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书
加入“有书共读行动计划”,和1000万书友一起,每天早晚读书半小时,每周读完1本书,一年读完52本精选好书,成为期待的自己。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有书

太懂事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幸福

有书  · 公众号  ·  · 2017-08-07 06:22

正文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有书  



「 春 天 的 花,秋 天 的 月,看 美 文 的 你 」

文 | 槽值 · 主播 | 朵儿 · 编辑 | 不迟





昨天,云音乐给我推荐了《童年》这首歌。习惯性地打开评论页,看到一条热门留言:

 

大街上,有个小男孩吵着要买棉花糖。


妈妈指着他手里的小糖人,说:“刚买的孙悟空还没吃呢,怎么还要?”


小男孩不听,赖在原地,非要买棉花糖不可。


妈妈没办法,只好同意了。


小男孩终于拿到了棉花糖,开心地对小糖人说:


“大圣你看,你的筋斗云来了!”

 

这个不到100字的故事,差点把我看哭了。


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对着喜欢的东西就哭着喊着要爸爸妈妈买过的经历。


相反,我会主动压制自己的欲望,给自己洗脑:太贵了,买了也没有什么用,我不想要。

 

后来,我见过一言不合就要和别人撕逼绝交的同学;见过哭天抢地非要父母买最新款手机的小孩;见过理直气壮的要求男朋友为自己买这买那的女生;见过在公交车上就是不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

 

很多词可以用来形容他们:自私、任性、不懂事。

 

我不知道他们做的对不对,只是很清楚的知道,我不敢。

 

我不敢和别人吵架,不敢让爸爸妈妈买我很喜欢的东西,不敢对男友随意撒娇,不敢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不让座……

 

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不敢不懂事。



 

大人们总是一遍遍地说“懂事才是好孩子”,好像学会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是一种好孩子必备的技能。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很多大人忘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还有两个词叫做“委屈”和“不快乐”。

 

而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懂事,往往就是与“委屈”和“不快乐”的经历联系起来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更多的人,拥有的只是“耳边的教训,手里的习题,心里委屈的童年”。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


 

“从小就会察言观色,擅长分析大人的情绪”

 

我有一个表妹,从小就特别擅长讨好大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我妈烫了头发,乐滋滋地回来问我们好不好看,当时我们正在玩游戏,我和表弟漫不经心地瞟了一眼说:“不好看。

 

只有她,认真地看了一会我妈,然后很诚恳地说:“姑妈,我觉得你现在好漂亮,和电视里面的明星一样。”

 

当时她才小学四年级。

 

印象里她从来没有违背过大人的意愿,从来都是乖巧地坐在一边,就连哭都只是默默地掉几颗眼泪,不会像我弟那样把嗓子都吼哑。

 

当时她是我们所有孩子学习的榜样,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突然觉得她真的挺可怜的,在最应该肆无忌惮的年纪却活得谨小慎微。

 

懂事的孩子有这个年纪不应该有的成熟与稳重,代价往往是牺牲任性的权利与天真的童心。

 

有一个粉丝,因为在家里是老大,记事以后就被各种要求“懂事”。

 

小时候,去别人家做客,家长不点头就绝对不会碰人家的一饮一食,哪怕再想尝试。

 

邻居小孩来家里吃饭,大口大口地吃鱼肉,他只吃寥寥几口,就再也不肯多吃。

 

然后自己跑去后面的院子里哭,因为他觉得心疼,那个鱼肉是平时妈妈都舍不得吃的。

 

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怎样学会“不懂事”。


朋友们聚会的时候,他都会细心观察朋友的表情,如果有人稍有犹豫,他就会偷偷把单买掉,回来和朋友说,这次我请客,下次你再请;

 

工作中一旦有大家都不愿意做的工作,他就会主动承担,因为这样才能给别人带来方便;

 

别人有困难让他帮忙永远一口答应,一旦自己遇到了困难却绝不轻易找人帮忙,因为害怕麻烦别人;

 

一旦跟人诉苦了就会有深深的自责,因为这是把负能量带给别人……


 

他用尽心机让对方高兴、希望能让一切麻烦消失,却没有勇气向别人展现真正的自己。

 

他渴望爱人也被人爱,渴望身边的世界能一团和气。

 

小时候是父亲和家人,工作了是同事和学生,之后是恋人。

 

懂事的孩子,会被很多人夸“人好”。然而,他们的“好”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恐惧。

 

因为他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只有“懂事”,才能得到关注和爱,一旦不那么“懂事”,就会被否定,被批评。

 

所以,为了不被抛弃,他们一步步让出自己的利益,压抑自己的情绪,默默承受内心的委屈和无助。

 

懂事已经成为他们讨好别人的方式。



“总是忍不住先去道歉”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往往通过批评的手段来控制孩子。

 

比如有的父母经常说: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马上承认错误并道歉是让父母停止训斥的最好方法,可能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可能他们心里也很委屈。

 

这样的模式逐渐被内化,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孩子总是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读者留言说,她一言一行都小心翼翼、字字斟酌后才敢说出口,生怕引起周围人的不满。

 

有时候朋友无缘无故或者因为特别小的事情跟她发火,就算不是她的错,她也会忍不住先去道歉,道完歉后又后悔,感觉自己贱兮兮的。

 

可就算她把自己变成一块橡皮泥一样任人捏扁搓圆,但真正的朋友却寥寥无几。

 

她说,我总是想,只要我拼命怪自己,那么别人看到我内疚的样子就不会再忍心继续怪我。但是,我也不再相信自己能做好什么事,只是等着别人来原谅我。

 

有研究报告称,那些将不幸归因到内部因素,而将好事归因到外部的因素的儿童,往往会容易有更多的抑郁体验。

 

因为很多事情是无法通过自身力量改变,习惯性自责往往会演化为习惯性否定自己的价值和真实能力。

 

就像一颗小树苗,成长的时候没有得到好好浇灌,一辈子都会营养不良。


 

 “喜欢的东西妈妈说不能买,我就说不喜欢”

 

有个读者的父母,规定想吃一个5毛钱的甜筒要考一百分,他成绩不好,从来没有考上过一百分,所以也从来没有吃到过甜筒。

 

后来他实在太想吃冰棍了,就去帮班上家里有钱的同学跑腿,替他们去小卖部买冰棍,作为跑腿费,他才可以吃一根一毛或者两毛钱的硬冰棍。

 

还有读者说,小时候想要什么,会拽拽妈妈的手,妈妈说不要了她就点点头。

 

长大之后,她和妈妈逛街,突然看到店里有卖4块钱一瓶的酸奶,就是她小时候特别想喝却没有喝过的那种,她下意识地就拽了拽妈妈的手。

 

妈妈的眼睛当时就红了。



小时候特别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长大之后就会变成一种执念。

 

很多人,去商店看到小时候吃不到的零食,都会忍不住去购买,虽然那个东西可能并不一定好吃,他们也不一定爱吃,可还是忍不住会去买。

 

他们想用这种方式,买回小时候那一刻的心动。

 

千金难买我愿意,但是,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堂哥一直在哭,爸妈他们安慰他,

而我,被骂了一天”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从小就希望爸爸可以喜欢她,为了让爸爸喜欢自己,把鬼脸变成下意识的本能。


努力按照爸爸的要求去读书,去工作,可是这一切的努力都不如体弱的妹妹一句咳嗽更让爸爸挂心。

 

有网友问:为什么我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为什么我做事情都要为他们着想,考虑他们的立场,在乎他们的感受,就因为我懂事我善良就为你们承受这些么?

 

有个朋友,小时候自己存钱买了一把心心念念的玩具手枪,和堂哥一起玩的时候不小心打到堂哥的手。

 

堂哥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听到哭声后,舅舅立马冲了过来,一把拧起他的衣领,冲他大吼。

 

然后,转身就把他的玩具枪给摔烂了。

 

他被吓傻了,堂哥一直在哭,虽然手并没有事。


爸妈安慰堂哥,给堂哥做好吃的,而他,被骂了一天。

 

那一刻,他的童年就结束了,和那把摔得粉碎的玩具手枪一起,埋进了心底。




其实,小孩子的“懂事”,就是他们照顾大人的方式:不争不抢,不哭不闹,不给大人添麻烦。

 

可是,一些麻木的大人,却把这些孩子的“懂事”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忽略他们内心的脆弱,无视他们偶尔流露的孩子气的任性要求,扼杀他们敢想又不敢求的渴望,不懂他们想要靠近却又举步维艰的踌躇。

 

说来可笑,娇纵有人疼,懂事遭雷劈,太懂事的孩子真的没糖吃。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小时候摔跤,总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哭,没有就爬起来;长大后,遇到不开心的事,也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爬起来,没有就哭。

 

小孩就是应该这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好奇了就去探索,喜欢就大胆去争取,不怕出错,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必小心翼翼讨好大人,伪装自己。

 

父母就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演练场,如果在父母前面,孩子都畏首畏尾、谨小慎微,不敢出一丁点儿错,那在社会中,他们很难自信独立。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愿你能吃糖也会要糖,能独立战斗也有人依靠,会照顾他人也善待自己,能换位思考也坚持内心。

 

愿你们只懂该懂的事。



#有书君说#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引路人”

有书诚邀中科院客座教授 赵明 带来父母必听的亲子心理课

长按识别下方图片,给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码



槽值,公众号:槽值(caozhi163),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段子的女神。微博@槽值。有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朵儿,媒体人,网络电台主播。她的声音,不听睡不着。微信公众号:主播朵儿。个人微信:loveying1127。

欢迎你把有书推荐给你的家人朋友

有书君负责每周带ta读完一本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订阅父母必学——亲子心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