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什邡市场监管  ·  【鉴“案”知“标”】警惕“商标注册”陷阱 ·  8 小时前  
什邡市场监管  ·  【鉴“案”知“标”】警惕“商标注册”陷阱 ·  8 小时前  
新华社  ·  有哪吒!元宵晚会节目单出炉! ·  昨天  
新闻晨报  ·  破90亿!饺子导演悄悄改计划!粉丝炸锅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视频内容真假难辨?十个tips让你避开假新闻的坑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8-05-10 09:57

正文


作者:Daniel Funke

来源:poynter.org

编译:阿勺(实习生)

编辑:罗布君

Via:新京报传媒研究(xjbcmyj)


在所有类型的虚假信息中,通过视频形式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最具迷惑性和难以辨认的。


假视频的兴起


首先,视频与单纯的文字内容或者图片不同,用户无法通过将其上传至Facebook等社交网站或者Google等搜索引擎来进行事实核查,哪怕只是验证其基本的趋势走向。

其次,目前还没有专门用来检测爆款视频的方法,尤其是那些在Facebook、Twitter或者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以病毒般的方式传播扩散的视频内容。视频内容好比封闭的黑盒子,即使是专业的事实核查者或技术人员,他们也经常抱怨视频类的信息核查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难度,加大了事实核查的挑战。(尽管,目前Facebook推出的图片类信息核查技术已经取得初步进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实不容忽视。由于技术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大量的假视频正在被批量生产,同时,这些内容变得越来越以辨别。所谓的“高仿真”技术就是结合人工智能,对特定图片进行“改造”或者直接使用“换头术”,即将某些名人的头嫁接到他人身上,以此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经AI改动后的 图片对比:上面两幅图改变了季节,下面两幅图改变了天气 来源/nvidia.com


上面是《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的莱娅公主,下面 是借助AI技术合成的具有视觉相似性的女演员的脸  来源/Derpfakes


鉴于以上这些挑战, 传媒研究(xjbcmyj)为各位读者整理了10条实用建议,帮助用户破解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假视频难题以及避开类似的虚假内容陷阱。 但遗憾的是,在那些披着“高仿真”外衣的虚假视频内容面前,目前,专业信息核查者也束手无策。但同时有专业人员指出,“假视频会变得更加不可控”这一论断还为时过早。


十招教你辨别假视频


批判性地思考问题


在分析视频内容之前, 先观察是否可以通过内容核查之外的方式来辨别真假。比如,判断该视频此前是否被相关媒体报道过?视频中是否有明显被改动过的内容? 因为视频内容核查工作本身极其复杂,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做不必要的工作。能够用更加灵活省劲的方式,就没有必要采用所谓的“专业化”手段。


确认视频中是否存在煽动性内容

以及基本信息要素是否完整


最基本的“4W1H”原则,即谁(who)、什么事(what)、何时(when)、何处(where)以及何种方式(how)。 以上五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任何两个要素,如果只有其中一个是完整的,另一个内容有所欠缺,那么用户该考虑视频中的内容是否有问题。


正如Snopes内容经理Dan Evon所说:“如果视频中出现了带有诋毁性或侮辱性的语言,那么极有可能整个视频内容也是不完整、被选择性地加以呈现的,甚至可能纯属虚构。这个视频到底传达了什么内容?用户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个问题。因为据我观察,大部分缺乏基本信息的视频都是不可信的。”


如果视频里的细节内容因传播者而异

其真实性也应受到质疑


比如,一个帖子声称该视频是在A国拍的,而同时存在别的帖子,有着与其不同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应该慎重思考其说法是否可信。 传播不实信息的视频内容后台是极具“灵活性”的,为了迎合不同受众的观看兴趣以及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视频内容也是不断加以调整改变的。 此外,观众还可以通过分别观看内容与文字的方式,确认声音与画面所传递的信息是否逻辑合理。


借助YouTube Dataviewer等工具

或者下载InVideo浏览附加元件


YouTube Dataviewer工具是针对YouTube平台开发出来的,但是下载InVid浏览器附加元件,用户可以在浏览器中输入从YouTube、Facebook或者Twitter等不同平台粘贴过来的视频链接, 利用该浏览器核查视频内容的真假,或者进一步输入提取的关键帧方式进行信息检索。

YouTube Dataviewer使用界面


Invid使用界面


法新社MediaLab编辑部经理Denis Teyssou曾指出,“通过InVid浏览器,能够获取关于某视频是否为二次传播内容,以及视频的拍摄地点等具体信息。因为同类搜索的方式能够识别出视频拍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中的突出情节。我们看到的大多视频内容都是以‘去视频化’的传播方式被发布到社交平台或者上传至网站。很多视频之前就已经被存储在网络中,而后通过‘再语境化’的方式加以二次利用。”


通过移动端观看视频的用户

可以通过视频截图的方式核查内容真实性


具体来说,就是 将通过截屏获得的视频图片上传到带有反向图片搜索服务功能的平台,查看其是否有别的网络出处。 这种方式也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其正在观看的内容是否属实,而谷歌和TinEye就是两个很好的备选平台。


Google反向图片搜索服务器界面


TinEye使用界面


求助VLC软件


如果前面提到的通过在InVid浏览器中输入具体的某帧视频内容的方式不可取,用户或许可以考虑求助VLC软件。 VLC可以降低视频的播放速度,用户可以将需要核查的信息精确到每帧的内容以及帧与帧之间的过渡转场 。如果视频信息不实,那么在慢镜头播放的情形下,用户是比较容易能够辨别某些场景是否曾被修剪或删改的。

VLC官网界面


另外,还有一种可行的方法。即 使用FFmpeg获取视频更为详细的关键帧内容 再结合 方法5中提到的 反向图像搜索加以辨别


FFmpeg使用界面


下载视频并查看其元数据

尽管大多数社交媒体平台会在用户上传视频后删除此类信息,但如果用户能够找到视频内容中的初始素材,那么就能进一步追踪视频的来源。基于此,用户应该 使用计算机的本机文件浏览器,或者诸如Exiftool等有助于保存元数据的工具



外拍视频

巧借定位软件核查信息


如果是外拍视频,用户则可借助定位软件核查视频中的具体的地点、方位信息是否属实。 Google Earth和Wikimapia两款产品囊括了用户标注的卫星图像,对核查外拍视频出处的地理类信息非常有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