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康娟
新冠病毒的爆发,令和抗击疫情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医疗行业备受资本市场关注。口罩、消毒剂等概念股前期遭资金爆炒,表现强劲,近期则普遍回调,纷纷熄火。资本的选择不仅影响着这个行业的现状,也决定着行业的未来。
李琛是北京一臻医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称“一臻医疗”)董事长、创始人,该机构一直专注于医疗行业的投资和融资服务,并涉足大健康产业的规划、及医疗项目的专业咨询和天使投资。李琛是临床医学系毕业。在医疗行业从业25年,之后转向投资界,如今已经10年有余。
以此次疫情为背景,《巴伦》中国跟李琛探讨了医疗行业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当下表现和未来走势。李琛认为,这次疫情对很多企业,不管是成熟企业,还是初创企业,都是一次“生死大考”,而对行业来说是一个推动更有质量的企业发展的加速过程。“如果不变革、不创新、不转型,那么一些企业在未来3-5个月就是死路一条。”李琛说。
《巴伦》中国:这次疫情爆发以来,口罩概念股特别吸引人眼球,您觉得这种基础护理行业会因此有变化吗?
李琛:面对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国缺乏应急储备,应急能力有欠缺,而且此次疫情又赶上了春节。
口罩概念股最近确实比较热,但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口罩本身是低值耗材,利润很低。所以政府即使大量定向采购,企业积极性依然不会太高。单纯从生产环节来看,生产口罩利润很薄,只有几分钱。而在当前的情况下企业要把工人从外地招回来,加班加点,同时政府又不允许厂家提价,所以企业积极性并不高。当然在产业链后端,有时会有渠道加价、零售加价,这一部分钱都被中间商赚去了。同时,即使生产几十亿口罩,一个口罩几毛钱,整个产值没多少钱,这不足以支撑一个产业。所以从二级市场看,没有太大意义。即使口罩卖得断货,最后查财报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没多大利润,这种低端重复的产业,是没有人会推崇的。除非像3M这样的高端产品,它一只口罩卖30块,那就能产生大笔利润。
所以现在会看到一个假象,一些股票可能会突然拉升,但很快就会掉下来,因为投资机构或者是投资人是理性的,不会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发展。只要疫情过去了,所有超量生产的口罩瞬间就会变成库存,那时该怎么办?现在全中国一年就可能就只用——比如说——1亿口罩,现在增产到50亿,如果你判断疫情会持续到5到6月份,那没问题。但如果到3月份疫情一下子就停止了,那超额生产的20亿、30亿口罩该怎么办?政府会买单吗?市场会买单吗?对企业来说,这个风险其实很高。
《巴伦》中国:我们也了解到,部分投资者看好生物医药板块,比如美国一家医药公司的股票就因为其生产的药物被用于新冠病毒测试而大涨。您如何判断?
李琛:对,二级市场会受益的股票顶多发生在创新药公司。比如有的企业正在做跟疫苗相关的、抗病毒相关的生物医药,如果有一定的突破,就会受益。如果是上市公司,比如说复星医药、石药集团、恒瑞医药,那么就对长期的股票有利好,即使大盘不好,这一突破也会支撑公司股价向好。还有一些IVD(体外诊断产品)企业,如果能够研制出应急疫苗,或是应急检测试剂的,在短期内是能看到增长。因为这些产品的销量会很大,可能都是几十万份甚至上千万份的供应。而且IVD企业的利润率也比较高,毛利能达到70%左右。所以在二级市场表现出来的是利润和营收双收红,能支撑在股价在短期内提升。但长期看的话,如果冠状病毒突然消失了,应急的产品就变成了过季的了。到时候关键就看能不能推出创新性的产品,或者是拿出其它真实的业绩。
《巴伦》中国:那么在一级市场呢,最近两年有不少医药类初创企业,它们当前的境遇如何?
李琛:2020年本来这个行业还是有希望的,因为春节过后医药市场会有一个短期的爆发,但现在来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医药行业面临重重困难,首先是延续了2019年以来的投资下行趋势,再加上现在受疫情影响,就医疗产业来说,不仅仅是短期的创新企业,包括一些技术成长型企业以及成熟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潜在的危机。如果疫情不乐观,比如有专家判断像SARS那样可能在5月份结束,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从现在开始算,很多企业要挺过4个月没有现金流和营收的状态,我相信90%以上的企业挺不过这一关。包括清华和很多产业研究院也在做这方面的分析。
中国目前的医疗企业本来就缺乏现金流储备,大部分企业依靠银行贷款或是投资人股权资金运营,这类钱其实相对有限。哪怕是成熟企业也会面临压力。生产型企业会面临整个流通领域受限的难题。面对消费者的经营场所,会面临终端客户行为受限的难题。当前的大环境会对这些公司产品的销售会带来致命影响,至少是销量下降、库存增加、资金回流受限,这还是对成熟企业来说的。
对那些刚闯过前期的创业公司,也就是目前正在运营困难期的企业来说,也同样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这些企业还没打开市场,或是刚刚进入市场阶段,结果突然市场停滞3个月,这是非常大的困难。这些企业很少有已经储备了半年或一年的现金,除非是已经很富有的企业了。大部分企业,以传统医疗企业为例,库存和现金储备大概在45-90天,即一个半月到三个月。也就是说,即使库存很丰富,能正常运转,也只有90天的储备现金。这样情况下,很多企业在未来3-4个月面临着很大的难题。
《巴伦》中国:您刚提到“市场停滞”,您怎么定义这个概念?
李琛:市场停滞不是指生病的人都不去看病了。常规用药不会有太大波动,因为即使不去医院,人们也能通过网购获取药物。大的传统医药企业,在市场当中不会受到太大波折。我指的是一些创新性的企业,其新药研发,新产品上市等创新过程一定会受到影响。
但传统企业的购买频次和概率也在下降,有两个因素:一是医保对企业的限制在增强;二是医疗行为被冠状病毒占领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各大医院门诊量在下降,很多医院关闭了门诊,在门诊开具的药品或者检查也会减少,跟这方面相关的企业是会受到影响的;其次受冠状病毒影响,很多检查是停滞的,比如肠道检查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的检查都在受限制,住院也是受限制的,为了应对冠状病毒,采取定点集中管理,有的医院会拿出一部分病床专门用于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治疗,相关的企业也会受到影响。
总体而言,大部分医院担心受到影响,已经不开诊了,住院处尤其受疫情影响,非急重症患者不收。很多患者也担心交叉感染,尽量延迟住院。所以说,即使没有突发的影响,在未来3-5个月,也有很多隐性影响。
《巴伦》中国:对于初创企业来讲,受影响企业的波及范围有多大?
李琛:最近我看到清华北大等研究院的一个数据。他们认为,至少在创新领域的初创企业,最少有90%企业会受到致命影响。我现在主要的工作是帮助创新企业做融资服务。能明显感觉到,有些企业现在已经很难了,基本没有什么现金流,公司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虽然不能说就解散了,但至少是进入一种休眠状态,这种情况很多。对于有些已经进入第二步,开始做临床试验的企业来说,一旦实验开始是不可能停止的。这部分企业在未来3-5个月现金流可能会断,这种风险非常直接。
我认为疫情对医疗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该是致命的。但这种影响可以淘汰一些产品不过硬的企业,这相当于加速的优胜劣汰。对企业来说是风险和压力,但对行业来说是加速的过程,是良性影响,能推动更有质量和科技含量企业的发展。那些真正有好项目的企业,如果挺过了这3-5个月的风波,那么这家企业的抗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肯定很强,这样的企业肯定是优质的。所以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让中国传统的小、散、乱、低端重复的产业能够加快洗牌,这对整个产业也算利好。
原本这个过程是被动的,是通过国家医保政策、创新政策等来引导市场进行升级换代的,现在不仅是外部因素的驱动,内部因素也在驱动,如果不变革、不创新、不转型,那么一些企业在未来3-5个月就是死路一条。这也是从两个维度来同步推动、促进企业发展。在2020年来说,这反而是一件好事。
《巴伦》中国:作为投资人,在疫情中您是否要调整对医疗企业的投资?
李琛:我身边的投资人基本上都停止投资了。投资人的嗅觉和直觉相对灵敏,能明确感觉到现阶段不适合投资了。说白了,现阶段对任何企业来说是现金为王,现金流是救命稻草。我看到的大部分投资人都停止了投资行为,持币观望。基本都在进行调研、访谈等工作。因为资金投出去,在3-5个月当中,不会取得任何进展,企业拿到钱也不会开工。比如年前有投资人已经看好了我推荐的项目,但现在也不愿意推进。
此外,我身边很多医疗行业的投资人已经被裹挟入局,心情十分急迫,因为他们所投的企业也在面临风险。所以他们也在寻求办法,帮助这些被投企业度过这3-5个月的难关,比如帮助他们寻找下阶段的投资人,并寻求政府、金融机构的支持。
所以,一方面他们不希望继续投入自己的资金,此外,他们不希望被投企业垮掉,不然之前进行的投资就归零了。以上就是他们现在正在做的两件事。
政府也在想办法,避免投资人和银行贷款的损失,所以现在出台很多维稳政策。比如银行不能抽贷,投资人不能釜底抽薪,保障企业顶风前行。总体来看,投资人已经越发谨慎。
《巴伦》中国:目前来看,有金融机构愿意接盘吗,毕竟现在接盘价格可能更为合适?
李琛:虽然政府推出了很多政策,让地方政府和银行把资金投到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并做一些减免。还有银行推出了应急贷款。但现在看来,应急贷款发放并没有那么顺畅,因为银行首先要考虑风险,银行愿意放款的企业有两种情况:一是带有国有背景的企业,有当地政府支撑,即使没有担保,也可优先拿到资金;二是和金融机构有联系的企业,也能拿到这些钱。大部分常规企业,我认为拿不到这笔钱。政府的意愿是好的,但在实际层面上缺乏制度或者流程保障。
《巴伦》中国:这样看来整个行业在短期来看都不太乐观,从长期来看呢?
李琛: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是行业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仅是医疗产业,大部分产业都会受到冲击。细分到医疗产业,吃饭和吃药都是必然的行为,产业根本发展不会因为公共事件的发生而受到影响,2020年医疗产业总体还是向好的。而且这次事件是一个医疗事件,会促进产业发展。不论产品好坏,各种耗材和药品都面临脱销和追加生产,赚了钱的企业可能会希望提升产品,增加研发,因此会得到促进。但细分行业还是会受到冲击。低端重复的的行业,市场竞争本就激烈,受此事件影响,流通领域、销售领域都受到影响。这些企业,尤其是做短线的,都会受到冲击,破产可能会大比例发生。
《巴伦》中国:谢谢您。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