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袋鼠深度精选
嗨,这里是袋鼠深度精选。袋鼠神奇的口袋里一定有你想要的。 我们将用不同的视角和深度与你共同搭建互联网思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体育  ·  梅西特朗普捧场 美国春晚的流量密码 ·  3 天前  
体坛周报  ·  热议 | ... ·  22 小时前  
体坛周报  ·  热议 | ...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袋鼠深度精选

“终其一生,你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

袋鼠深度精选  · 公众号  ·  · 2021-05-12 23:00

正文

作者 | 五花鹿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

在心理行业呆久了,看的书和听的故事越多,我就越发现——

很多内心问题的原罪,都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苛的自我要求:

要优秀、做好人、不能犯错.....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有的人偏执,有的人抑郁,有的人分裂。

于是我经常在文章里鼓励大家放松一些:

不优秀/不如人意/犯点错,也没关系。

但很多朋友看完,很困惑:

明明就有关系呀。

我不优秀,怎么在社会竞争中混口饭吃?
我不优秀,父母和老师怎么会肯定我?
我不优秀,就上不了好的学校、公司?
我不优秀,怎么可能吸引另一半呢?

这些困惑很合理。

纵使,过于追求优秀,让人心理不健康。

但确实只有更优秀,才能更适应生存,得到更多的爱和认同。

自我逼迫的优秀vs健康的自我接纳,似乎形成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做澄清。

追求优秀不一定会带来内心问题。

我们真正的内心冲突,是源自一种从小根植内心的功利式审美:

一个人能得到多少爱、欣赏和认同,取决于ta有多优秀。

你优秀,我亲近你,否则,我就冷落你;
你优秀,我就认可你,否则,我就贬低你。

优秀的程度,定义了我们的价值,也决定了我们互相对待的方式。


01
“只有优秀才配被爱”
是现代人痛苦的根源

不可否认,这个批判标准在社会中真实可见。

在社会竞争中,优秀的确很重要。

不优秀的弊端,随处可见:

不优秀,就无法获得更高的工资;
分数低,就无法进入学霸密集的名校;
拖后腿,就只能被领导批评,被同事嫌弃......

如果我不优秀,我就会担心:

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
别人会不会不被我吸引;
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没用......

只有我优秀了,一切才会好起来了。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竞争的规则有效地激励了努力的人,维护了每个人付出与收获的公平。

而真正造成问题的是:

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我们把优秀当做最重要的护身符,习惯性地用它来定义人的价值。

并把这种社会的功利审美,带回到家里去。

却不知,一旦把社会竞争的规则,放入了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会带来多大的代价。


很多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们更适应社会,也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父母,在别人更有面子有地位,用尽各种方式去让孩子优秀。

于是,在原本最能获得爱和安全感的家庭里,用上了最残忍的适者生存法则:

偏爱成绩好的孩子,给他更多的关心;
考好了全家开心,奖励孩子;
考不好,这个家庭氛围都沮丧等等......

这会让我们从小就感到一种绝望:

我,不会无缘无故被爱。除非变得优秀。

这种经历会在日后的学校、社会中得到验证和强化。

优秀,变成了一个人行走江湖的武器和防御。

但也给人的内心落下了很大的缺口:

真实的我不配被爱,只有优秀才配被爱。所以要不断逼着自己优秀,才可以不那么战战兢兢。

这成了现代人内心冲突的一个重要来源。


02
我们总是想通过一个“分数”
来确认自身价值, 以及被爱的程度

著名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名女性来访者在咨询中问他:

如果给我打分,100分是满分,你会打多少分?

曾老师那一刻觉得很突然。

因为这似乎意味着,要抹去这个人立体的各个方面,而把她放在一个扁平的优秀刻度表上,功利地评价她的好坏。

咨询师们一般不愿意这样做。

但这种打分方式,在这名女性来访者看来,再正常不过。


原来,她一直生活在一个比较苛刻的家庭里,有一对很功利的父母亲。他们给她灌输了这样一个观念:

你如果是90分,我就爱你90%。
你如果只有20分,我只有20%的爱会给你。

如果你因为一些原因,例如考低分、发生车祸,变成一个不如人意的人,那么我可能就会少爱你一些。

所以,她在曾老师面前提出这个需求,本质上是:

她需要这个分数,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确认自己可以被爱的程度。

这样的评判方式,在职场上无可厚非。

但放在家庭、爱情、友情中,就太恐怖了。

尤其是发生在一个人的早年生长环境中。


加州大学的大卫·伯恩斯博士,曾对完美主义的父母做过研究。

他发现,这些父母很难纯粹地奖励孩子的行为。并且,一旦孩子做错或做得不够好,他们就会很不满,甚至收回对孩子的关爱。

这样的方式,也发生在追求优秀的父母身上。

孩子不优秀,就收回爱。

即使孩子表现优秀,他们也会在赞扬之后,加上一个魔鬼般的“但是”:

这次很好,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潜台词就是:

你还不够好。

于是从小我们学会了,要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必须不断追逐优秀。

可无论怎么追,都很难够到父母的优秀标准,所以只能疲于奔命。

一旦这个模式根植内心,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03
如果习惯用优秀去换取爱
那么你一辈子也无法对自己满意

这种用优秀换取爱的驯养方式,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优秀变成了一种自我强迫。

从精神分析学派上看,我们早年和父母的互动方式,会内化到我们日后的人格中。

那个总是提醒我们优秀的父母,会内化成我们的内在声音。

在很多场景中冒出来,提醒、鞭策、审判我们。

一位读者给我们留言:

有一次她在家里不小心搞砸了一件小事。

老公和孩子都没有怪她,但她自己那一刻特别自责:

我怎么这种低级的错误还会犯;
我怎么那么没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怎么老是这样.....

当她冷静下来,才意识到:

原来这个不时出现的责怪声,就是小时候妈妈的声音。

一样的语气,一样的凶狠。

在每次搞砸、放松、快乐的那一瞬间,这个声音就会出现。

批评她,让她觉得自己很糟糕;
催促她,让她不敢放松......

优秀,不是一种自发的追求。而是变成了一种对批评的防御,以及,习惯性的自我逼迫。

第二,我们认为真实的自己是有缺陷,并纠着自己的过失不放。

说回到曾奇峰老师的来访者。

她认为真实的自己是90分。

在父母的长期“不够好”的引导下,即使做到很好,她也只能给自己90分。

但曾老师说,他不愿意给她90分。如果这样,他就变成了和她父母一样的人。

那么以后,她会继续带着对自己10%的缺点的厌恶活着,影响她享受自己的本该有欢愉:

我成绩不错,但我情商不高;
我很细心,但我没有大局观;
我这次做得很好,但我不是每次都能那么好......

这10分的“但是”,总会紧紧地跟在自我满足后面。

使得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对自己满意。


第三,我们会用功利心来审判别人,甚至是自己最亲的人。

根据优秀程度来评价一个人,在职场中很正常。

但在日常交际和各种感情里,却是关系的杀手。

因为,每个活生生的人,不仅仅只有优秀一个维度。

当我们用优秀自我要求时,也会用功利性去评价别人,习惯性地过滤非优秀的特质。

挑剔爱人的无能,谴责孩子的错漏,私下嘲讽朋友的缺点。看不见他们的其他闪光点,看不见他们的爱和付出。

在这个功利的审美下,我们很难对周围人满意。

因为只要是熟悉的人,都会暴露出不优秀的地方。

这种暴露,原是他们信任我们的表现,却成了我们挑剔和冷落他们的源头。

最后,是一种绝望的自我放弃,以及,对无能的恐惧。

当我们做不到一直优秀,会怎么办?

这时,抑郁、颓废会诞生。因为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获得稳定的爱和温暖。

这时,讨好、卑微会产生。因为别人很优秀,所以要去恭维。

这时,情感控制会发生。因为除此之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留住爱。

这在年老的父母身上更常发生。

他们需要操纵舆论、要求孩子孝顺,一旦孩子不如人意就骂其不孝。

他们怕自己老了,无能了,就会被抛弃,被冷漠对待。就像他们曾经对待考不好的孩子一样。

这些折腾,本质上是一种被抛弃的深深的恐惧。


04
希望你早一点明白
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
是被爱的结果

也许有人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