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
记者 胡梦然 深圳报道
在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新春第一会”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表示,省发展改革委已正式成立民营经济局,下一步将积极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广大企业在粤发展。
广东作为全国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大省,民营经济持续焕发蓬勃生机。据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广东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900万户,数量稳居全国第一。其中,广东省登记在册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37.87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48%,同比增长5.34%。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所长胡彩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成立民营经济局,是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举措,不仅是对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强调,更是广东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民营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建立更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优化,稳住民营经济、放大民营经济,推动政府治理模式现代化,探索“市场+政府”协同发展的新路,为其他省份如何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民营企业将获得更直接、精准的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工作,2024年1月印发实施《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已出台一系列涉企政策法规,完善民营经济服务和保障机制。
在2025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艾学峰强调,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的强力支撑和砥砺奋进。广东将全力支持企业作创新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将加强对企业政策支持,全面落实近年来出台的“技改10条”“制造业降成本10条”“科技金融15条”、制造业单项冠军奖补、专精特新“小巨人”奖补等一系列有力政策,同时将结合国家“两新”“两重”工作部署,积极谋划一批增量政策,为企业发展实实在在谋福利;将加强与广大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广东民营经济局正式成立释放三重信号:一是表明广东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二是政府未来将直接聚焦民营企业的需求和发展难题,从传统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向更加注重微观主体服务和问题解决转变;三是向社会、企业和投资者传递出广东省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鼓励民营企业大胆发展。
胡彩梅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民营经济局的成立有利于消除民营企业对政策不确定性的焦虑,减少观望情绪,增强投资与扩张信心,促进资本流入,加强创新投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民营企业将获得更直接、精准的政策支持。过去,民营经济的支持政策分散在多个部门,企业难以快速找到政策对接窗口,有了民营经济局统筹将极大降低民营企业获取政策支持的时间成本、沟通成本、执行成本。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广东省营商环境优化,政府通过更加精准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机制,推动民营经济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向,向‘创新驱动’转型,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如何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
同时,胡彩梅也表示:“尽管广东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比96.48%,且在产业发展、就业贡献、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当前民营经济仍然面临宏观环境、市场竞争、融资难度、政策执行、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挑战,影响企业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
她续指,一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广东是外向型经济大省,许多民企依赖出口,海外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竞相加征关税、开展反倾销,出口型民企面临订单减少、利润收缩等问题;中美科技竞争加剧,部分关键产业链受限,导致芯片、高端制造设备等核心零部件供应不稳定,影响广东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二是市场竞争“内卷”加剧。广东民营经济传统制造业占比较高,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同质化竞争、毛利率下降等问题,企业盈利下降更加制约了创新投入和转型升级。部分民营企业加快探索“出海”,但也面临对海外市场不熟悉、风险大、配套不完善等难题。
三是转型升级压力大。广东省部分民企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利润率偏低,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数字化转型难度大,中小企业难以吸引高端研发人才,导致创新能力受限。
如何进一步帮助民营经济发展、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胡彩梅提出,一是要增强政策稳定性,给予民企长期发展预期。制定长期稳定的民营经济支持政策,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加快构建“省级政策指导、市县级精准落地”的机制,减少政策执行中的变动和误差。加强政府与民营企业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政企对话会议,听取企业诉求,形成“快速反馈、精准优化”的政策执行模式;二是要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推动市场公平竞争,确保民营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等方面享有公平待遇。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的社保缴费、环保等方面的支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三是加强对民营企业财产和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的保护。防止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避免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防范“远洋捕捞”等现象。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前,广东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仍面临市场竞争激烈,传统产业创新不足、附加值低;融资难融资贵,企业规模小、信用评级低;政策落实不到位,知晓度低、执行衰减以及数字化转型困难等挑战。
对此他建议:“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宣传和监督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
第三产业占比超八成
数据显示,广东省民营经济主体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42∶11.65∶86.94,第三产业占比超八成,服务业集中了大量的民营经济主体。具体来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
宋向清表示,在实体经济数量上,广东省民营经济主体在第三产业占比超八成,服务业集中了大量的民营经济主体。在实体经济行业分布上,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在市场布局上,广东省外向型民营企业占比较高,出口导向型企业比较集中。在企业规模上,广东省民营经济金字塔结构显著,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呈正态分布,比较合理,也彰显发展后劲。
“广东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上展现出‘第三产业占比高、制造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分布不均’等特点。”胡彩梅表示,在区域发展上,珠三角地区(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是核心增长引擎,集中了绝大部分的先进制造、科技服务、金融科技企业。而粤东西北经济相对落后,民营经济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业层次较低。深汕、广清等都市圈正在崛起,但仍需加强产业承接能力。建议推动珠三角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鼓励粤东西北承接珠三角产业溢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梯度转移;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加强港澳、深圳、广州的金融、科技合作,形成更强的国际化产业链。
她指出,总体而言,广东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制造业支撑稳固,新兴产业成长迅速。未来优化升级的方向包括:制造业高端化,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深化数字经济,加速企业智能化转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全球产业链整合,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本期编辑:孙琪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华夏时报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