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发布会现场
王志华: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上午好!新春将至,年味渐浓,很高兴与大家相会,盘点一年收获,展望努力方向。我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对大家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一年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深化制度改革见成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源头预防的基础性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要求“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作出全面部署,我部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管理规定,强化制度落实。排污许可是固定污染源监管的核心制度,
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强调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我部印发《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系统部署16方面任务,修订部令《排污许可管理办法》。环评是源头预防的主体性制度,也是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我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的通知》,从城市、园区两个层面开展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在重点城市探索环评文件标准化编制、智能化辅助审批,努力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二是服务经济回升向好有担当。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部门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将高水平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支撑,持续加强重大项目环评保障。动态更新国家、地方、外资层面重大项目“三本台账”,采取专人负责、提前介入、定期调度、加强指导等措施做好保障。2024年我司审批引大济岷引水工程、长赣高铁、虎林到长春天然气管道、榆林煤化工项目等重大项目环评文件54个,涉及总投资9800多亿元,指导全国共完成环评审批12.95万个,涉及总投资21.9万亿元,有力支持“两新”“两重”政策落地。
三是严格准入监管守底线。我们既重视在战略层面做好支撑和服务,也重视在战术层面把好关,在推动重大规划和项目落地建设的同时,防范根本性、颠覆性、不可逆的生态环境问题。严格“两高”项目准入和区域削减措施落实,全国1700多个煤电、石化、化工等“两高”项目,通过环评“以新带老”“区域削减”,可削减二氧化硫年排放量4.71万吨、氮氧化物6.27万吨、颗粒物2.61万吨、挥发性有机物1.32万吨,实现增产减污,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消除后顾之忧。通过优化选址、选线、严格保护要求,对各级各类法定保护区域累计实施2500多次避让、减缓、修复和补偿措施,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谢谢各位!
生态环境部
宣教司司长、
新闻发言人裴晓菲
裴晓菲: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举手提问。
总台央视记者:
202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并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请问生态环境部在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今年准备在哪些方面继续推进?
王志华:
谢谢您的提问。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锚定2025、2035两个时间节点,就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对新时期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具有重要意义。我部认真落实两办意见,制定有关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一是出台配套政策。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规范“成果制定
——
实施应用
——
调整更新
——
监督管理”全链条的各个环节。组织开展动态更新,完善“一单元一清单”,进一步提升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效能。
二是完善实施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细化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截至目前,已有黑龙江、吉林等14个省份的省级党委政府出台配套措施。湖南还出台了管控单元划定技术规范、准入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等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地方标准。
三是加强实施应用。20多个省的信息平台对公众开放了查询分析功能。其中,浙江省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连通集成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部门12个应用和300余万条数据,开发上线“浙里环评”数字化场景应用,截至目前,累计登录和点击量分别突破37万和57万人次,完成环境准入研判项目14万余个,实现便企利民。广西探索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支撑地方标准管理,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建立“分区管控
——
排放标准
——
污染管控”的协同应用路径,在海水养殖尾水排放地方标准中,对受纳海域、排放要求等方面实施更精准的分级分类管理。
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决定》将“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纳入“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重要任务。在上周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黄润秋部长代表部领导班子作工作报告,明确就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作出部署,我们将从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不断完善法规制度。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纳入生态环境法典。加强科学研究,健全以技术指南总纲为统领,以生态环境要素管控分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信息平台建设等专项标准为补充的技术标准体系。持续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指导地方将相关衔接要求纳入动态更新成果中,让分区管控方案“更好用”。
二是不断强化成果应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数智化应用,推动相关管理平台联通和信息共享。加强与海洋、地下水等要素管理衔接,强化与环评、排污许可联动,完善源头预防体系,形成制度合力。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严格环境准入、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健全源头预防体系、助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督察执法问题线索筛查等八大领域持续发挥作用,从源头上为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绿色标尺,推动各方面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更爱用”。
三是不断加强监督管理。指导地方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成效跟踪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及时完善相关举措,补齐短板。采用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手段,对违反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情形,加强监管执法,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等抓手,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更管用”。
南方都市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请问生态环境部在推进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方面有何举措?
王志华:
谢谢您的提问。排污许可制是党中央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作出的重大制度性安排。我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努力将排污许可制建设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核心制度,持续推进全面实行。具体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排污单位“全覆盖”。制订分类管理名录,发布80项排污许可技术规范、45项自行监测技术指南、22项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指导各行业有序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实现行业管理全覆盖,摸清家底,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提供坚实和可信的基础。将全国386.7万家排污单位纳入管理,其中核发排污许可证37.1万张,排污登记349.6万家,管控水污染物排放口25万多个、大气污染物排放口115万多个。
二是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推动制修订水、大气、土壤等8部生态环境相关法律,颁布《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完善排污许可法治基础。发布《排污许可管理办法》,指导地方依法将各环境管理要素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推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现综合许可。
三是推进核心制度建设。将环评文件及其批复要求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推动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联动。有序推动火电、钢铁等行业生态环境统计与排污许可衔接,目前火电行业已实现2200多家企业统一报表填报,做到“一个企业、一个口径、一套数据”。此前,火电行业生态环境统计、排污许可执行报告共需企业填报472项指标,通过统一报表优化整合,仅保留361项指标,而且其中188项可直接通过排污许可平台自动带入、自动核算,或者通过下拉菜单字典式选取,大大减轻了企业和基层的填报负担。完善固定污染源自行监测监管机制,累计已有38万家企业监测数据通过许可平台统一登录、统一填报、统一公开。
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发布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突出环境质量改善主线,聚焦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推进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要素、全联动、全周期管理。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落实《实施方案》为抓手,强化固定污染源监管核心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推动提质增效,切实发挥好排污许可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