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政府”的二元范式下,以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私人融资计划”为楷模,西方国家纷纷开展了以民营化为基本方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但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市场逻辑使得市场主体的逐利欲求必然会影响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于是PPP模式的适用成为了一种修正“市场教义”的新思路。“与民营化将服务或企业的所有权转交给私人部门不同,公私伙伴关系的目标是在将投资与效率引入系统的同时保持政府的所有权。从本质上来说,公私伙伴关系是曾经在一段时间里狂飙突进的民营化改革浪潮的一种修正、折中和均衡,是民营化在某些领域遭遇阻力后产生的替代方案。”[1]而PPP模式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需要分别投入特定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共同承担风险、享有权威、履行责任,为实现一致的目标一起计划、组织并协同完成工作。
许多国家与地区的民营化经验已经显示,当自然/行政垄断产业民营化后,民营企业便可能会对高成本地区的消费者索取较高的价格,从而加重高成本地区消费者的负担,加剧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与发展差距。与此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策略普遍存在着“撇奶油”[2]的欲望与动机,因而如果高成本地区的服务收益不能满足其利润诉求,民营企业便可能会违反普遍服务的可承受性原则与非歧视性原则,中止甚或停止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从而形成普遍服务风险,甚至酿成社会稳定危机。其后,应对私人部门的涨价行为,政府试图通过向居民发放“生活直补”来解决。然而,丧失了政府有效监管基础的私人部门利用其垄断地位,并以服务断供甚或停供为潜在要挟,不断拉高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政府的“生活直补”远远跟不上涨价的节奏与幅度。再加上民营化过程中所存在的权力寻租与官员腐败,以及由普遍服务原则被破坏而产生的贫富分化与地区差异,土耳其民众怨声四起,终于酿成2011年的全国性骚乱。
[1]李延均.公共服务领域公私合作关系的契约治理[J].理论导刊,2010,(6).
[2]指为尽快收回投资,而采取定高价,以期获取短期厚利的定价策略。这一策略就像从牛奶中撇取其中所含的奶油一样,只取精华,所以又被称为“撇脂定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