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欢迎关注。
51好读  ›  专栏  ›  知识分子

择偶的科学:相似还是互补,谁能主宰爱情?

知识分子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2-14 08:10

正文

2.14 ‍‍‍‍‍‍‍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源:Freepik


撰文 | 蛇杖观察家

编辑 | 李珊珊



一直以来,坊间流传着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认为相似的人更容易成为佳偶,就像贾宝玉和林黛玉;另一种则认为互补的人才是更好的伴侣,就像郭靖跟黄蓉。


在人类行为学领域,“择偶学”研究广泛。2024年3月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把现有的研究汇总起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这项荟萃分析整合了199项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中的480种伴侣相关性,其中最早的研究是在1903年进行的。


学者们还使用英国生物库 (UKB) 中多达近8万对夫妇的数据,分析了133种特征,可以说是近年来覆盖面较广、统计较为全面的一项研究了。


研究发现,伴侣们的确在很多特质上都非常相似,但人们的择偶偏好可真不简单。

01

性格可以不合,三观必须一致


根据已有的论文数据, 上文中的那篇 荟萃分析分类出 22种与择偶相关的主要特质,又利用英国生物库的数据归纳出133种特征,其中118个在伴侣间都是显著正相关的。


也就是说,在88.72%的被分析特质上,多数伴侣之间都是较为相似的,而几乎没有几个特质是负相关的,或者说在多数伴侣之间明显相反的。


论文配图,图中数字越大相关性越强,1为完全相关,0为完全无关,负数代表互补。


排在相关性前列的指标,很多属于后天获得的特征和态度,包括政治倾向、宗教态度和受教育水平,相关性超过了0.5。


智商在伴侣之间也是较强相关的,在荟萃分析中的相关性达到了0.44。


有趣的是,抽烟喝酒在伴侣间也是强相关的。吸烟相关的指标——开始吸烟、吸烟状态、吸烟量、戒烟,饮酒相关指标——饮酒量和酗酒,以及药物滥用,在相关性上都处在0.28~0.54之间。


抽烟喝酒的爱抽烟喝酒的,滴酒不沾爱滴酒不沾的,这不怎么令人意外。


此前, 就已经有研究发现 ,在吸烟、酗酒、是否有运动习惯和精神困扰 (焦虑或抑郁) 方面,表现相似的夫妻,离婚风险低于习惯不同的夫妻。从这个角度上,总是劝另一半少抽点烟、少喝点酒的夫妻,要小心了。


同时,伴侣间普遍相似程度较低的特质,则包括了身体测量特质,比如身高、体重、腰臀比,还有疾病,如糖尿病。


人格特质,或者说性格特点,比如“大五人格”中的内外向、宜人性、尽责性、神经敏感性、经验开放性这五个特质,在夫妻之间的相似程度也不高。在所有人格特质中,内向还是外向的相关性是最低的。


不过,总体而言,这些身体和心理特质在两口子之间大多依然是正相关的,相似大于互补,只不过相关程度没那么高。


在爱情里,人们总是想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但先天的差异往往是可以跨越的。“最萌身高差”无伤大雅,一个沉稳如郭靖,一个活泼如黄蓉也无何不可。


后天的相似,才是两个人走到一起,走向白头偕老的真正原因。


而研究没有发现任何两种类型的性格更容易互相吸引,也没有哪两种性格的人不适合长久相处。爱人们分手时常见的借口“性格不合”,其实更可能意味着“三观不合”。

02

伴侣之间神秘的“同性相吸”


伴侣们相似大于互补,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逻辑。


一个人的择偶范围并不像很多遗传学研究假设的那样,是无限且随机的。大部分人都是从自己身边找对象,而物以类聚,同一群人的教育程度、政治和宗教观念往往接近。


但哪怕在同一个圈子里,为什么你还是选中了TA呢?


除了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这些显性因素,还有不少研究关注到了情侣之间一些隐秘甚至“玄幻”的异同之处。


比如说,一项规模较小的研究发现,夫妻之间的指尖月牙数量居然存在着显著相关性,要多都多,要少都少。


这项研究纳入了554对随机选择的夫妇,同时将1000名随机人群配成500对,分别统计出了指尖月牙计数,并进行了匹配。


按理说,这种一般人都注意不到的差异,不可能对择偶有什么直接影响。


然而更早几年,一项在中国进行的研究调查了118个大学生父母,发现不光父母和孩子的指纹存在明确的遗传关联,没有血缘关系的丈夫和妻子之间,指纹的“正螺旋形” (斗形) 数量也存在着强相关性。


中国许多地方流传着一首与指纹相关的童谣,“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把官做,九斗十斗享清福”,没准还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对这些手指的细小差异和择偶之间的关系给出有效解释,如果你有伴侣,不妨观察一下是否存在这个规律。但由于某些微妙的因素影响,夫妻之间基因的整体相似度确实要高于随机人群。


本文开头的研究显示,被分析的伴侣间在遗传基因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相关系数不高,仅为0.17。


遗传和表观遗传对恋爱关系具有非常明确的影响。2023年,一项系统评价研究总结称,催产素相关、血清素相关、多巴胺和儿茶酚胺相关信号通路以及部分其他基因都从不同维度上调节夫妻之间的关系。


类似于身高、智商这样明确可见的特质主要由基因决定,在择偶中,两个特质表现相似的人更容易彼此吸引,很可能带来了一些基因上的共性。


但更多基因上的相关性是怎么被伴侣们“选中”或者“选不中”的,尚且不得而知。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基因家族对人的免疫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它们就像由各色珠子串成的珠串,具有极高的多态性,人类中有超过9000种I类等位基因和2500种II类等位基因。这些“珠串”的多样性和杂合程度越高,后代对病原的抵抗能力就越强。


有些研究认为,人类和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能在一众候选者中,自动挑出那个MHC基因最多元,与自己差异最大的异性。这种效应是否确实存在,以及其究竟是如何发生仍然成谜,通过气味来选定对象是最有可能的猜测。


男性择偶看脸,女性择偶靠闻,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来自学术研究的证据线索。女性在择偶中似乎偏好特定的气味,而使用激素类避孕药物会在并不影响嗅觉能力的前提下,破坏这种偏好。


当然,这些机制是否真的成立至今仍未有定论。


“门当户对”或许自古就是人类的择偶金律。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不仅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人们在方方面面都与自己选定的伴侣更加相似,大到学历、智力、政治倾向,小到身高、烟酒、手指头上的皮纹。


但再怎么相似,两个相爱的人也终究是不同的个体。一个社会若在择偶中过分强调相似性,可能造成不同群体间的疏离乃至隔绝。


无论特质异同,只有爱才能让我们永不分离。


参考文献: 下滑动可浏览)

    1, Evidence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human partners based on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of 22 traits and UK Biobank analysis of 133 traits , Nat Hum Behav, Aug 2023;

    2, Health, health behaviors, and health dissimilarities predict divorce: results from the HUNT study , BMC Psychol,May 2015;

    3,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pouse selection based on short tandem repeats in DNA and lunula count on fingertip , Genes and Environment, Oct 2023;

    4, Genetic rules for the dermatoglyphics of human fingertips and their role in spouse selection: a preliminary study , Springerplus; Aug 2016;

    5, Genetic and epigenetic effects on couple adjustment in context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A scoping systematic review, Front. Genet. , Behavioral and Psychiatric Genetics,  January 2023;

    6, Genomic evid ence for MHC disassortative mating in humans , Proceeding of Royal Society, March 2019

    7, Patterns of MHC-dependent mate selection in humans and nonhuman primates: a meta-analysis , Molecular Ecology, November 2016;

    8, MHC-correlated odour preferences in humans and the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 , Proc Biol Sci, Dec 200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