、细化落实、检查督查,着力构建大综治、大民生、大服务的社区综合治理新体系,让搬迁群众既“安身”又“安心”。依托团委、妇联、工会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建立义工协会志愿者、党员志愿服务队、医护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等组织,为搬迁群众提供老年日间照料、孩子接送和课后辅导、免费体检、空巢老人家居服务等。

遵义市还将以安置地党组织建设为主线,抢占思想阵地和活动阵地,确保党心民心“一条心”。成立工、青、妇、残、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棋牌、钓鱼、鼓乐协会等社会组织,构建“一核多元”的社区组织体系。建立力量下沉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把最优质的公共资源、人才资源下沉到搬迁安置点,引导党员干部进楼入户开展政策宣讲,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采取派驻干部到安置点、迁出地和迁入地包保干部定期召开协调会等方式,配合抓好搬迁群众的帮扶、管理和相关政策衔接保障。


六盘水市

“五有”格局增强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枝特区新窑镇那玉坝安置点的老人们利用小区健身器材锻炼身体

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以来,六盘水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始终遵循“六个坚持”总体要求,认真落实“五个三”后续扶持措施和“五个体系”配套政策,以“五先五后”攻坚战法践行“五步工作法”,以“三变”改革为动力,以创建“和谐社区活力社区”为载体,创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着力打造居住花园式、管理社区化、服务人文化的移民美丽新家园。


新征程,新跨越。接下来六盘水将围绕“五个体系”,建设“两个社区”,保障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安置地长治久安,书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不断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手抓城市安置点建设,一手抓农村迁出地产业发展,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如期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加快推进迁出地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按照产业革命要求,经营好“三块地”,让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抓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配套,实现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

抓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拓宽六大渠道,做好三个服务,落实两个责任”,实现搬迁群众精准就业;

抓好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感恩文化、城市文化和社区文化,让群众尽快融入城市;

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新家园治理;

抓好基层党建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党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领导;

全面推进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建设,推进安置点从完善硬件设施向加快完善软件转变,帮助搬迁群众从进入社区向融入社区转变,引导搬迁群众从“人齐”向“心齐”转变,推动安置点在稳定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安定有序,让安置地不仅成为搬迁群众生活的家园,也是精神的家园。

六盘水将通过三年时间,经过试点先行、全面推进、巩固完善三个阶段,使安置点搬迁群众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病有所医、业有所扶、娱有所乐的“五有”格局,不断满足搬迁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搬迁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可持续发展。


安顺市

“五聚五强”释放政策红利


普定县韭黄基地成为搬迁群众就业平台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我省召开,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措施和方向。我们将结合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五个体系’建设,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现搬迁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顺市生态移民局局长黄猛说。

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以来,安顺市先后有14535户63604名群众搬离大山,搬进紧挨城镇、园区、县城等地的安置点,剩余18416人将于6月底全部搬迁入住。“为了更好地让搬迁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我们着力‘五聚五强’推进‘五个体系’建设,释放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红利,努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黄猛介绍。

聚焦党建引领,强化组织力提升,着力推进基层党建体系建设。由组织部门牵头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健全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及时跟进、全面覆盖。

聚焦均衡发展,强化设施配套,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便民利民“六个一”服务工程标准,建设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平价购物中心、学校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等政策,。

聚焦脱贫致富,强化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培训就业体系建设。搭建用工企业与易地扶贫搬迁人员沟通对接平台,通过引导就地就近就业、有组织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托底安置就业等方式促进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聚焦文化道德,强化感恩教育,着力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感党恩文艺文化活动和主题讲习活动;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提高搬迁群众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引导搬迁群众成立广场舞队、山歌队、篮球队等文体队伍,丰富文化生活。

聚焦安全满意,强化服务管理,着力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安置点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通过干部担任和抽调迁出地熟悉工作的干部到安置点、选派县直业务部门干部到安置点服务窗口工作以及面向社会招募社工、义工、志愿者协助工作等方式,配齐配强工作力量,确保安置点管理有机构、服务有人员;推进“天网”“小天网”“雪亮工程”等监控设备设置建设,加大警务室(站、窗口)建设力度;调动搬迁群众参与安置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联防联治综治网格,搭建治安共商平台。


毕节市

“五抓五强”助增收保稳定


毕节奢香古镇安置区里樱花绽放 杨涛 摄


“一个月有2300元固定收入,现在不担心搬出来后的生活问题了。”大方县奢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户袁合江搬到古镇后,积极参加社区安排的厨艺培训,如今在湘邻呷铺酒店做起了“墩子”。

过去一年,毕节市积极抓培训,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成功解决5.71万人就业,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

“十三五”期间,毕节市共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2.5万人,其中恒大集团帮扶援建搬迁4万人。截至2019年3月底已搬迁入住21.3万人。

如何才能让搬出大山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毕节市聚焦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着力“五抓五强”,切实解决“搬出来后怎么办”问题,全力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抓党建引领,强基层基础。健全组织,实现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为安置点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建强队伍,为搬迁群众选强配齐发展致富带头人;筑牢阵地,注重配套设施建设。

抓公共服务,强基本保障。做到无缝衔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三类保障”,满足搬迁群众医教需求,同时搭建好服务平台,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为五保老人、空巢老人和搬迁群众子女等提供上门服务。

抓就业创业,强增收后劲。根据搬迁户就业意愿组织技能培训,创新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借助东西部协作帮扶、恒大集团帮扶等输出就业;依托恒大集团整市帮扶的优势,引进企业在安置点就地建扶贫车间;扶持搬迁户自主创业,确保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抓文化服务,强内生动力。开展感恩教育,激发搬迁群众干事创业、自我发展的热情和干劲,同心同德、逐梦前行;推进移风易俗,形成崇尚科学、文明、节俭、诚信的良好风尚;强化示范引领,以先进带后进,激发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抓社区治理,强和谐稳定。用好信息手段,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行得放心,感受关怀温暖,共享和谐生活;创新工作机制,方便了群众办事;推动群众自治,充分发挥了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促进搬迁群众和谐稳定。


铜仁市

“五个抓好”保生计谋发展


龙江新区主要安置德江县、石阡县搬迁群众2557户11474人 贾智 摄


春光烂漫,草长莺飞,黔东大地处处生机。

4月11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贵州拉开序幕。铜仁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引发关注——来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及部分省(区市)相关单位的嘉宾、代表到铜仁进行现场调研。

铜仁缘何引发关注?一组数据给出答案:在3年时间,计划搬迁29.33万人,其中跨区县搬迁安置12.55万人,占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规模的42.7%,占全省跨区县搬迁安置规模的53.8%。截至目前,全市已搬迁入住202241人,其中跨区县搬迁贫困群众7.3万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铜仁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搬迁原则,新建144个集中安置点,建设580多万平方米安置房。今年6月底,铜仁将全面完成29.33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铜仁建立健全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跨区县行政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指导意见等,切实解决好“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综合服务,让群众搬得舒心,住得放心,生活开心。

抓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员培训、稳定就业、产业培育发展上持续用力,实现搬迁群众生计保障和可持续发展。

抓好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扎实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加大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力度,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合理设置管理单元,着力提高服务实效,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和治安防控机制,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和谐家园。

抓好基层党建体系建设,着力发挥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夯实基层组织治理体系,配齐配强干部队伍,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把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

铜仁市将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领导,锻造过硬干部队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全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各项工作。


黔东南州

“六个全覆盖”推动脱贫致富


雷山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安置小区载歌载舞庆祝新生活 杨承鸿 摄

黔东南州作为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和“当头炮”,不断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五个三”“五个体系”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搬迁质量和成效,为决战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黔东南州“十三五”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0.81万人,目前已搬迁入住23.31万人,加上生态移民搬迁近10万人,约有40万群众将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偏僻山沟,住进了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面对艰巨繁重的搬迁任务,如何才能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黔东南州不断结合州情实际,主要采取培训、就业、帮扶、产业、服务、组织“六个全覆盖”后续措施,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推动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安置地生产生活,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在培训方面,黔东南州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定向培训、围绕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围绕转移就业开展输出培训、围绕教育扶贫开展扶智培训以及“四型”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全覆盖。

在就业方面,黔东南州以“一户一人”稳定就业为目标,建立“就业台账”,通过“内引外联”,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扎实推进劳务输出,促进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

在帮扶方面,黔东南州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和企业参与,并采取干部精准帮扶到人、部门精准帮扶到户、对口帮扶精准到点、社会帮扶精准到村的“四个精准”模式,实现搬迁群众帮扶全覆盖。

在产业方面,黔东南州不仅用好民族文化这个“宝贝”,大力发展银饰、刺绣、手工编织等传统优势产业,还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实现增收致富。

在服务方面,黔东南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大力推动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财政进社区,着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在组织方面,按照“全程过硬、全域提升、全面提质”的要求,全面加强安置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对于黔东南州来说,打好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城乡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变山区贫困群众及其子孙后代命运,都具有重要实现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黔南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