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小瑛;来源:樱桃小房子(ID:ytxfz8)
作为一名老师,
2000
年就从东北来深圳打拼的高华,算是见证了房地产市场的完整周期,而让他成功晋级到富裕阶层,则是源于最近十年的炒房。
房价从
2007
年的暴涨,到
08
年暴跌,
09
年在
4
万亿的刺激下起跳,
2010
年人为调控压制需求,到
2014
年房价平稳,到
2015
的报复性反弹,
2016
年全国楼市的疯狂,
2017
年再次迎来老套的调控政策。
十年里,楼市跌宕起伏,房价虽有波动,但曲线却是越调越涨,说了多年的长效机制一直难产,货币不断贬值,抑制需求却不改变土地财政和供给的调控方式,这一切都让百姓失去了对政府调控房价的信心,全民投机炒作之风不绝,造就了一批高华这样的富人,也让没房的人陷入社会底层,有房没房,成了划分阶层的唯一指标。
十年,财富重新分配,十年,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十年,是再不可复制的十年。
07-08
年过山车
从
2005
年起,楼市调控就连续不断出台,但是伴随着中国高增速经济,房价一路高歌猛进,
2007
年,整体经济进入过热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信贷的扩张,将国内多个城市的楼市带入到“疯狂”上涨的阶段,深圳楼市也不例外。
07
年,深圳不论是关内还是关外,房价都冲破了一万,有的甚至接近
2
万,高华手里几套房原本是打算自住,房价猛涨让他始料不及,南山区房子涨了一百多万,龙岗平湖和坂田房子都涨了几十万。
为了遏制通胀,从
2007
年
3
月开始,央行连续
6
次加息,同时为了抑制房价上涨,当年
9
月,央行重拳调控楼市,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至四成,利率上浮
1.1
倍。
也是在
9
月,高华将南山的房子卖掉,看着存折上分两次打进来的
110
多万元,他兴奋的几天睡不好觉,时不时拿出存折数一数,是不是七位数,因为钱来的太快,简直让他怀疑人生,要知道,那时候他月薪才五六千。
算算如果靠工资,多少年才能挣到一百万呢,那一刻,他才发现,以前遥不可及的百万富翁,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谁发明的住房按揭贷款?谁发明的零首付购房?太伟大了!”高华内心由衷的感谢银行,有了贷款,就可以撬动杠杆。
捞到了第一桶金后,高华意识到房子不仅是用来住的,还可以拿来赚钱,而且操作如此简单!这个想法已经深深的烙在他脑海中,于是胆子也开始撑大了,“买!只要买就能赚钱,我要赚千万!”
原本高华在龙岗有两套房,但适逢深圳大运会在龙岗召开,交通道路规划建设宽敞,各种场馆设施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高华认定这是重大利好!琢磨着两套太少了,继续买,满仓!心里打着小算盘,房子两年翻倍,
4
年翻两倍,利用三倍杠杆,除去自住的,再投资四套房,五年内可赚
1200
万!去掉各种税费,千万富翁不是梦!然后就可以退休了。
然而美梦都是被闹钟给敲醒的!
高华没有料到,一场危机很快就来了。
之前,高华并未亲历过加息对楼市的冲击有多大,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下,
2007
年
10
月,加息的累积效应显现,调控开始见效,深圳楼市阶段性见顶,有价无市。只会买不懂卖的高华,在
2008
年终于栽了跟头。
2008
年
2
月,深圳新房价格达到
1.6
万元
/
平米后,开始断崖式下跌,开发商大幅降价、中介跑路的消息接踵而至,购房者违约现象频增。高华也加入了维权队伍,最后以市场价
8
折获得购买中央悦城一套房的权利。到了
08
年
10
月,很多区域房价已腰斩。
此时,高华握在手里的房子超过
10
套。“每天一早起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哪套房子要还月供了。”高华的压力非比寻常,
4
万元的月供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当时月薪仅
8000
多元,收入远远无法填补缺口。但仍苦苦支撑,用几张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尽力不让资金链断裂。
2008
年初,高华意识到必须“减仓”,于是以成本价出售中央悦城,套现
30
万元还月供,同时房子装修完后陆续出租,减轻了月供压力,这样挺了
10
个月。
09-2010
年大涨
因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的来临,风暴很快临近结束。
面对经济下滑风险,
2008
年
10
月至
12
月,中央出台政策“组合拳”救楼市,如降低首套房和改善性住房首付比例、首套房利率打七折,取消
70\90
政策,以及减免税费等措施,市场应声止跌。地产大佬潘石屹振臂疾呼:“苦苦等待的‘解放军’终于来了。”
“说句拉仇恨的话,感谢金融危机,救了中国楼市,也救了我。”高华说,托金融危机的福,否则他还要继续割肉卖房还月供。
高华挺过来了,不过比他更激进的投资客却倒在了黎明前。《华夏时报》当年曾报道,拥有上亿资产的投资客李金东,在房价的持续下跌中,手中的
69
套房全部变为负资产,最后破产离场。
但经过
08
年这次过山车式的楼市起伏,高华对房地产投资风险有了全新认识,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栽跟头。但同时发现,只要中国经济向好,房地产就不会崩盘,一旦市场进入调整,政府必会救市。
2009
年,中央推出
4
万亿大规模刺激政策后,房地产成为货币宽松的最大蓄水池,全国各地掀起了救楼市浪潮,市场迅速反弹。蛰伏一年之久的炒房客们在
2009
年初又开始伺机而动。
有了前几年的炒房经验,高华认定机会再次来临了,与李金东们再无资金翻盘不同,高华通过房子再贷款,找朋友借钱,又卖掉两套房套现
200
多万元,准备大干一场。
这一次,高华将股市联合坐庄的手法引入到了楼市。但抛弃了激进冒险的策略,以稳健为主,
2009
年底,他与几名投资客一起,开始通过联合控盘的方式炒房。
高华们选了深圳南山区三个只有两三百套房源的二手房小区,其中
80%
是自住客沉淀不动的房源,剩下几十套流转,只要有放盘的,他们就联合接手,直到小区没有房源可卖,形成垄断后,投资客便有了定价权,几个人先通过对敲互相买几套,将价格炒高,然后每隔几天放出一套,制造稀缺的假象,由几个中介同时放盘形成热卖竞争,他们在幕后操纵。
在这一轮救市中,从
09
年
3
月起楼市开始回暖,深圳房价快速上涨,到了
10
年初就完全收复失地,甚至有的区域已经完全回到
07
年的高点,而且并未止步。
有统计数据显示,
2009
年全国房价住宅销售均价达到
4600
元
/
平方米,比
2008
年均价上涨了
1000
元
/
平方米,为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深圳市官方数据统计,
2010
年新房成交均价首次突破
2
万元
/
平米,比
2009
年上涨
33.2%
,两年时间,房价上涨幅度超过
50%
。
2010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48267
亿元,比上年增长
33.2%
,拉动
GDP
增长从
08
、
09
年的个位数,重新回到双位数,达
10.6%
,房地产功不可没。
但同时由于全国楼市疯狂反弹,百姓对于高房价也怨声载道,因此史无前例的调控又来了,几乎每月,中央部委都有措施出台,除了在土地出让金上对房企进行严格限制,其他连续上调二套房首付比例,从
3
成提高到
4
成后又提高到
5
成,
70\90
政策重出江湖,营业税免征期延长。
10
月开始,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新一轮加息周期来临,同时,史上最严限购令出台。
但因
4
万亿放水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市场并未立即熄火。一直到
2011
年年中,深圳楼市才冷淡。但在这场投资盛宴中,高华和其他投资客大赚。
2011-2014
重回调控
始于
2010
年的这一轮房地产调控,在
2011
年不断细化和落实,在“调结构、稳物价”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国八条”、房产税试点改革先后落地,“限购”、“限价”、“限贷”等政策全面升级,从抑制需求和增加供给两端下手,
1000
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推出,限购城市扩至
50
个。
同时,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
2010
年
1
月至
2011
年
7
月,共加息
5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12
次。
限购令、限贷令等行政调控手段出台后,购房名额成了最大问题,投资客被挡在门外。只能一套两套地零散操作,因此高华的炒房团队解散了,随着投资退潮,深圳市场成交量再次下滑,二手房成交量从当年
1
月的
10831
套,下滑到
7
月的
2384
套。
从
2011
年下半年后,全国房地产再度步入调整期,当时,深圳等一线城市最先反应,二三线城市调整紧随其后。
由于限购限贷的存在,深圳投资水分逐渐被挤干,投资客占比从
2010
年超过
30%
降至
10%
以下。而高华是留守的其中一个,且有一批跟随者。
虽然央行在
2011
年
11
月开始降准,但对于楼市的调控政策,并未放松。因此投资客们想出了合伙人跟投的公司运作模式,比如帮亲戚朋友交社保,解决限购问题,再用他们的名额一起炒房,按股份分红。
进入
2012
年,中国
GDP
增速突然从上年的
9.5%
下滑到
7.9%
,同时,跟随美国的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也开始发酵,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增大,全球经济仍然存在“二次探底”的危险。中央开始将“稳增长”作为主基调,意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但政府出于压力,又不敢放松调控,
2013
年,国务院再次释放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力度不放松的信号,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16
城市加码调控,上海、广州、武汉、厦门、沈阳、长沙、南京等城市,相继收紧限购政策及加大土地供应。北京甚至出台了
20%
的差额征税政策。
一年年收紧的调控,让楼市局部泡沫破裂,如温州、鄂尔多斯、海南等炒作水分大的城市,在
2011
年到
2014
年期间,房价出现剧烈波动,价格腰斩。但多数城市房价稳定,一线小幅上涨,二线小幅回调。
2014
年,全国楼市彻底陷入低迷,一些中小房企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三四线城市的烂尾楼遍地开花。
数据显示,
2014
年上半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楼市成交全面下滑,广州、上海一手住宅的成交面积同比下滑超过三成,深圳、北京的跌幅超过四成。
连续三年处于
7
字头的
GDP
增速,以及就业压力,让各地方政府开始坐立不安,
2014
年
9
月
30
日,央行出台放松房贷的政策,二套房认定标准由“认房又认贷”改为“认贷不认房”,只要还清贷款再买房,均算首套,首付只要
3
成。
虽然
2014
年有
40
多个城市取消限购令,但全国楼市依然处于沉睡中,只有深圳开始蠢蠢欲动,随着信贷放松,下半年成交量在不断上升,先知先觉的投资客,开始在市场上吸盘,房价在“
9
·
30
”后开始出现涨价苗头。
2015-2016
报复性反弹
而引爆深圳楼市的,是
2015
年中央出台的“
3
·
30
”政策,商业贷款二手房首付比例从
7
成降至
4
成,二手房营业税免征期从
5
年变
2
年。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一直在延续。被压抑了四年的改善性需求如堰塞湖一样喷涌而出,深圳房价开始暴涨,短短半年时间,大部分区域二手房价格涨幅超过
50%
,热点片区甚至翻倍。
在“
3
·
30
”楼市新政出台前,高华又在前海概念范围区与朋友一起购入了两套熙龙湾的房子,买入价格约
51000
元
/
平米,
6
月份以约
78000
元
/
平米卖出,净赚了
270
万元,而高华的朋友晚卖半个月,比他多赚了
60
万元。
2015
年政策兴奋剂还在使劲注入,连续
4
次降息,
8
月、
9
月政策进一步放松,针对已有
1
套住房但还清贷款的改善型需求,公积金贷款首付从
3
成变
2
成,在没限购的城市商业贷款首付降低为
25%
。
深圳出现了全民炒房的群体性癫狂,市场上不再是成熟炒家的天下,一大批上班族也尾随入市,通过一套房做抵押贷款,将升值部分套出来再买第二套第三套的比比皆是,各种金融机构的首付贷、消费贷、气球贷等资金来源,也给予了资金不足的投资客一臂之力,人人幻想,只要入手两年后免税卖掉,可以大赚一笔,这是工作多少年都比不上的投资收益。中原地产曾统计,深圳投资客占比最高达到
40%
。
当年下半年,上海接过深圳的接力棒,也是短短半年多时间,房价就翻倍。全国二线城市楼市也逐渐回暖。
迫于购房压力,
2016
年
3
月,上海和深圳出台调控措施,依然是老套的限购限贷政策收紧,市场冷却了一个月后,又恢复上涨常态,
2016
年深圳新房均价从
2015
年的
33426
元
/
平米,直接跳涨至
53448
元
/
平米,同比上涨超
6
成,上海房价均价同比涨幅超
4
成。直到
2016
年国庆第二轮调控后,深圳和上海楼市才熄火。
而投资资金开始轮动,一线城市的资金向热点城市进军,
2016
年,包括北京、广州和合肥、南京、苏州、杭州、武汉、成都、长沙等热点城市,房价开始全面大爆发,一年内,房价普遍翻倍,各地地王层出不穷,溢价过高的土地拉高了楼市上涨的整体预期,跨城投资的人带着现金大胆出手,而越来越多的刚需,也因恐慌心理,担忧房价再涨就永远买不起了,于是按耐不住纷纷持币进场。
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意识到,正如任志强所言,楼市靠堵的方式调控,换来的是报复性上涨!一个城市的房价取决于综合实力,房子的价值不在于砖头本身,在于房子承载的教育、医疗、交通、生活配套城市服务等综合附加值,尤其是一线城市,房子越来越接近奢饰品,不管你承不承认,这十年历史已经证明,房子能让屌丝逆袭为富豪,有房没房,孩子入学就是天壤之别,房子成为能否留守大中城市的一个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