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7年4月6日上午,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下称勃林格)在其总部德国殷格翰举行年度全球新闻发布会,公布其2016年业绩和年报。
作为全球知名的家族制药企业,勃林格目前在全球拥有145家子公司和5万名员工。2017年1月1日,作为业务互换交易的一部分,赛诺菲公司的动物保健业务——梅里亚——正式并入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使其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动物保健公司。
☑ “大获成功”是勃林格对过去的2016财年的总结词。
“我们在所有业务领域均实现增长,处方药、动物保健、消费者自主保健和生物制药合同生产(CMO)等,超出预期。”发布会上,负责公司财务的执行董事会主席冯保和(Simone Menne)宣布,2016年勃林格的净销售额约为159亿欧元增长了7.3%,营业收入增长达27%,约29亿欧元,净销售回报率达到18.1%。
“这得益于我们对创新产品的成功部署,以及我们成熟产品的良好市场地位。”勃林格官方解释,这次年报还没有包括和梅里亚合并后的数额,他们将在2018年的发布会上首次发布,届时有望成为“动物保健全球领导者”。
“7.3%的增长率在跨国药企里排名很靠前了。”一位医药券商分析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根据各主要跨国药企2016年的财报对比,大部分增长率都低于这个数字,一些知名药企甚至为负数。
“2016年公司按计划完成了全面的转型,未来将把业务重点放在人用药品、动物保健和生物制药合同生产领域。”冯保和说。
勃林格增长率持续有赖于老牌业务的强劲。年报显示,处方药业务是其最大的业务领域,净销售额达到约120亿欧元,经汇率调整后实现了7.4%的增长。其中,呼吸系统用药思力华®(SPIRIVA®)仍是公司最畅销的药品,销售额接近30亿欧元。而在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也在逐年攀升。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物药品合同制造商之一,勃林格拥有超过30年的行业经验,制造了超过25种不同的生物药品。2016年,公司全球的代加工业务净销售额为6.13亿欧元,增幅为6.4%。在中国,得益于药品上市许可人(MAH)制度的落地,勃林格在上海张江的生物制药基地也已供不应求。
这更反映在数字上。冯保和说,中国成为了勃林格最大的新兴市场,在过去的一年增幅达到了20%左右。
在她看来,中国业绩的飞速增长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新产品在中国更快的上市,第二,他们极为看中中国市场,并看好今后十年中国将会持续增长的能力。
药物价格管控是全球性问题。冯保和提到,他们最为担心的是,德国去年底通过的“药品供应改善法案”(AMVSG)带来的不利影响,这项法案进一步限制了药品价格,并将于2022年实行新的价格政策。
“新药研发需要得到现实与公正的回报,药物价格需要保持在足够合理的水平。在低廉的价格环境下,我们无法在德国开展研发项目。”冯保和说,新法规让他们非常遗憾,不仅遗漏了许多争议点,还省去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细节,背离了该法律最初的目标和目标。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例如获得保密退款、制定新的仿制药价格标准——都未得到解决。
相比之下,中国的新药审批却在不断提速。从去年至今,在华的跨国药企进入“意想不到的收获期”,大量之前卡在审批环节的新药全部获批。勃林格也是一样,2017年2月,他们的非小细胞肺癌药物阿法替尼(Giotrif,中文商品名吉泰瑞)获得CFDA颁发的进口药品注册证,这也是第一个以“优先审评”资格被CFDA批准上市的进口新药。
半个月前,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管理总局(CFDA)还发布了一份《关于调整进口药品注册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征求意稿,支持全球创新药的同步研发和同步注册,彻底改变了跨国企业在华药品注册难的问题。在这之前,进口药进入中国必须在大陆重复进行临床试验,时间约3—5年,现在产品完成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后即可直接用于中国上市申请。
“中国的这些政策非常积极。”勃林格的执行董事会成员、全球处方药业务负责人AllanHillgrove赞叹,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尽管新药研发越来越难,投入居高不下,受价格管控的影响药品利润下降,但中国市场仍是他们非常看好且极具潜力的地区。不过,他也强调,勃林格的药物研发策略是全球性的,并不会专为中国或某一地区研发特有的药物。
本文来自南方周末,原标题为《知名跨国企业:中国市场进入“意想不到的收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