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葭森健介:《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于基层社会的视角》,彭敦文译,《人文论丛》2002年卷,第44页及文末注释②。
[2](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原载《历史与地理》1922年5月第9卷第5号,第1-12页。汉译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通论》,黄约瑟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18页。该文正式发表的时间,参见李庆:《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第116-125页。
[3]这里所说“贵族”,即中国学者所谓“门阀士族”;所说“贵族政治”或“世家政治”,即中国学者所称“世族政治”、“士族政治”或“门阀政治”。
[4](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第10页。
[5](日)谷川道雄为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所撰写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页。(英)崔瑞德认为内藤的理论,“本质上是政治分析,虽然他把政治变化置于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更强调其政治形态论析特点,参见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6]参阅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日)葭森健介:《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于基层社会的视角》,彭敦文译,《人文论丛》2002年卷。
[7]参刘俊文:《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的学派与论争(中)》,《文史知识》1992年第5期,第65页。宫崎市定被认为是京都学派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把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代观点:秦汉帝国的统一时代;特殊的贵族时代即不统一时代,但与欧洲封建制并不完全相同;唐-宋及以后的独裁政府时代,这种模式为中国独有,最代表中国,欧洲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种帝制;工业文化时代。具体参见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8]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第42页。
[9]刘俊文:《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的学派与论争(上)》,《文史知识》1992年第4期,第45页。
[10](日)前田直典:《古代东亚的终结》,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通论》,黄约瑟译,第135-152页。
[11]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第43-44页。
[12]参考(日)谷川道雄:《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总论》,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2卷《专论·附录: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13-329页。
[13]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第45页。论战情形的较详介绍,可参考高明士:《战后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之第一篇《时代区分问题》,中西书局2019年版,第34-92页。
[14]据(日)谷川道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总论》一文的回顾和分析,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学界失去了关于中国历史时代分期的研究热情转而进行“研究的细分化”。参(日)谷川道雄主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李凭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3页。
[15]高明士:《战后日本的中国史研究·简体版序》,中西书局2019年版,第2页。
[16]林甘泉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128页。郭沫若后来在1947年出版的《十批判书》(上海群益出版社,第1-70页)中,对先前观点作了修订,认为殷代为奴隶制社会,并将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的分界调整为春秋战国之交,但论证体系保持稳定。
[17]北平《三民半月刊》5卷6期,1930年11月16日出版。本文收入《翦伯赞全集》第六卷《中国社会史论战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58-372页。
[18]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选编:《吕振羽集·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19]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对中国秦汉以来的皇帝制度有代表性阐述:“中国古代封建制代之以一种特殊的、我们在西方还没有与此对应的社会形式,即所谓亚细亚官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扫除了所有领主,只留下一个天子或皇帝,他统治整个国家并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征收一切赋税。”见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一九四四——一九八四)》,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3页。李约瑟的这一阐述,应该是受到了王亚南的影响。
[20]侯外庐:《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23页。
[21]《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2卷4期,1935年10月冬季号。
[22]客观地说,中国学者关于古史分期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在注重社会经济形态的同时,也充分考虑论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其他内容和特点,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特点揭示。这与西方学者“以‘封建制’概念来界定10-13世纪以及13-15世纪的欧洲社会”,认为“这时社会政治上以诸侯分封割据为特征,社会结构为贵族享有特权的封君封臣的金字塔结构,经济上裂土封茅,农民与封臣四六分或对分农产品,农民与封建主和土地均有依附的关系”(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有着明显不同,并非完全犯了某些学者所谓的概念化、模式化错误。中国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虽存有疏失错误,但忽视甚至无视中国学者关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及其特点的揭示,不是尊重学术史的科学态度,是不可取的。
[23]侯外庐:《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发展及其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特征》,氏著《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页、第160页。
[24]王永兴:《陈寅恪》,《中国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8期。
[2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初版,后有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重印版,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等。
[2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
[27]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28]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29]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30]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傅筑夫使用“典型封建社会”替代“领主制封建社会”;使用“变态封建社会”替代“地主制封建社会”。
[31]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地主制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使用“地主制经济体制”概括,将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西周领主制经济、东周时期领主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过渡、秦汉至明清地主制经济三个历史时期,论证最为系统完善。
[32]傅筑夫还著有《中国经济史论丛》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收录13篇专题论文,论述了中国经济史上存在的与其他国家“有显著不同的重大问题和特殊问题”,实际上也是贯通性的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
[33]李桂海:《中国封建结构探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4]胡如雷:《论隋唐五代在历史上的地位》,《河北学刊》1988年第2期。
[35]吴宗国:《唐朝的特性》,《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试论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汉唐与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孙家洲、刘后滨主编《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吴宗国:《唐代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载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为其所撰《绪论》之第一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37]胡戟:《汉魏隋唐历史底蕴初探——历史大势、礼仪制度与士人的追求》,氏著《胡戟文存——隋唐历史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
[38]叶茂:《“封建”辨析——关于近年来中国秦汉以后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争论的述评》,《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9页;张越:《近40年来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研究述论》,《思想战线》2021年第4期,第74-86页。
[39]王毓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议》认为,“中国古代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的经济是封建政治经济,封建等级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2页)。并参张显清:《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指出王毓铨所谓“家长”是指封建皇帝,通过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和专制官僚政体来控制整个社会,见《明史研究》1994年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
[40]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传统社会与思想特点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该书集中论述了“王权支配社会”总观点。
[41]孟繁清等:《专制主义与中国封建经济》(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职能为主线”,系统论述了“专制主义与中国封建经济的关系”(该书前言),也是这一观点的重要成果。
[42]李振宏:《从政治体制角度看秦至清社会的皇权专制属性》,《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3期,第11-20页;《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的法制史论证》,《古代文明》2016年第3期,第55-75页;《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的思想史论证》,《清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第5-40页;《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的经济史论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1-19页。
[43]黎虎:《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文史哲》2020年第1期,第46-76页。
[44]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5]黄正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第92页。张国刚:《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第5-8页。李华瑞主编《“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46]陆扬、刘光临等:《跨学科视野中的唐宋变革》,包伟民、刘后滨主编:《唐宋历史评论》,第九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47](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页。崔瑞德,又译为杜希德。
[48]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社会卷》,葛承雍执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90页。
[49]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