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学生的成人仪式,真的很有感慨。给他们拨帽穗的时候才忽然发现,他们已经长高那么多了。在师长祝福的环节听到最多的话是:“今天你们成人了!”——这当然是勉励,是鞭策,是期待;但是,我在此刻想到的是:成人其实是一个过程。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叹,乃是有感于我们教育中“成人”教育的缺失。十八岁,或许从生理上说是身体走向成熟的时刻,但是人的心智、态度、习惯是不是已经“成人”却是一个未知数。
2018
年,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一个词语“巨婴”,就是指那些“心理滞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一个词语之所以会流行,自然是因为词语所反映的现象的普遍性。但是这个词语最近却很少听到,不是因为这种现象不存在了,而是大家已经普遍接受,见怪不怪了。但是作为教育人,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不能说我们的课程体系里没有关于“成人教育”的内容,思想品德、法律法规、社会实践不仅列入课程,甚至成为升学的重要参考,不可谓不重视了。但是如果我们关注一下实际的教学现实,被狭隘的功利主义所挟持的教育,在“有没有用”这件事情上,意识很“清醒”,态度很“明确”,在“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标语装点下的教室里,你还能指望有人会关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心灵的成长?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裹挟下,学校在变异,教师在变异,更可怕的是学生也在变异,以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如今很多学校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辅书”。学校激发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杀手锏就是:“这个要考的!”——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化,如果我们教育在这个方面失位,或者主动放弃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实在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耻辱。也许有人会说,大环境如此,我们又能怎样。但我要说的是,环境也是由人构成的,我们所抱怨的环境,乃是我们每个人的退却与放弃的结果。
再看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的缺失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家长的责任似乎除了管吃管住之外就是为孩子的学习焦虑了。更令人忧虑的是,我们现在不少年轻的家长本身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成年教育”。我们常常说,先要成人,然后成才,但是现在“什么是‘成人’,如何‘成人’”在很多人心中也是茫然一片。在很多家长的意识里,长大成人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有什么教育的必要呢?要知道孩子在成长中常常是出于茫然失据的状态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成人,即便不加以指导,凭借试错同样能够成长,但是从试错里获得经验,这样的成长成本巨大而且非常冒险。我现在经常给家长的建议是,让孩子多承担家庭责任、参与家庭事务,在积极地参与中,在家长的陪伴、支持下,学会成人。
我们的社会,也同样没有给孩子的成人创造好的教育环境,自私自利,颟顸无礼,以粗鄙野蛮为荣,以彬彬有礼为耻,这样的成人世界,如何能够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呢?一个即便车厢里挤满了人也不坐老弱病残孕专座的社会,一个在车厢里排队付车费并向司机道谢的社会,一个将小孩的安全当作全民共同遵守的规则的社会,才是一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社会。社会的公序良俗不是停留在墙上,而是体现在举手投足、寻常生活中的时候,才是一个社会真正将孩子的成长放在心上的时候。我在芬兰考察的时候,很惊叹他们的社会对于孩子的社会生活的重视,一方面是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是社会组织介入(以前专门写过赫尔辛基的“火车站咖啡馆”),整个社会积极承担起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