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世界很大很精彩,值得好好度过。读书写字、理财投资、健身运动、旅行美食,一个都不能落下,请努力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外交部:对9国试行免签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涉伊核问题,中俄投反对票 ·  3 天前  
狼族摄影  ·  低调单肩通勤小包,防水耐磨价格合适! ·  6 天前  
狼族摄影  ·  低调单肩通勤小包,防水耐磨价格合适!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长假思考记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 公众号  ·  · 2017-10-09 11:15

正文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sangongzi0906

期待我们成为朋友


休假,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学习,吃喝拉撒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观察到很多新东西。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发现,去看相关研究分析文章,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感受。


01


在过去,我们看不到现在;在现在,我们猜不到未来。


哪怕时光倒退三五年,让我去想象当下便利的生活,我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我不敢想象大型购物超市会落寞,不敢想象钱包会失去功效,不敢想象满城的自行车泛滥,不敢想象绝大多数的生活需求都可以通过一个手机得到满足。


然而,科技快速地改变着生活,这个便捷性简直无法抗拒,即便如同我父母这般对传统习惯无比坚持的人,都在手机强大功能的面前不得不低头。


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真的是个大杀器。


从体验者的角度来说,是好事。但换个角度来看,便利背后意味着很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说明相关的很多工种技术含量的提高,那么优胜劣汰的效能会更加放大。技术含量高的新岗位出现,会以很多技术含量低的旧岗位消失作为代价,岗位的迭代,并不意味着人员可以自如的流动。


休假期间吃喝玩乐,看到越来越多的非人工服务遍及生活各个方面,吃饭点单自动化,停车缴费自动化,购物买单自动化,那么原本工作的那些人又去了哪里,会不会对他们而言,未来工作越来越难找了呢?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便捷”这事情,反正我是觉得,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看重人的竞争力,时代走得太快,如果不能让思维模式跟上它,那就真的要落下一大截了。


02


我自己有一个感觉,当家庭可支配资金持续上升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的消费需求是会不断突破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想象空间来了。


就比如对于女性白领而言,对包包品牌的追求会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而不断拔高,月收入几千元的时候,可能Coach、MK、Tory Burch或者Furla是首选,但当收入稳定突破万元的时候,总归想把包包升级到LV、Gucci或者Chanel。


同样的情况还有护肤品,这也是一条消费升级不归路。当年我在读书的时候,用玉兰油都觉得太奢侈,平日里可伶可俐涂涂就很满足了。工作之后,手头有钱了,护肤品一路升级,国货韩系日系欧美系,消费承受上限不断被突破,一路就用到了过去不敢想象的品牌。


这应该是消费的价格锚定效应,我们做出下一次消费判断的时候,会以上一波习惯的消费价格作为初始价格,用惯了好的,就回不了头了。


除了这类开销,房子上的消费需求也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不断升级。


我父母是在2008年左右换的新房子,选择的地段很好,装修也比较考究,面积也够大了,他们当时是觉得未来不会更换房子,要住一辈子。


很显然,他们犯了一个错误,即便当年认为所有选择都是最优的,但生活需求会改变,小区周边环境会老化,城市规划会调整,配套设施更好的房子会不断造出来,所谓沧海桑田,隔三年一个新面貌。


这不,八九年的时间,他们在经济上甩掉了我这个曾经的消费黑洞,无需为我的经济而担忧后,手头资金宽裕开始促使他们想着更换配套设置更优的房子。


同样,我在常州购买的房子,今年再看,也有很多小细节上的不满意。随着家庭资产的增多,我就在考虑明年年底或者后年,对房子做改善需求的调整。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需求这东西,就不能用静态的思维模式去看,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由于客观因素的原因,很多潜在的需求是无法被触发的。但一旦客观条件发生了改变,那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需求就会迅速的冒出来。


不是我们没需求,而是没有到产生需求的那个阶段。


想想,未来改善型需求空间巨大,与此相关的产业链都值得重点研究和跟踪。


03


这是强者恒强的时代。


从投资角度来看,今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龙头效应越来越明显。在13-14年间,我买银行股,根本不用选择,每家都买点,等到银行股涨的时候,每家涨幅都差不多。


但显然这个思路在2017年是行不通的,同一个行业中,已经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比如招商银行一骑绝尘的上涨同时,民生银行跌跌不休。无论出现几次银行股的回调,买入龙头招商银行总能更快突破历史新高。


由于各个领域大鱼吃小鱼的局面越来越明显,行业竞争趋于稳定,即便行业总量未必会提升,但龙头企业所占的份额却比过去要大的多,能吃到的蛋糕自然也更多,相应的利润也会更高。


就好像看阿里和腾讯,这两个巨无霸企业,他们几乎霸占了行业内所有细分领域的制高点,手头持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任何小型创新型企业一旦崭露头角,就很可能被收购,这必然会导致最优化的资源全部集中到手上,于是顺理成章地拥有了极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在投资上就拥有了高估值和高溢价。


腾讯和阿里一直涨的同时,也是他们一步步吃掉行业内小鱼小虾的过程。


同样,回到房地产投资这事情上,我选择买内房股的股票,而放弃投资新房子,本质上也是这个逻辑。年初在雪球上跟踪小兵老师、正合奇胜天舒、人淡若菊等老师关于内房股的分析文章,尤其是正合老师的“呆会计37题”非常有用,解决了内房股投资估值细节上的很多迷思。


我弄明白一个道理,房地产在任何国家都是中流砥柱的领域,尤其是在我们城镇化ING的状态下,这个领域依然会保持一年10万亿以上的规模。


在国家调控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现金流不畅的小企业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以低价的方式交出手中的筹码,被能力强的大企业兼并掉,优胜劣汰的过程会让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大房企能占据的市场份额提高,利润也会相应的提高。


这就好像,100个人分100块蛋糕,能力再强的人,能拿到的蛋糕也不会太多。但5个人分50块蛋糕,这个滋润度就完全不同了。即便出现蛋糕单价下跌的状态,也影响不到前5个人利润变多的事实。


以前房地产四大天王是“招保万金”,这个格局在“恒碧融”近三年弯道超车的加速过程中,已经重新排序了。


04


长假之前的一周,借着内房股的暴跌,我清仓了占比小的股票(新华医疗认亏1万多出局,雅戈尔也没有赚到多少钱),将置换出的资金转入内房股,加仓了融创和恒大。倒不是说清仓的企业不好,只是从成长性和确定性上来看,融创和恒大的空间更大。


这一调整后,我A股和港股的股票个数进一步压缩,不排除未来出现合适的机会,继续减持占比小的股票,降低持仓的股票数,提高单只股票的持股数量,理想状态是持股数量压缩在10-12只股票内。


至于2017年第四季度会有如何的表演,我自己也不知道,有涨也会有跌,尤其是港股市场,看起来暴涨很美好,风吹草动后的狂跌也很吓人,与其跟随市场情绪而折腾,不如做点确定性强的事情吧,继续低头研究熟悉企业基本面了。


用小兵老师的话来说,投资要看大局观!


PS:还是那句老话,抄作业有风险,如果真的抄,就要搞清楚抄作业的逻辑,知道买入的逻辑,也要知道未来卖出的逻辑,盈亏自负。


PSS:如果有朋友真要研究内房股,我的建议是:先网络搜索几个重要的帖子(标题见下文),把帖子内容消化完,再去把近三年内房股的年报读一读,历年每月销售数据、销售面积都整理一遍,然后再考虑是否要投资:


1、正合奇胜天舒的《呆会计自测37题!你是“地产股呆会计”吗?》


2、雪球ID“简和2011”关于融创的三大主贴,在他雪球个人页面上可以查到


3、《时代变迁,ROE为王地产前沿企业竞争力》


4、《融创中国等内房股上涨的背后原因是估值体系差异和认知偏差》


PSS:长假追《白夜追凶》,国产网剧也是可以很良心的嘛,而且有演技的人,只要遇到好剧本,就立刻璀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