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P.A
【G.P.A】每天精选深度而有趣的文章与资讯,适合求职阶段的你。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20241224031108 ·  3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对于未来一年标普500的表现,威斯康星州麦迪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G.P.A

空心病丨越优秀的大学青年竟然越空虚?

G.P.A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1-30 12:01

正文



就在数天之前,这样一篇文章在在网上刷屏了:《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


虽然此后,作者本人解释,文中的一些数据是被误传,真正有问题的人其实不多。但比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这篇文章的署名作者是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




基于他的个人身份,徐凯文发现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空心病”,来听听个案来访者的切身描述


在此之前,对于不少人而言,“空心病”这个名字可能还很陌生。到底什么是“空心病”?下面这些描述,来自徐凯文接触过的个人来访者,或许会让你有一些直观认识:


1、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


2、“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


3、“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舆论的热点


很快,这篇文章成为舆论热点。朋友圈刷屏:




媒体紧跟:



那么各方对此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对于这一话题,11月2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组评论文章进行了探讨。来看看其中部分观点:


《一个北大90后的自白:我不想活在所谓优秀的固定标准里》(夏麦):


我十分理解老师们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关心,但从个人经历出发,我有一些不同想法。“空心病”的说法过于媒体化,本身具有较大争议性与贬义导向,或许换一个词语,如“虚空态”一类的中性词,作为供社会讨论的概念会更贴切。毕竟,没有人希望被别人指责自己“有病”。实际上,把被自身经历体验所限制的人生观念,强加到别人身上的做法,不仅反映了善良的缺席与同理心的缺失,也体现了对心理与社会问题的自私与无知。


简言之,对群体现象的数据描述,不能代表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作为一个从抑郁症与虚无主义里爬出来的90后女生,请允许我向你们坦白我的亲身体会。对我而言,情感教育比理性说教更有效,更有利于解决所谓“空心病”问题。


《空心病:在枷锁中迷茫》(杨鑫宇):


作为一个即将取得硕士学位的大学生,如果你问我人生是否有意义,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回答。毕竟,前有长达18年的寒窗苦读,后有步入社会之后对大展宏图的期待,怎么能说我的人生没有意义呢?我刚刚听到“空心病”的时候,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那些认为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的人,大概需要心理治疗吧?


然而,当我追问自己“这样的人生就算是有意义吗”时,却发现“空心病”离我并不遥远。我很难回答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而我又为何如此笃定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相比之下,那些被称作患有“空心病”的同龄人倒是多了一些反思精神,跳出了“人生必然有意义”的框框。他们在更深层次上,思考到了我之前未曾思考的问题,我想我没资格去批评他们什么。


《寻找人生意义不要陷入虚无的陷阱》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每个人的一生能够发现的意义肯定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发现自己的一生养家糊口,传宗接代;有些人发现自己信奉自己的理念,为此奋斗终身,在所不辞;有些人希望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都是正常的普遍被发现和教导的人生意义。


年轻人对人生意义产生困惑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因为它是人类个体成长应该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往往没有思考、分析、辩论和内在化这样的问题。


《对大学失望 进而丧失人生目标》 熊丙奇:


是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评价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重视知识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用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学生,这让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是厌学、倦怠情绪的根源。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在追求办学政绩的导向下,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需求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有的学生是带着梦想进大学的,但进入校园后,很快就对大学失望,进而丧失人生的目标。


“空心病”,网友怎么看?


除了媒体关注,网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很热烈。一起看看网友们的观点:


@淡月逸梅:空心病的根源是这个社会信仰的缺失,一切向钱看的恶果。


@Metanight:一个人的积极发展是以其自主性为基础的。


@云掌财经吴庆: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


@茶君陈勇:为了考试活着,为了所谓的美好未来活着,却忘记了原本该活下来的意义。


@朝阳西流:这就是缺少理想信念的体现,理想信念可大可小,但要有。


@未唱唱:我虽然不是好大学毕业的,但是曾经一度也这样。有了工作了结了婚,反而就好了,因为清楚了有太多事情需要做,深深认识到原地踏步就是后退。


@埮锋:①没有任何人有权利自杀,因为赋予你生命的人不会同意②活着不是必然,但正因为是偶然,我们更应该珍惜③当你知道累的时候,放下错误的坚持就是最好的选择④生命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动,是有机会学会珍惜,哪怕是从痛苦中获得的经验——这些都是我经常劝找我聊天的抑郁症网友时说的话,能劝一个算一个吧。


@尼伯龙根甜甜圈:这个世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认清现实之后还热爱生活!


@私家甜品喵:生活的样子,这个很难看清吧,谁能说自己看清生活的样子了呢?


@少女且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这个社会的通病,就是当今教育体系的产物只是我不理解那些患有空心病的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很难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可是看看父母…我觉得我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让他们生活的幸福安康。空心病,有爱在心里,不空心。


@h00Ray:教育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或者技能,而是点燃火焰。


@行走在历练人生的路上:讲得挺现实的。


@洛紫璃er:在没有找到答案的时候,且先找到一件可以做的事,坚持下去,如果没有坚持下去的理由,请想想你的父母,想想爱你关心你的人。在坚持的过程中你会有所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继续思考,慢慢的你就会明白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小灯泡D:这篇文章写的很好。我觉得我是空心病的一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底什么是“空心病”?


虽然不能算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诊断标准,但徐凯文通过过去三四年间接触的这样一些同学,总结出来了一些共性:


1、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症状表现并不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和他人并没有差别。


2、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但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时,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6、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


7、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同时,他认为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此外,在探讨空心并的同时 ,文中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关键词:精致的利己主义。


 “当教育商品化以后,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描述和论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制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向我们学习,我们为了一个好的科研成果,有时候会数据作假;我们为了能够挣到钱,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可以收红包拿回扣;有些老师上课不讲知识点,下班时在辅导班里讲……而孩子,是向我们学习的。”


那么钱理群教授本人对此又是如何表述的呢?在由他署名的文章中这样说:


“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是上次我在北大中文系演讲时所提出的,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


“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我讲这番话的意思,也不是要责备他们,这也不是这些学生本身的问题,是我们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这是我们弊端重重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结出的恶果,这是‘罂粟花’,美丽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觉。”




最后的呼吁


事实上,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徐凯文副主任曾解释说,“40.4%的人认为人生活得没有意义”,这个数据被误传,真正有问题的人其实不多。


但对于我们而言,比现象更重要的,应当在于如何解决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徐凯文文中的这些话,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


1、教育是什么?


教育本身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只是当作一个谋生的工具,当作获得金钱的一个手段,或者实现自己其他目标的话,当然这是一种选择,但是我会觉得我们似乎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


2、 教育是为什么?


徐凯文引用了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新上任时做的演讲。“他对此做了一个回答。他说北京大学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么?这是北大的使命。他讲完这句话以后,全场800多人掌声雷动。但是我们好像早就抛弃这些了,我们认为崇高的东西不值一提,我们需要的是现在能挣到钱吗?但是学生已经不认可了,因为他们不缺钱。这是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我们认为能够挣到钱才是人生更大的赢家。”


3、我们应该带给孩子什么?


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去做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们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最后,钱理群教授的一番话也很值得深思:“我今天讲这番话是希望在座的同学,你们应引以为戒,并且认真思考,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不要只注意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今日互动话题:


关于“空心病”,泥萌怎么看?


欢迎互动留言~


P.S. 公众后台回复“精英教育”,看看为什么耶鲁大学教授也说精英教育正在制造聪明却极端迷茫的年轻人



本文由G.P.A经授权转载自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合作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G.P.A 保留所有权利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

懒癌晚期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




佟掌柜手把手带你破冰咨询、斩获offer

【咨询行业求职社群】第三期

仅有100席位

有意向求职【咨询行业】的朋友

手速要快哦~

扫码填写报名申请表

即可获社群席位

这就是二维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