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清晨
讲述外科往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春晖投行在线  ·  2024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控制权变更概况 ... ·  3 天前  
法询金融研究院  ·  中国金融业务全体系【基础+进阶】 ·  5 天前  
法询金融研究院  ·  中国金融业务全体系【基础+进阶】 ·  5 天前  
杭州日报  ·  于和伟,官宣喜讯!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清晨

杨幂忙到打针要晚上 12 点以后,有必要么?

李清晨  · 公众号  ·  · 2024-06-06 14:27

正文

杨幂在一次访谈中提及有一段时间特别忙,打吊瓶都得等到晚上收工 12 点以后,这样的工作态度应该如何评论且放在一边,作为一名医生,出于职业敏感,我认为这样的打针非常可能是过度治疗。
倘若她当真病得比较严重,那肯定支撑不了高强度的工作,而反过来说,她还能正常工作呢,那也说明,没病到需要打点滴的程度,口服药物治疗即足够。
以我对类似静点治疗情况的了解,最常见的情况,是普通感冒之类,对于类似的情况,静脉输液并不能缩短病程,老百姓所谓打点滴来得快,只是对这类疾病一厢情愿的误解。
一边工作一边打点滴的时不止杨幂干过,就连有些医生都干过,从那些医生晒出来的照片来看,根据药物的颜色,十之八九还是某某宁或者某某平之类最危险最不该用的。
有些医生的认知水平尚且如此,又如何能苛求外行能有正确的见解呢?
公允而论,造成输液治疗被滥用的原因不止一端,医患双方各有各的问题,但如要对这种乱象进行责任划分的话,我认为板子主要还是应该打在医方的屁股上。
数年以前,很多大医院取消了门诊静点的服务,还曾招致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这会造成许多不便,殊不知,很多人所谓的「方便」本来就非必须,但因为医方理亏在先,似乎也不太好公开大张旗鼓地解释,因为要解释透彻了,就必须承认之前做错了。
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的医疗届主流对滥用点滴的情况还持批评态度,但点滴一方面能给医方带来更好的收益,另一方面也能给患方带来更好的心理安慰(三素一汤*的打法,确实能让发热迅速缓解),所以主流的建议,终究敌不过人性的两面夹攻,滥用点滴的情况,而今不说是愈演愈烈,至少批评的声音反而不像原来那么多了。
医生们要么明智地闭嘴了,要么也一头倒向滥用点滴的洪流了。
还在不识时务地公开批评这类现象的医生,在我看来,大约是这么个形象——
还记得几年前大家一起发热的那段日子么,当时就有不少媒体甚至公开发表评论认为农村小诊所的三素一汤做对了……
如果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都需要点滴来治疗,那么学术界又何必费力不讨好地反复强调口服药物的价值强调非必要不点滴呢?
顺水推舟大家一起赚钱不是方方面面都满意么?
严格说来,有些人对于包括点滴在内的医疗技术的偏好,是属于迷信范畴的,因为他们不愿意思考医疗技术的适应症及其背后的原理。在这些人看来,只要我觉得对疾病有好处,跳大神和打点滴就都可以。
比如在上个世纪60 年代,医界就已经发现了口服补液盐在霍乱及各种腹泻治疗方面的价值,1968年4月,一篇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文章称:「通过口服含有葡萄糖和电解质的液体,可以将成人霍乱患者的静脉输液比率减少 3/4。」
这一主要由美国学者主导的研究成熟于美国之外(当时是为了对付在印度等地发生的霍乱,在很多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没有输液条件),20 世纪 70 年代,当这些学者想将这一成果在美国推广时,却意外遭到了冷遇。 因为很多美国医生认为口服补液这种如此简单的疗法不可能有那样卓越的疗效,他们觉得这种疗法仅适用于那些落后的国家,美国可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哦,我们得用静脉输液。
进入循证医学时代以来,更有力的证据证明,在多数时候(已因脱水出现休克的重症情况时当然必须首选静脉输液)对于腹泻的治疗,口服补液疗法与静脉输液疗法相比,在缩短病程的治疗效果上无显著差异,而且口服补液疗法还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
我们经常看到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就疾病治疗而言,普通人自然不必要对这方面的信息掌握到专业医生那个程度,但对于最经常发生在我们自己和亲友身上的情况,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之类,如果你能掌握如下几条,那也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折腾和风险:
1、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
2、会正确使用退热药和口服补液盐
3、并非重症的细菌感染口服抗生素就足够
除了杨幂这种小病大治滥用点滴的情况而外,更离谱的,还有给根本没病的人打点滴,比如多年以前有些地方曾出现过高中学生静脉输注氨基酸。
近些年学生们集体打点滴的新闻倒是罕见了,但有些医疗机构推陈出新,竟然建议给高三学生吸氧,怎么浓眉大眼的公立医院也干这种事情?
请问你们提及的那些适应症,有高质量的证据么?
人类在地球上演化了这么久,最适应的氧环境就是空气中的含氧量,在并非必要的情况下予氧气治疗,你们不怕孩子们出现氧中毒么?
尤其是,氧中毒的诱发因素就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不足、过度劳累等,这几条岂不是跟该医院宣称的氧疗的适应症直接撞个满怀?
当然,作为医疗领域的正规军,他们为高三学生提供的氧疗应该不至于时间过长或氧浓度过大,但如果氧疗对健康人群带来的益处本来就是非常可疑的,那么,哪怕最微小的风险也不应该承受,希望医疗机构不要再打孩子们的主意了。
前几天看到一段话,「任何科学或多或少都与人性有些关系,无论学科看似与人性相隔多远,它们最终都会以某种途径再次回归到人性中」,循证医学在推广过程中的举步维艰,也成了这段话的一个注脚,无论是杨幂打点滴,还是学生们吸氧,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需求,也许并非科学有效的治疗,而是一定程度的心理慰藉。
循证医学总是试图拨开医疗领域的重重迷雾,只将最核心、真正有效的部分拿出来纾解患方的病痛,但在相当多的时候,患方并不领情。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医学的历史虽有数千年之久,但在治疗层面能够提供科学有效治疗手段的时间,不过百余年而已。
那么在曾经那几千年的岁月里,医生都对病人对疾病做了什么呢?
——唯安慰与试错而已。

*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C+葡萄糖
关于维生素 C 对感冒没用→张文宏教授推荐发热时服用维生素 C,这个错误我在 14 年前也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