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今年获批
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8年5月18日成立机构启动筹建,2014年开放,2019年新馆建成投入使用,是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中国博协高校博物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上海市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博物馆致力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助力考古文博学科建设。现有各类藏品
1万余件(套)
,海派旗袍和珍稀野生动物标本是馆藏特色。已策划数十项多类型展览,持续开展研究和教育工作。
上海大学博物馆自建设以来,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博物馆特色鲜明,以海派文化为核心,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内容和形式,全面展示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上海大学博物馆收藏有各类藏品一万余件(套),其中包括珍贵的野生动物标本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派旗袍等。
上海大学博物馆收藏的海派旗袍均为中国实业家荣氏家族女眷及沪港名媛所着旗袍。这些旗袍保存完好,时间跨度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21世纪初,旗袍面料的选择根据时代变化展现不同的特点。它们不仅呈现了荣氏家族女性的追求自由、顺应时代、大胆变革的决心,更是让每位观众都能沿着历史脉络去了解背后旗袍与文化、社会的交织关系。
上海大学博物馆藏珍稀野生动物标本原本是肯尼斯·贝林先生(Kenneth E. Behring)的收藏,由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Behring Global Educational Foundation)转赠给上海大学。这批珍稀野生动物标本以哺乳动物为主,来自南极洲以外的五大洲,包括美洲狮、长颈鹿、斑马、水豚、野猪、斑鬣狗、非洲水牛、南非剑羚、黑熊、棕熊等36个物种共67件,其中由8头非洲狮组成的狮群标本,是全国博物馆最大规模的野生狮群标本。
上海大学博物馆是目前
国内唯一
专题展示和研究海派文化的博物馆,设置有海阔·天空——海派文艺的当代遐想、海上明月 轻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特展、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展、钱伟长纪念展、上海大学校史展、上海大学(1922—1927)校史室外展区溯园等基本陈列。
从特展的专业性角度来看,上海大学博物馆积极与各地文博单位展开合作,从展览的内容与主题上扩展维度,不拘泥于馆藏文物,通过策划举办专题精品展览形成古今对话、中外对话、虚实对话的“对话”展览风格。
在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后,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发了一系列特色展览,2020年,上海大学博物馆接收了100件荣氏家族旗袍,并与上海老旗袍珍品馆合作举办了“海上明月 轻裾随风”特展,同年出版了《轻裾随风》一书。该展览于2023年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陈列展览精品云展”。基于此成功合作,两馆于2023年国庆期间与上海图书馆共同举办了“第三届沪港名媛旗袍展”,广受好评。
2023年,上海大学博物馆精选10件馆藏野生动物标本,举办“美好生活——上海大学博物馆藏肯尼斯·贝林珍稀野生动物展”。希望这些栩栩如生的野生动物标本,能够引起观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展览展出的野生动物标本全部来自肯尼斯·贝林先生的收藏,由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转赠给上海大学,藏于博物馆。
教育立馆,学术立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博物馆与大学越来越共生发展的当下,建设面向全社会的研究型开放交流平台,让从业者、学生和公众有机会获得超越国界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新知体验,是高校博物馆的前瞻性探索与实践,上海大学博物馆正在路上。
上海大学博物馆学术建设之路,集开办讲座、发表论文、开展科研项目、创办馆刊于一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上海大学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小体量释放大能量,靠的是专业人才队伍,高素质、高水平的运营团队保证了博物馆的良好发展。作为新晋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致力于博物馆教育的探索和发展。它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信息,精心策划富有诚意的展览,并设计了一系列符合不同观众群体需求的公共教育活动。同时,博物馆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和研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