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最设计
最好看、最好玩的设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喜茶回应暂停加盟申请#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最设计

央美设计学院毕业作品欣赏(十二)

最设计  · 公众号  ·  · 2024-08-11 11:11

正文




-本期专业方向-

服务设计、摄影


01

作品名称:误听:必要的打扰

作者姓名:卢黛琪

指导教师:孙子唯、景斯阳、王钰雯

专业方向:服务设计



“误听”是一场关于声音、自然、人互动的实验场,旨在捕捉那些被称为“空气痕迹”的细微声响。注意力让我们更倾向关注可辨识的声音,我们感官带来的差异体验而忽视被认为是陌生的声音,从学习语言开始,就在不断模仿发音,重复,辨别声音,现今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系统以假乱真语言库逐渐混淆真实性。我们渴望切实的交流,寻找模糊中的确定,在误差中建立联系。以听障群体为例,通过声音的交互反馈作为出发点,提出了误听作为服务设计方法的交互实践的可能性,从声音与互动的角度创建误听的交互系统。这探讨在不确定中如何建立新的互动联系,在一切完美建立中的误差,误听不再是问题,是一种互动中必要的打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作品名称:迁徙坐标

作者姓名:雷瑛杰

指导教师:孙子唯、张欣荣、刘治治

专业方向:服务设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数字游民作为新时代的迁徙者,靠数字劳动得以脱离传统办公空间,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与生活,过着游牧式的生活。对他们而言,移动不只是简单的地理位移,更是多元文化、知识经验的交融。本项目通过构建一个以本地家庭为媒介的服务系统,以各地的本地及空巢老人家庭为触点链接游民,由本地及空巢老人家庭充当向导,使游民可以在新的地方迅速建立本地联系,从而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游民在便于迁徙的同时获得更为直观的文化体验与在地联结。同时充分利用年老一代的知识和经验,激活空巢老人的价值。且数字游民往往从一线城市去往二三线城市县城乃至乡村,该反向流动的特性将可以缓解部分地区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失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县城,数字游民可以为当地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激活当地创新发展,推动社区/空城/乡村的更新与发展。共同塑造一个可持续互惠的迁徙模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作品名称:抵抗孤独

作者姓名:肖雅娴

指导教师:孙子唯、强勇、薛天宠

专业方向:服务设计



“抵抗孤独”作为回忆形式的艺术设计创作,以服务设计的视角利用记忆宫殿法与抽象化艺术表达记录陪护者与认知症患者共处的100天,最终以陪护者视角展现出陪护过程的细节与心路历程。认知症陪护者同样需要自我疏解以抵抗孤独,呼吁社会关注认知症陪护者在陪护前、中、后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以乐观的态度与孤独作斗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4

作品名称:共飨食堂

作者姓名:肖思若

指导教师:孙子唯、王选政、王钰雯

专业方向:服务设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毕业设计旨在为老年群体提供全面、高品质服务。“湘韵食刻”品牌矩阵以特色湘菜为基础,通过创新工艺,将正餐转化为便携零食,满足老年饮食需求。品牌还推行社区配餐服务,提升供餐效率。南湖社区的体验店“共飨食堂”融合食品体验、健康咨询、社交互动等功能,打造一站式服务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05

作品名称:S-know / 第二种无限

作者姓名:姜成霖

指导教师:孙子唯、王选政、 李玉峰

专业方向:服务设计



作为人的第一直接感官系统,视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无限的。当一种“无限”的可能性受到遏制,“第二认知”(视觉认知除外的感官辅助认知)开始作为第二种“无限”的载体被人们看到。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萨特提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第一要素就是自由。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被命运或社会所束缚。”盲人出行问题的本质在于环境认知的缺失,我试图回溯其童年时期,结合环境认知中最重要的自然要素,以特定地区东北为载体,自然为媒介,视障儿童为主体,为特定群体设计一套基于促进第二认知的自然教育服务体系流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6

作品名称:Anamnesis 数字纪念平台

作者姓名:李蒂娜

指导教师:李文龙、赵斌、王成良

专业方向:服务设计



Anamnesis 是一个创新的应用程序,旨在帮助用户为他们的亲人创建和维护有意义的数字纪念。它提供了多种功能,确保重要的记忆得到尊重和保存。用户可以点亮虚拟蜡烛,并为生日和纪念日等重要日期设置提醒,确保这些时刻始终被记住。该应用程序允许创建个性化的档案,用户可以保存照片、视频和其他信息,建立全面而持久的纪念。此外,Anamnesis 通过提供从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和历史等各个领域的著名人物的精选传记,丰富了用户体验,提供灵感和教育见解。这个功能为纪念增添了深度和背景,增进了与过去的更深层次的联系.此项创作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纪念世界各地亲人的方式并培育一个充满爱的社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7

作品名称:北纬22,东经113

作者姓名:刘彦儒

指导教师:王钰雯、孙子唯、徐牧桑

专业方向:服务设计



盐不仅是生存必需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还影响人类聚居和分散。盐业在珠海(香山)的早期历史中支撑经济,推动地方行政,吸引南迁人口,见证了珠海从小村成长为繁荣城市。尽管盐场消失,但其影响深植于珠海。作品通过视频和书籍复现珠海的历史,讲述小渔村故事,提供新视角,增强人们对珠海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依





08

作品名称: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灵魂影像

作者姓名:李依洋

指导教师:王川、缪晓春、周博

专业方向:摄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意图通过设立一个矛盾来表达对影像真实性的怀疑:通过造假手段制造一系列在视觉上足以令人信服的“实拍”影像,并围绕它们编造出全套虚假的新闻报道。然而,看似真实可信的影像和文字却在描述一件显然不可能真实发生的事件:世界上不仅有幽灵存在,成功捕捉到幽灵影像的科学家还因此获得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9

作品名称:风过留痕 WIND PAST LEAVES TRACES

作者姓名:刘宇婷

指导教师:周岚、马志强、潘镜如

专业方向:摄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安岳石刻日渐风化,留下时间的痕迹,展示了自然与人类创造之间所产生的一种美。作品从影像视角出发,拍摄以《痕迹》为主题的系列静态摄影,同时将在安岳的实地调研过程制作成了一部长达四十分钟的纪录片,旨在记录并且思考如何赋予这些正在消逝的石刻“永生”。最终作品运用摄影技术全方位拍摄石刻,制作石刻3D模型进行风化痕迹的推演,以期拓展新媒体技术在非遗传承数字化中的有效路径,探索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创新的可能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0

作品名称:回家

作者姓名:李梦圆

指导教师:林彤、张文超、蒋华

专业方向:摄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结合迭代中的人造空间与动物园中边缘动物从鲜活到褪色的共性,用动物在人类制造的消费空间中的冲突与失序,来传达城市消费生产更迭下逐步边缘化群体的迁徙与漂泊、迷失与寻找。

《回家》“家”并不是具体意义上的家,而是抽象化的落脚点或暂时的栖息地,“回”更是一种寻找的动作。作品以中小城市动物园中的边缘动物为切入点侧面呈现中国城市化进程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影响,同时也是我们作为人类在社会生产与消费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的思考。

影像选取动物在非自然环境下的刻板行为姿态作为影像主体,将其置入人工制造的迭代状态下的室内空间。通过实拍结合人工智能与图像后期的方式进行影像制作,使用人工智能对现在正在使用的空间进行老化与做旧,并对拍摄的动物形态进行合成处理,来呈现城市消费生产更迭下逐步边缘化群体的处境。

人们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往往仅存在于手机屏幕上的短暂停留,忽视了生命之间本真的对话。因此作品采用竖屏,将照片作为手机屏幕的延伸与放大,以视觉上的冲击让生命与生命之间进行直接的对视与情绪的传达,试图通过影像的方式打破人们对边缘群体的冷漠与忽视。


提出问题:城市化进程下被逐步边缘的群体何去何从?

关键词:摄影;城市迭代;动物与边缘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