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李伟 | 中晚唐辽代天德军史事考释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希肖船厂:德意志工业化帝国的百年兴衰缩影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1-25 11:00

正文

希肖船厂全称费迪南德·希肖机械、机车、造船与铸铁股份有限公司。在某些中文资料中又被称为硕效或席绍船厂。

该企业是一家规模庞大的工业综合体,主要业务是造船和生产蒸汽机。 它建造的战舰和机车等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表现非常活跃,德国海军的多艘名舰都是在这里建造完成的。
建立初期

1837年10月4日,学成归来的年轻工程师费迪南德·希肖在埃尔宾(今波兰埃尔布隆格)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开始设计制造蒸汽机、水力设备和挖掘设备。 1841年,德意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挖泥船在希肖的工厂建造完毕,1852年时,希肖在埃尔宾建造了属于自己的船坞,1855年,普鲁士王国的第一艘螺旋桨推动蒸汽船鲍鲁西亚号于此下水。
费迪南德·希肖(1814-1896)

希肖从1859年开始制造蒸汽机车,并在1869年时建立了专门的机车生产厂、锅炉车间和锻造车间,三年之后又建立了和普鲁士铁路系统相连的专用线。 1880年,希肖开始建造先进的复胀式汽缸小型机车,这批机车被汉诺威铁路管区采购,相比之前的型号,这种机车的燃料消耗降低了16%。此后,该厂的机车销售数量达到了每年100辆的规模,到1912年时,希肖已经建造了2000辆蒸汽机车。
1883年,希肖收购了同业公司约勒尔特。约勒尔特是埃尔宾第二大的铁路车辆制造厂,规模仅次于希肖,其工厂被希肖用来生产机车、机械和汽轮机。费迪南德·希肖是一位非常关心员工福利的企业家,他为员工修建住宅,还建立了医疗与退休基金。 1896年,希肖公司的员工人数已有近4000人。
希肖公司在埃尔宾的船厂。

德意志帝国时期

由于希肖在埃尔宾的船坞位置并不理想,所以无力建造大型船舶。 1889年时,费迪南德·希肖决定在皮劳建立一座修理船坞,第二年又在但泽建造大型造船厂。这座造船厂有能力建造大型战舰、货轮和豪华邮轮。1896年,费迪南德·希肖去世,他的女婿卡尔·海因里希·齐泽接手运营公司,在齐泽的经营之下,希肖成为了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企业。
1913年,齐泽为了开拓沙俄的市场,在拉脱维亚的里加投资兴建齐泽·-穆尔格拉本造船厂。 该厂从当年12月开始为沙俄建造戈格兰级驱逐舰,但因战争爆发而未能完成。1915年,船厂被沙俄征为己用。
作为一家有能力建造战舰的公司,希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以蓬勃发展。 战争爆发时,希肖在埃尔宾、皮劳和但泽的三家船厂共有8500名员工,战争结束时增长到11600名。战争期间,希肖建造了诸多战舰、潜艇、鱼雷艇和大量蒸汽机车。1918年停战后,希肖船厂内尚未建造完毕的一些潜艇被勒令拆解。

希肖公司生产的船用蒸汽机。
希肖建造的第一艘作战舰艇是1877年完成的德意志海军缉私炮船水獭号,后来还接到过来自沙俄海军的鱼雷艇订单。1884年,德国海军开始向希肖订购小型鱼雷艇。 1899年,希肖完成了S90号鱼雷艇,这是德国海军的第一艘远洋鱼雷艇。
很多国家都曾购置过希肖建造的鱼雷艇,其中包括中国、奥斯曼帝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日本、巴西、罗马尼亚、挪威、瑞典、丹麦和阿根廷等。 1897年,美国海军也购买了一艘希肖的鱼雷艇。截至1918年,希肖船厂完成鱼雷艇和驱逐舰共计483艘,其中333艘是为德国海军建造的。除了直接购买舰艇之外,有些国家还购买了希肖的图纸自行建造舰艇。希肖的鱼雷艇航速较快,性能在当时可以跻身于世界前列。
正在埃尔宾船厂进行舾装的鱼雷艇。

北洋舰队的福龙号鱼雷艇(图中为被日军虏获之后的状态)就是希肖的埃尔宾船厂建造的。

除鱼雷艇之外,希肖船厂还为德国海军建造过大型战舰, 包括吉菲昂号巡洋舰(1893)、伊尔迪斯号和美洲豹号炮舰(1898)、科尔贝格号轻巡洋舰(1908)、巴巴罗萨大帝号战列舰(1900)、维丁号、阿尔萨斯号(1903)、洛林号(1903)和西里西亚号(1906)战列舰,奥尔登堡号(1910)、阿尔贝特国王号(1912)和巴登号(1915)战列舰、以及吕佐夫战列巡洋舰(1913)等。希肖还曾为沙俄海军建造过一艘诺瓦克号防护巡洋舰,后来沙俄又根据诺瓦克号仿制了绿宝石级巡洋舰(绿宝石号和珍珠号)。日俄战争期间,诺瓦克号自沉于远东,后来被日军捞起缴获。
1914年一战爆发时, 希肖船厂正为沙俄海军建造的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号和涅韦尔斯科伊海军上将号巡洋舰被德国政府没收,并重新命名为皮劳号和埃尔宾号投入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 号巡洋舰在希肖的但泽船厂下水。该船被德国没收之后重新命名为皮劳号。一战结束之后,皮劳号被转交给意大利海军,重新命名为巴里号,1943年时被美国飞机炸沉。

巴伐利亚级巴登号战列舰,它是德国公海舰队最为强大的战列舰之一。

除了作战舰艇之外, 希肖 还从1894年开始为北德劳埃德轮船公司等航运公司建造商船。除此之外还,建造了一些如挖泥船一类的专用船舶出口到世界各地。
1918-1945

齐泽在1917年去世,企业被传给他的瑞典女婿卡尔·卡尔松。他在1924年去世后,独女希尔德加德继续经营着公司,直到1927年为止。

一战结束之后,各国航运公司的商船船队损失惨重,迫切需要重建。 德国作为战败国负有赔偿责任,但德国本土各船厂的工人并不情愿为战争期间的敌对国建造船舶,工作态度非常消极,这为坐落在但泽自由市的希肖船厂创造了机会。1919年,希肖战前未能建完的大型邮轮哥伦布号最终完成,被赔偿给英国,拍卖给白星航运公司(即泰坦尼克的母公司),该船排水量3.4万吨,是希肖建造过的最大商船。1921年时,德国与英国签订协议,将北德劳埃德轮船公司从希肖订购的6艘商船转让给英国。
1913年时在希肖但泽船厂进行舾装的哥伦布号大型邮轮,该船在被拍卖给英国之后改名为荷马号。她还有一艘叫作兴登堡号的姊妹船归北德劳埃德公司所有,1924年建成后继承了哥伦布号的船名。

1925年后,由于经济萎靡和订单寥寥,希肖公司徘徊在破产边缘。 魏玛政府没有对希肖的困境坐视不管,对其提供资金援助,并让希肖为德国铁路波罗的海班轮航线制造渡轮。1929年,在向卡尔松家族的继承人支付了补偿金之后,希肖公司被德国政府收归国有,重组为希肖有限公司。政府指派赫尔曼·诺尔出任总经理,他是但泽船舶建造与铁路设备公司总经理路德维希·诺尔的弟弟。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和平时期,希肖还为德国铁路建造了大量制式蒸汽机车。 其中包括BR24客运机车(订购87辆,二战爆发后20辆取消建造)、以及BR64(12辆)和BR86(106辆,14辆取消建造)调车机车。希肖从1938年开始建造大型机车,其中包括BR41(37辆,14辆取消建造)、BR44(136辆)和BR50(190辆)货运机车。1940年,希肖基于BR50机车开发了BR23客运机车,并制造了两辆原型,该型号原本计划制造800辆,但因为二战爆发未能成事。
进入30年代,希肖公司在魏玛政府东部援助计划的支持下收购柯尼斯堡联合铸造公司 。但受到“全球大萧条”影响,希肖位于埃尔宾的船厂在完成了一艘为外国客户建造的吸扬式挖泥船之后停产。因为这艘船的船东已经破产且无力支付款项,直到1937年才重新找到买家。
1939年时的东普鲁士地图。

纳粹上台之后重整军备,希肖公司的生意又一次兴盛起来。 1937年,但泽船厂有2700名员工,两年之后就又增加了1000余人。1935年11月,4艘1935型鱼雷艇在埃尔宾船厂开工,新的订单从这之后接踵而至,希肖在柯尼斯堡的新船厂开始建造德国海军订购的油轮、拖船和扫雷舰,但泽船厂也接到了大型货轮和破冰船的订单。1939年战争爆发之后,希肖公司的规模迅速膨胀,并在1941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柯尼斯堡的船厂作为分公司独立运作。1944年末,希肖埃尔宾船厂有12000人,但泽船厂有12000人,柯尼斯堡船厂有14000人,在这些工作人员中有很多都是来自战俘营和集中营的奴隶劳工,他们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饥饿、寒冷、疾病、生产事故以及看守的虐待导致奴隶劳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战争期间,希肖埃尔宾船厂完成了15艘1939型大型鱼雷艇、2艘扫雷艇,一些27B海豹型小型潜艇以及大量船用柴油机,还有587辆BR52战争机车和200辆BR42重型货运机车。 希肖但泽船厂在1944年之前完成62艘VII型潜艇和两艘VII C/41潜艇,转产XXI型潜艇之后又生产了30艘(未能参战),共计向德国海军交付94艘潜艇。除此之外博尔西格(Borsig)还将自己的一部分机车订单(55辆BR50,87辆BR52,15辆BR42)转给埃尔宾船厂生产。
保存至今的 XXI型潜艇,德国在这种潜艇上实施了模块化生产技术。


希肖生产的BR52战争机车,这是一种专门为满足战时需求而开发的蒸汽机车。除了BR52之外,常见的战争机车还有BR50和BR42两个型号。

1945年初,战火蔓延到东普鲁士,希肖公司将一些未完成的船舶和造船设备转移至德国本土。 总经理赫尔曼·诺尔带领部分员工和设备逃到不莱梅港,在此重新建立了希肖公司。东普鲁士战役期间,希肖位于东普鲁士的三座工厂全部被苏军占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