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爱书人,真格基金合伙人王强自称是出版界局外人。
在第 28 届香港书展“商机伤机——最新图书出版生态探析”的主题论坛上,他尝试从社会和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出版界的现况。
他以当代思想家鲍曼所提出的“流动的现代性”来形容目前这个瞬息万变的世代,所有事情都不能根据过往经验来预测。因此,出版商要认清时代的特性,创造独特的产品,专属的读者群。
以现代经典著作《哈利波特》为例,它能够继《圣经》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畅销的书籍,是因为它能创造独有的 “Magic Moment”。
《哈利波特》作者罗琳和出版社十分注重版权保护,听说在书本未面世前,编辑要留守办公室,以防泄露故事内容。新书运送到书店,总是在零时零分零一秒开售,刻意营造出这个 “Magic Moment”。
从作者、编辑、物流,以至销售,整个团队如军队般紧密合作,这种独特性凝聚了一班读者群,与作者彼此互动,不断延续作品的生命。
然而,在数据化时代的今天,书籍之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许多人认为未来我们可能会进入无纸化的时代,但王强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虽然现代科技的进步,使承载知识的载体的物理形态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但是本质的内容却没有变。而相对于电子产品,纸张有几个不可磨灭的特点:便宜,便捷,而且在视觉上读起来非常舒适。因此,它很难彻底被另一种手段所彻底取代。
“回到书本,是对现在机械化手段、电子化手段对于人类生命侵蚀的一种抗衡。”王强说,如果我们想暂时远离各种各样的屏幕,找到另外一个阅读的载体,那一定是书本。
与此同时,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新闻、报告文学等非虚构的信息内容,反而忽略了大量好的虚构作品中某些能接近本质的内容。
王强笑称,他的投资方法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虚构作品中获得了智慧,这也是阅读给他的智囊。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创造虚构,消费虚构并很大程度依赖虚构而活着。人类讲故事伴随着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人类永远都在虚构中变得现实。正是这些虚构,形成了大量支撑现实的东西,包括我们所说的爱、美等生命价值观,也都是无形的。”
熟悉王强的人都知道,王强轻易不谈书,但凡落笔,每一个字都慎之又慎。《书蠹牛津消夏记》这部书,足足磨了 8 年。
“自然生命从展现开始迈向积淀的这个夏天,本书作者躲进牛津繁茂沁凉的历史、文字、诗思的浓荫里,洗涤落满尘世之灰的心,为精神的秋天和冬天存储几枚耐啃的果实。”
这是在去年第 27 届香港书展上,书评编辑对王强《书蠹牛津消夏记》的推荐词。
同时,这也是继 2012 年已经绝版的《读书毁了我》之后,王强二度谈书。《书蠹牛津消夏记》不仅记录了王强对于读书的心得,更在书中首次展出了王强的部分经典收藏。
“在快时代出一本慢书,不为名,不图利,只因写书人和出版人因书结识。滚滚红尘,知音最稀,既以书缘结文友,唯有著书以报之。”此为《书蠹牛津消夏记》香港牛津版本的跋文。
据王强透露,去年一出版就大受欢迎的《书蠹牛津消夏记》将会重版,新版改成枣红色皮面装帧,更加精益求精。
以下是新版《书蠹》的几大亮点:
▲ 谈书的书,叫好不叫座,向来是书市票房毒药,王强打破书痴的困局,一年之内重版。
▲ 作者精益求精,重新修订,校订了初版几处印刷之误。
▲ 装帧中稳中求变,出版牛津蓝真皮、牛津蓝布面外封之后,重印版追求枣红色皮面装帧,并特制极少量真皮纪念版,让书迷有寻梦的追求。
▲ 无论封面用皮、印刷、烫金、订装(180 度摊开柔软舒适),都达到了书痴王强的严格要求。
▲ 重印版一出,台北出版界大佬赵政岷立即提出希望牛津授权时报出版社出版台湾版。
“回到书本,回归阅读”。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样的呼吁,最终能唤起多少人对于纸质书的钟爱与回归,但至少我们知道,仍然有这样一批热爱纸质书并坚持阅读的人,会一直坚守在最初的地方。
正如王强所说:“我一定会是最后的纸质书阅读者,用减速来抗衡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对本书感兴趣的读者欢迎点击“阅读原文”,直达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