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院长的一个小学妹来找院长诉苦。
说是她爸妈又要给他介绍相亲对象了,算上之前几个,这已经是她大学毕业一年内相的第7次亲了。
这个数字吓了院长一跳,并且深深感觉到有个不催婚的父母真是幸福啊!
小学妹说,她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是由父母做主。
上什么补习班、考什么高中、报文理科、填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都像是走在被规划好的道路上。
然而她父母规划的这条路,也并非什么华尔街女精英的成长之路。
这条路上唯一的标准就是——跟别人一样。
在该读书的年纪,像别人一样拼命读书;在该结婚的年纪,就赶紧结婚;该生孩子就得生孩子,别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你就应该这么往前走。
其实不单单是小学妹的家长,院长身边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父母,只不过强迫的程度不同罢了。
他们想要给我们打造一个“正常”的人生,认为那就是幸福所属。
可是我们一定要活得那么“正常”吗?
院长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有趣的短片,是加州大学的动画师 Yangzi She的作品,片名叫——
《茄子》
Eggplant
▼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男孩儿。
他从出生起,就拥有与普通人相反的面部表情。
别人一出生就是哇哇大哭,他却满脸笑容。
别的孩子饿了在摇篮里大声哭喊,护士就会送上奶瓶。
但护士看到男主的笑容,总是以为他还不饿。
长大后过生日,兴奋的男主却表现出凶巴巴的样子。
切蛋糕的眼神就像要砍死仇人。
看悲伤的电影时,别人泪流满面,男主却笑得停不下来。
小伙伴们一个个离他而去,觉得他不可理喻。
男主为了融入社会,开始用自来水假装眼泪,结果第一次得到了母亲的拥抱和安慰。
有了第一次伪装成功,男主越来越频繁地运用面具、装饰品模拟自己的情绪。
微笑贴纸、微笑眼镜、小丑面具……
渐渐地,他可以不再借助道具。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装出理想的表情。
虽然他心里的情绪也许恰恰相反,但是没关系,因为没人会在乎他内心的想法。
又一次拍照前,男主练习了很久,这次他要邀请心爱的女生一起看喜剧表演。
最后,男主成功地控制好了自己的表情,牵上了女生的手。
可当他们坐在人群中时,相机找了很久,始终没有找到男主。
因为剧院里的人,都是一样的表情。
摄影师跑出剧院,登上一班地铁,可是地铁上的人,也全都长得一模一样。
摄影师找遍了整座城市,在一个冷清的街道里掏出男主以前的照片说:
“你在哪?你曾经很好找的。”
可是他现在再也找不到了,因男主已经变成了“正常人”里的一份子。
影片的最后,你会发现,这个四处寻找的摄影师,就是长大后的男主,而他丢掉的,就是那个充满个性的自己。
▼
很多时候,我们就和电影里的男主一样,拼尽全力只为成为一个“合群”的人。
在听人讲笑话的时候配合地大笑。
在看悲情片的时候努力地挤出泪水。
尽管这些笑话也许并不好笑,这些电影也没有那么感人。
我们害怕被排挤,害怕被冷落,所以竭力地戴上各种面具,假装自己能够hold住任何场面。
人,终究是群居动物。
在这场群居活动中,追求“个性”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
你有没有想过,假如你说自己不想结婚,那接踵而来的会是什么?
朋友们会一个个到你面前来发喜帖,然后说:“你看我们都结婚了,多幸福啊,你难道要一个人过一辈子吗?”
爸妈会说:“你现在想要自由,可是等你老了孤单一个人没人照料怎么办?爸妈还等着抱孙子享福呢!”
七大姑八大姨则会不停地给你张罗:“唉,你要求不要这么高了,上次给你介绍的小伙子/姑娘人不错的,你都这个年纪了,该结婚了。”
朋友们的不理解、父母急切的催促、邻里亲戚的舆论,每种力量都在不停地试图将你攻陷、把你棱角磨平。
所以就像院长的小学妹一样,即便有牢骚,但是她能怎么样?最终还不是选择向现实妥协。
和短片中的男主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把个性视为自己的缺点。
我们想要掩盖它,然后不断地伪装自己,因为这样活着,生活中的阻力会小很多。
直到有一天,我们可以熟练地微笑、弯腰。
坐在人群中,再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院长记得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里面有句话叫“泯然众人矣。”
完全就是普通人的样子。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成长,但很有可能是我们长成的模样。
院长写下这些话,不是想让大家奋起反抗,做个棱角分明的人,因为就像《欢乐颂》中说的那样:“人活着实在是太艰难了。”
很多情况下我们完全没有办法不妥协。
院长只是希望,当你看完这个短片,在你往后的艰难岁月里,即便脸上挂着虚假的微笑,即使不得不过上“被规划”的生活,也不要失去自己的内心。
因为没有人会来关心你的内心。
所以如果连你都放弃了内心真实的自己,那你就只能活成一副傀儡。
院长斥巨资给你们发红包啦!!
为了回馈伴随院长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铁杆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