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曾经拍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采访了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7岁孩子,并每隔7年会重新采访他们。
50多年后,精英家庭的孩子大多上了好学校,找了好工作。中产阶层的偶有一两个上升到精英阶层,其他也还在中产阶层呆着。普通家庭的孩子则很多都没有上大学,早早的结婚生子,人生基本固定下来。
唯一漏网之鱼Nick,出身贫寒,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成了名校教授,晋升精英阶层。
家境越好,父母越重视教育。
如果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身边越是家境好的同学,父母越是看中教育,而他们也比一般的家庭能投入更多的资源在孩子身上。
像《人生七年》中的“高富帅”三人组的John和Andrew,从小就习惯每天看《金融时报》和《观察日报》,而普通家庭的孩子想的则是如何能不挨打挨饿。
我认识的一个做企业的朋友,除了送孩子去北京最好的国际学校就读,小朋友平时还要请钢琴老师、绘画老师、书法老师等上门授课,然后平日放完学还得参加芭蕾舞、游泳。每到寒暑假就送孩子到美国参加各种夏令营。关键不单单是学了,还参加各种比赛拿一堆奖状回来了。
还有个同学自己家里有家族公司,他本科先是考入了一个加拿大的知名院校,毕业后又去香港科技大学念研究生,最近看朋友圈貌似又开始要在职念博士。
另外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则是要求他的两个孩子,最低是要考入国内的名牌大学。结果两个孩子先后考入北航和浙大,现在又在澳洲和加拿大念研究生。
而我自己以前念大学的时候,发现周围的同学基本也都是一二线城市里高知家庭的,同寝室的5个女生,父母不是医生,就是老师、公务员,还有国企高管的。她们的父母从她们小时候就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除了送孩子去当地最好的院校,平时还会请老师帮忙补课。
在这场家庭教育资源大比拼的背后,往往还是一场父母的眼界和视野的较量。
好的学校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思维和视野。
好的学校不仅仅代表着圈子和人脉,更多的还是思维、视野的影响。
好的学校往往能够对接到更好的资源,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就能接触到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可以到最好的企业实习,了解到这个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政界和行业的大佬们都会选择在清华、北大、武大等知名院校做分享
每年招聘季节,很多知名的企业主和HR们也都是选择跑到这些好的大学里和毕业生们做行业和职场规划的分享。
另外,刚入学的新生们可以通过学长学姐们目前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们的职场路径,就大体能够知道自己未来可以往那条路走能更容易走上精英阶层,以及人生可以到达的高度在哪里。
清华系互联网创业者名单(部分)
当然,好的学校也会鼓励学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耶鲁、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中,学校除了依然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态度,同时还鼓励学生们能更多的发挥自己的力量,帮助世界上其他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杜聪: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哈佛大学硕士,29岁成投行副总,放弃千万年薪,成艾滋孤儿爸爸。
杜聪一共资助了2万个孩子,其中有2500多名考上了大学,还有不少是名牌大学,交通大学的,北京大学的,还有的去了美国念书。
同时,好的学校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对于个人而言,好的学校能够让你拥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去思考“我如何能够做到跟他一样”,而不是“我做不到”。同时,好的学校所带来的人脉和资源,也能够帮助你更好的成就自己。
在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好的学校同时还能给你带来光环,让你遇到的人能够更加的重视你。
但“名校毕业生”的光环也是一种压力,它能驱动你不断的往前走,让你更用心的做好一件事情,不然被别人甩一句“名校毕业也不过如此”,那就没法一起好好玩耍了,更不用说20年后的毕业聚会到底还要不要参加了。
人的眼界决定思维和格局,思维和格局决定了你人生中的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最后就定义了你这一生。
不怕输在起点,就害怕别人不论是踩着三轮还是坐着飞机已经离你呼啸而去的时候,你还呆在自己的舒适区碌碌无为,却还自我安慰平凡可贵。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