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或者按最新版本叫做“逃离北上深”,是一个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话题。并且,几乎每一次的讨论都能在舆论空间引起不小的回响。这似乎说明,是应该坚守在一线城市还是应该逃离一线城市,这一直是年轻人面临的现实选择。而这个话题流行了这么多年,更是说明“坚守还是离开”的困惑,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
实际上,逃离北上深的说法只是一种笼统的口号,虽然吸引眼球,但是说服力依然不够。离开一线城市的人未必都是“逃离”,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有被逼无奈的离开,也有按计划的主动撤离。而在表面上离开一线城市之后,你的实际去向也决定了你在未来过得好不好,以及大致能混成什么样。
有不少人都把年轻人在工作几年后,逃离一线城市的原因归结为房价过高。这实际上并不准确。
当然,三座一线城市的房价之高,已经无需多言。以去年的数据为例,如果我们把城市每平米平均房价和城市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相比,那么全国房价收入比排行最高的就是深圳、上海、北京。深圳超过13倍,上海超过9倍。这个比例比全国其他城市平均高出不止一倍以上。换言之,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购房的压力是其他地区的至少两倍。如果再加上其他高企的生活成本,北上深的职场生存压力还将会更高。
但这种经济压力真的就是迫使有些人“逃离”的唯一原因吗?答案并非如此。作为世界上最耐操、最能扛得住的房奴,中国人的能承受的购房压力要明显的高于其他国家的人。
我们有句话说“饭可以不吃,但楼不可以不供”,就是对此最为形象的描述。供一个超贵的楼,苦一苦熬一熬,也就过去了,没啥大不了。实际上,困扰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最大问题在于,外来人口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城市。决定人们能否融入的因素当中,户口的作用十分重要。
如果没有当地户口,那么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无疑将会遭到一种行政上的“歧视”。子女的就读问题,买车买房的限制问题,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等都成问题。本地和外地户口带来的明显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用金钱弥补不了的。可想而知,当一个外来人口在一线城市工作数年,年届三十左右,他必然要考虑将来的生活问题,而不仅仅是生存、生计问题。
从这实际方面考虑,有一些人选择回到了原籍,因为只有在你户籍原籍的地方,你才不会被当做二等公民对待。
但实际上,此处又是存在两种路径选择。一种是彻底回到户籍原籍的三四线城镇,这种情况基本上来说撑不了多久,就要又嚷嚷着“逃回北上深”。为何?回到原籍以后,会发现工作不对口,朋友没话聊,业余生活质量低,总之是各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再次把人逼回一线城市。由此看来,这一条路径实际上不是很靠谱,实际上这也不能代表大多数“逃离北上广”的真实情况。
那么这里就要说明逃离一线城市的第二条路径,也是更普遍的情况。那就是主动逃离。主动逃离和被动逃离的显著区别在于,主动逃离者一般混的还算不错,收入也过得去,并且在逃离以前做过比较周详的计划。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不是逃回原籍,而是逃到距离一线城市最近的二线城市或者卫星城。
在这些临近一线的地方,房价相对较低,落户难度较小,社会资源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有不少人选择在这些城市买房置业,但是并没有放弃在北上深的工作。基本上是开启了一种两地奔波的模式,时间成本较高。不过,这点成本与留在一线周围的好处相比而言,仍是微不足道。
此外,逃离北上广的人当中有一部分原本是二线城市的常住人口,因此他们逃回原籍的情况比较多。例如成都、厦门、武汉、郑州等等城市,这些城市虽然比不上一线及其周边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区域经济中扮演重要作用,回去能发展得好的机会也存在,因此回到原籍的人不在少数。
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情况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城市群对于人口的吸附能力最强。但是观察人口流动趋势,也会发现一些新的变化。在7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时候,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的上海、北京、深圳,分别达到了953万、771万、755万,在2015年的时候,北京流入人口依然很多,但是上海则下降到了728万人、深圳只是略微上升到783万人。
造成这两大城市人口净流入没有陡增甚至还下降的原因在于,其周边的城市分担了一部分新进人口。长三角、珠三角的富庶城市很多,且距离一线城市交通非常方便。离上海不远的苏、杭等地,珠三角则是以广深双核为中心,辅以珠海、佛山、东莞等等城市。我们会注意到这些一线周边城市在近期三五年房价走势会发现上升趋势明显。
但这种分流效果在北京却显得不明显,是因为北京周边实在太穷太破,其实距离北京很近的天津这些年人口流入的增长也很快,但是依然不足以使得流入北京的人口下降。天津从2010至2015年之间,净流入人口从419万上升到529万,增幅非常明显。但北京则已经高达了超过千万的年净流入人口。河北省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实在太低,不像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当中有多个城市可以承担吸纳人口的功能。
如果我们把三大城市群人口数加在一起,总数至少将超过1亿7千万人。放眼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群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除了这些巨无霸城市群之外,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是成都、郑州、武汉、厦门等地,都超过了百万人的流入量,而这些城市的房价,也在近年有明显的增长。以上的几座城市都是在区域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社会资源、产业结构都具有次于一线城市的吸引力。
实际上,通过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知道,“逃离北上广”的最终目的地并不见得是三线以下城市或者小县城。有很多在一线城市混了几年的职场人士都愿意在三大城市群中的某个城市安居,开启一种“在一线工作,在周边安家”的双城记生活模式,或者是地区枢纽城市发展。真正苦哈哈回到小县城谋生的人并不多。
实际上,在大城市混过几年的人,连在周边城市买楼、入籍的这点见地都没有,实在可以说是白混了。对于在一线打拼的年轻人而言,真正的问题在于,现在连周边二线城市的房价也在层层上涨。这造成他们“逃离一线”的成本会更高。但这个事实恰恰也说明,其实有不少人早就看明白了这个道理,未雨绸缪,在一线城市周边“萝卜占坑”的人非常多,因此才推高了房价。
有逃离一线城市的资本,说明你已经混出来了,或者至少是快混出来了。如果你目前还只能死守在一线,无房无车无户口,这说明你还需要静下心来规划一下自己未来的生活路径。如果打拼在一线的你来自三线以下城市,我可以告诉你,回去是不可能的。
在三大城市圈和地区枢纽城市以外,其他二三线以下城市,人口流入速度缓慢,甚至停滞。据统计,全国前35个主要城市中前13个大城市就流入了2832万人,后面的22个二线城市,则只流入了946万人,相当于总数的25%。事实上,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各省的省会和地区大城市。它们尚且如此,可以想象,省会以下的三四线城镇,是何种光景。
说到最后,真的有人在逃离一线吗?其实逃离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早就开始在布局撤离和安居的计划。未来中国数十年的居民生活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就蕴藏在了人们的这种选择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