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ookface
无人是孤岛,一书一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药经理人  ·  又有两家中国Biotech或“卖身”?!MN ... ·  6 天前  
丁香园肿瘤时间  ·  立足精准,把握「胃」来,大咖畅谈胃癌免疫治疗前景 ·  6 天前  
爱平度  ·  近期流感高发!专家提醒→ ·  6 天前  
爱平度  ·  近期流感高发!专家提醒→ ·  6 天前  
医学界  ·  全球首例!中国医生将猪肝植入人体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bookface

这部电影九一八当天在日本上映,里面的22位「慰安妇」幸存者,如今仅有1人在世……我们不能让他们被忘却

bookface  · 公众号  ·  · 2023-09-19 23:17

正文

昨天是「九一八」纪念日,波叔讲了「抗战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的故事(戳这里:)

老兵在陆续离去,留下一个又一个英雄的背影。

有小菠菜的留言非常感人——

是啊,所以波叔特别希望给能将今天讲述的这段历史,让更多人知晓,不要遗忘。

回顾这段历史前,先跟大家分享两条就发生在昨天「九一八」的新闻。

就在昨天,又一位慰安妇制度的受害幸存者蒋奶奶在湖南去世。

多少有些欣慰的是,老人一生坎坷,但毕竟坚强地挺了过来,101岁高寿。

但令人悲伤的是,蒋奶奶去世后,目前统计在册的受害幸存者仅剩下10人。

另一条新闻则是——

反映中国「慰安妇」幸存者的纪录片《二十二》,在「九一八」当天在日本上映了。影片于2017年在中国上映,记录了二十二位幸存者,这也是片名的由来。

6年过去了,片中的二十二位幸存者,目前仅一人仍然在世。

这部纪录片能在日本上映,源自一位年轻的留学生齐慧元的努力——

在齐慧元小姑娘的身上,波叔看到了未来与希望。

正如这次在日本上映的海报中所言——

让更多人看到是我们的愿望,让应该看到的人看到是我们的责任。

今天,波叔很严肃地跟各位推荐这部纪录片——《二十二》。

在2014年电影开机之时,中国内地幸存者仅仅剩下22位。

到电影公映,已经有14位老人的名字,被打上了方形边框。

到昨天在日本上映,仅有一位幸存者仍然在世。

最残酷的倒数。

而在那些没有被打上边框的名字里面,有一位黄有良老人,刚刚才离开人世。

再不去了解她们,关怀她们,补偿她们,就晚了。

慰安妇,这是一个浸透了血与泪的名字。

1931年到1945年,日军在侵华期间,掳掠了多达20余万的中国妇女作为性奴隶。在「慰安所」里,她们遭受强奸和性虐待,经历非人的折磨。

日军当时为她们取「慰安妇」这个名字,是想把她们等同于一般的随军妓女,将罪恶的本质轻轻掩过。

2012年,中国历史学者在《南方大屠杀全史》的出版发布会上提出,应该将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强征的中国、朝鲜等国的「慰安妇」改称为「性奴隶」

无论如何,真相是不容掩盖也无法掩盖的。时至今日,全世界都知道,「慰安妇」是日本军国主义最令人发指的罪行之一。

她们曾经遭受了什么?

她们首先承受了日军施加在她们身上的肉体折磨,这是一次伤害。

在那段黑暗日子来临之前,她们之中有的是父母宠爱的掌上明珠,有的是初为人妇的新娘,有的刚当上母亲,生活和普通人一样平淡而幸福。

但日军到来之后,一切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和混沌之中。

毛银梅老人的经历也许可以作为典型的代表。她原来是韩国人,原名朴车顺。1943年,18岁的她被骗到中国,日本人跟她说是去中国袜子厂打工,结果前脚到中国,后脚就被关进了「慰安所」。

过了70多年,她依然记得,当初跟父母分开的时候,她不断哭着喊「妈妈、妈妈」。这次分离之后,她再也没回过韩国,没能见到自己的家人。

毛银梅老人

这些悲惨的故事,我们之前都有所了解,甚至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我们却很少意识到,对受害者来说,幸存的她们还要面对之后漫长的一生。

《二十二》这部片子,聚焦的恰恰是那些曾经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老人们后来的生活。没有硝烟四起,也没有声嘶力吼,一点一滴,都是老人们最普通不过的日常。

受尽两年折磨后,朴车顺找个机会从「慰安所」偷偷逃跑,最后来到了湖北孝感。因为喜欢毛泽东,所以改姓毛;银梅则是银色的梅花。

她改了名,学会了当地的方言,还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在中国开始了新生活。

到今天,她还能用日语说日军给她起的名字,说「欢迎」、「请坐」。在「慰安所」,她们必须得学日语。

但她和其他受害者一样,必须面对二次伤害:旁人的议论纷纷、指指点点。

在东方国家,从古至今,对女性失身受辱这个话题,人们一直都讳莫如深,社会对受害者同样不宽容,另眼相看。

前两年上映引发热议的韩国「慰安妇」题材电影《鬼乡》就有这么一幕,一个受害者去政府打算举报,听到一个员工说「除非疯了,谁还会说出那样的过去」。

老人瞬间近乎崩溃,声嘶力竭地说道:

我就是那个疯女人!

在中国,同样如此。

韦绍兰老人,日军入侵桂林时,刚生下女儿的她被强行掳走,带到了「慰安所」。

三个月之后,她逃回家中。

一到家,丈夫就说她「到外面学坏了」。三个月以来都没流过一滴泪,一到家,她就哭了。

更不幸的是,她怀孕了。生下来的儿子罗善学,从小就被同学孤立,背着「日本人」这三个字一辈子,没能娶到老婆。

韦绍兰老人

片中的其他老人也多多少少承受了别人不一样的眼光。

有老人被叫做「日本娘」,有老人被说「被日本人欺负」:

报纸电视登了她的情况,(外人)议论啊,说她是韩国人啊,被日本人欺负啊。

很沉重。

事实很痛很沉重,但是全片看下来,却很暖很温柔。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她们的笑容。

6年前电影在国内上映时,波叔第一时间去看。刚从电影院走出来,就收到一位女性朋友的微信问:电影很沉重吗?

波叔记得当时的回答:不会。

摄制组与老人的合照

漫长的70多年过后,个人的仇怨变得轻之又轻。她们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积极乐观生活的力量。

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太阳出来后,搬上小板凳到墙角晒太阳。到了饭点,就自己做饭,或者等家人送饭过来。

下午打打牌,看看电视,跟别人聊聊天。太阳下山就洗漱睡觉。

她们的生活,跟我们的奶奶、姥姥,没什么区别。

2014年端午,海南澄迈县,李美金老人和土龙村村民请剧组吃粽子

生命中有过仇恨,但她们没有沉沦于此,没有让苦难迫使自己的心灵提前「死去」。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她们的生活里有歌声,有笑容,有希望,有美好。

李爱连老人两次被抓进「慰安所」。老了以后,她在院子里收养了4、5只猫,来多少她就养多少,有好东西也都先给猫吃。

她爱笑,看到小孩子都会笑,还会把好吃的分给他们。

林爱兰老人之前参加过抗日,开枪击毙过日本兵,试过从日本军队偷出一箱又一箱的枪支弹药。

后来不幸被抓进慰安所,这个刚烈的姑娘继续反抗,「打死我也不做日本鬼子的老婆」。不断反抗下,她被打断了右大腿筋骨,落下终身残疾,只能靠扶着凳子才能走动。

林爱兰老人和导演郭柯

她一辈子最宝贝的,就是两枚政府给她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的勋章。

找不到勋章的时候,她就像个三岁小孩,发起了小暴脾气,怀疑是村民偷的。当别人为她找回来时,她又像个玩具失而复得的小孩一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当看到老去的日本兵照片时,老人没有咒骂,没有埋怨,只是笑着说:

日本人老了原来胡子都没了啊。

毛银梅老人依然记得小时候学过的韩国童谣《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翻山越岭,路途遥远,你怎么人心把我扔下,出门不到十里你就会想家。

倚在藤椅上唱歌的老人,就像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韦绍兰老人也爱唱歌。导演郭柯在拍摄上一部「慰安妇」纪录片《三十二》(那时中国的「慰安妇」幸存者还有32个)时,她就唱起了儿时父亲教她的歌谣: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

她的乐观,足以打败所有的苦痛。

她受过这么多非人的折磨,却没想过死,依然觉得,「这世界真好」。

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穷,只要命长,穷不讲了。这世界这么好,现在我都没想死。这世界红红火火的,会想死吗?没想的。

如果她们选择任由伤痛和屈辱把自己吞没,或许早就在悲剧发生的第一天就死去了。

她们没有。

光是这种积极乐观、珍惜生命、竭尽全力去生活的态度,就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老人和导演

但对生命抱以善意,并不意味着她们遗忘了过去的伤痛。相反,伤痛埋得很深,很深。

在片中,所有受害者对当时的回忆,都只有寥寥几句,一旦思绪回到记忆最深处,往往都是暂停,是沉默。

不由自主地捏紧双手——

不愿再提起——

不说了,不说了,说了我不舒服。

她们讲不下去。

即使过了70多年,从少女到老妪,当年的伤疤,依然在某个角落滴着血。

正是因为如此,波叔才更加对这群历经沧桑的老人满怀敬意。

如果光是为了自己着想,对她们来说,最好的选择是把往事永远埋葬,再也不向任何人提起,哪怕是对自己。

但她们站出来了。她们面对镜头,面对世人,甚至面对当年的罪犯。

中国「慰安妇」幸存者代表、山西老人刘面换在日本东京高等法院外控诉

2001年7月,黄有良、陈亚扁、林亚金等8名海南「慰安妇」幸存者向日本政府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谢罪以恢复她们的名誉。

然而,经过长达10年的诉讼,她们在反复上诉与被驳回之间挣扎,最终均以败诉告终。

日本法院虽然认定了当年的侵害事实,但以「个人无权利起诉国家」为由,判决黄有良等败诉,并驳回其上诉。

随着2017年黄有良老人的离世,当时8名幸存者原告已经全部辞世。

中国「慰安妇」问题民间调查者张双兵说,屡屡败诉后,自己很后悔帮助她们找日本政府索赔:

可是到头来,一分钱赔偿、一句道歉也没有。反而通过这种方式,让全村甚至全国的人都知道了她们的身份。

她们明明知道,通过这种方式伸张正义的希望很渺茫,自己反而会受到再一次伤害,但她们仍然义无反顾地那样去做。

她们也愿意接受一次又一次的采访,一次又一次回忆那地狱般的地方、那不堪回首的经历,一次又一次地揭开血淋淋的伤疤,坦露给世人看。

你说,这是为什么?

因为她们要让人们记住,让世界记住,让历史记住。

面对伤痛,不终日怨恨,但一刻不忘。

她们以衰老虚弱的躯体,背负起「国家」、「民族」、「战争」、「历史」、「真相」这些沉重的概念。

这是她们的牺牲。

如果说70多年前,她们只是单纯的受害者,那么70多年后,她们成了真真正正的英雄

如果说我们对70多年前的她们,只有怜惜和同情,那么我们对70多年后的她们,怀有的就是敬佩和感激

她们是伟大的。

正是她们的伟大打动了《二十二》的导演郭柯,他决定要记录下这个群体。

我真的想让大家看看她们姓什么、叫什么、她们住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不用历史资料、不用旁白、不用配音,一开始郭柯就确立了三大「不用」原则。

摄制组没有刻意渲染苦难。拍摄中老人如果说不下去,摄制组不会干扰。

我们选择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跟老人熟悉了后,她们也会像奶奶跟孙子孙女讲故事一样,我们就听着,她不愿意说就不说,我们也不追问……我不能把问题抛给她们,去设想我理解的受害者是什么样,而是得去面对她们,然后把最真实的她们呈现给大家。

这部纪录片的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技术本身。它是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并且很有可能会成为这些老人的最后影像。

从《三十二》到《二十二》,这条路并不好走。拍电影时,郭柯钱不够,家中母亲甚至打算把房子卖了,来支持儿子的工作。

后来通过众筹,才筹够了经费。32099人次,不到两个月,筹到了100万元。

电影结尾,大屏幕上滚动着众筹者的名单,一屏又一屏。

当年波叔看的那场首映,影片播放完毕,电影院灯亮了,依然没人离开座位,每个人都看着屏幕上的名字,在心里感谢他们让这部电影得以诞生,让老人们的影像得以出现在我们眼前。

记录,让世人看得到、听得见、去了解、去思考,这才是《二十二》的内核。

对战争的反思之路依然漫长险阻,不愿道歉和赔偿的人选择性忽略了她们。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

她们不应该被忘记。

她们的名字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记住。

不仅仅因为她们是「慰安妇」。

因为她们是真真正正的伟大的人。

纪录片《二十二》,波叔为大家找来了,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观看。


——END——


每日书签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