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Photoshop玩得溜的人大抵会得到两种称呼:一种叫做美工,另一种叫做设计师。
在小巷子里的照证件照的阿姨会用PS,在BAT大谈特谈设计趋势的设计大神也会用PS,用着差不多的软件,做着在外人甚至同行看来工作内容差别不大的活儿。为什么有人被称作设计师,有人却天天只能自嘲自己是个修图美工?
同样是看到一件惊艳的作品:
美工的内心OS:“卧槽,这么牛叉,这是用什么软件做出来的?”
设计师的内心OS:“卧槽,这么牛逼的idea,不愧是大神!“
不服气?那么来看一组海报设计作品,然后扪心自问你是否能够领悟其「创意」里的含义,或者让你模仿,有信心把你的作品无缝衔接创意其中?
01
本田摩托车广告,将货车变成迷宫的样子,来比喻拥挤的交通,这个时候,想要上班、约会不迟到,就骑摩托车吧!
02
索尼U盘广告,用CD堆砌成U盘的外壳,寓意着“U盘的出现,淘汰了CD”。
03
奔驰盲点辅助系统的广告,运用了负空间,达到了一张海报两个画面的效果。
04
Ajax湿巾广告,强调产品的快速洁净功能。
05
咖啡的广告,喝了之后保准你晚上跟猫头鹰一样精神饱满。
看过了这些平面海报,请告诉我你的第一反应是在惊叹其中的创意,还是想要追问:WTF,这个要用PS做的话,步骤是什么样的?
有位前辈说得好:设计师的成长其实就是认知和审美的的升级。
不仅是设计作品与能力的体现,更是思考和学习、认知和实践能力整体的升级。在开拓自己的眼界的同时,开拓自己的思维,把看到的创意,想到的创意,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而如果你从来都是在追问设计师都要会哪些软件,坚信努力学好Adobe全家桶软件之后就会成为大神。那就没有然后了··· ···
设计师可能是从美工进阶而来,但美工却不一定都是设计师。
只有美工才是只需要熟知各种特效的合成就够了,而设计师最关键的是看你有没有创意。
在电商称王的设计时代,美工可以用模块化的方式在固定的时间里产出固定的设计工作。就像厨子美工之手的千篇一律促销海报一样,只要突出醒目的价格即可!
(毫无美感可言的“美工”式海报)
为什么很多人会吐槽,朋友找自己总是敢于要求“免费”做个LOGO或者海报呢?因为在他们眼中,你的工作只是随便点击几下鼠标,或者网上下载个PSD源文件随便改几个图层就可以完工的“活”
既然不是原创产生的,就应该可以批量“生产”出来的。最后出来的又不是“实物”就不存在什么成本,那当然应该是免费的。
思考的初衷不同,行动的路径也就不同。美工会觉得软件至上,努力学好软件之后就会成为大神。而设计师会尽可能多的去了解优秀作品背后的故事,去了解一切设计和设计之外的临界知识。积累好足够的“创意”再去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去,让创意成为整个作品的灵魂所在。
有色的转行,有钱的从良
没心没肺的继续当设计师
by 一个设计前辈的肺腑之言
说了这么多,如果你还想在设计这一行继续深造,暂定目标是一个有着十年设计经验的大神设计师,而非用一年的软件学习做了十年设计的苦逼美工。那么就真的要赶紧
从软件思维向着创意思维进行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