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聚福缘,再来说说幼儿园。
在美国上市的著名幼儿园红黄蓝曝出虐童事件。据网络消息称,该幼儿园存在针扎幼童、喂食不明药物乃至性侵等情况。携程亲子园事发不久,红蓝黄的又一次出现让人意识到,此类事件可能并不是偶发。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心坏了,说明“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说明不仅仅是有钱人的生活想象不到,人能够坏到什么程度也是想象不到的。
然而,虽然人性是最伟大的,但向来也是最不靠谱的。当一个可能并不那么专业的幼教从业人员要面对几十个孩子时,你不能寄希望于他或她把每一个人都“当作自己家的孩子”来看待。所以,或许还需要拷问,现有的制度规范,能够有效防止恶的发生吗?
在一般情况下,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够通过“优胜劣汰”有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但当下,幼教领域的市场竞争似乎并非如此。大多数办幼儿园的人大概都会告诉你一句话:只要买到牌照,一般就能赚钱。
牌照,在法律叫做行政许可,是通过事前的准入而实行监管的一种方式。从理论上说,依靠该制度可以保证从业者具备从事相关行业的软硬指标水准,从而保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然而问题是,过度依赖于这种静态的监管方式,能否真正起到监管效果?
虐童事件中,事发幼儿园大多都按照规定装了摄像头,诸多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就在摄像头之下发生。这究竟是因为虐童者胆子太大,还是因为监管过于懒散?在一纸许可过后,是否有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去抽查过视频?有没有一套制度土壤给予家长或者家委会参与监督和治理的空间?更进一步说,这种单一时段的准入控制,是否足以控制幼儿园们迅速扩张背后带来的隐患?
“重准入、轻监管”是传统管制观念下大多数行业都存在的恶疾,学前教育领域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是时候反省一下了。
携程事件爆发后,很多人都在担心,过多批评会不会导致行政力量的进一步介入和管控的加强,从而导致办园更难,上学更难。这某种程度上也是问题症结的体现——公权力机关是否真的清楚,在不同的行业,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去管,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