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这个公众号有了原创标识,发一篇。今天送出10本电子书《付费知识产品指南:提供知识产品服务的 5 项法则》,后台留言前十个,请留微信号。
这个电子书主要案例的音频版,也可以在喜马拉雅和笔记侠的《新商业进化论》音频节目中收听,欢迎订阅。
方军 = 文
付费内容产品、付费知识产品还是一个新现象。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一方面亲手做一些知识产品,也体验更多的产品,一方面又试图把自己的思考写成一些文字,成果就是几份报告、这本电子书和即将出版的《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兴起》。
1
知识消费者也需要成为知识生产者
在2016年9月,看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的这句话,很有感触:
若想了解知识生产的最终产品,
那么唯一的方式是加入这个生产过程
——任何人都不能以旁观者的姿态
了解知识生产线的最终产品。
——阿罗(Kenneth J. Arrow)
不管是做新的知识产品,还是做旧的知识产品(也就是写书),我都发现,只有经历生产过程,才能深入地理解。
这是我个人的偏好,有次在参观朋友公司的知识产品「工厂」后,我玩笑说,我是那种奇怪的餐厅顾客,喜欢去探访后厨。
但随着我想得再深入一些,我发现,在知识产品这个特殊的产品上,我们作为消费者想获益,我们不能只做餐厅里的顾客,我们都要「加入这个生产过程」。
知识产品的特殊在于,我们买到的只能是半成品,只有我们付出了解读的努力之后,它才能变成成品。作为知识消费者,我们必须加入知识的生产过程。
对于知识产品的生产者来说,怎么样让用户的解读变得容易,怎么样让用户的反馈变得容易,是要特别考虑的事。
我曾经在知乎出版一本电子书,《如何做出好创意:18 个切实有效的创意工具》,对比知乎书店和亚马逊,我发现,能形成闭环反馈的知乎书店给我这个作者更多的信息。而在知乎 LIVE 这样的产品,用户的反馈会更加直接和即时。
对于我们这些知识消费者来说,怎么样提升自己的解读能力,也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
以上是想说,即便你只是「知识产品的消费者」,了解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并自己介入这个生产过程,我们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2
学习是以我们自己连接知识与实践
最近还一直在持续地实践与思考。借用下面这张图,我谈一下我对于知识与实践的理解。
哈耶克提出了与通用的「科学知识」对应的个别的「场景知识」。我这里借用了他的这个说法在图中间写了「个人场景知识」,用来特指那些只对我们个人自己有价值的知识。
我认为,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以我们自己连接知识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学习知识,我们实践,我们反思。
在知乎这样的社区中,我们看到非常多的个人心得,问答社区几乎就是为这样的个人心得而生的最佳载体。在社区中,也看到不少可以称为「个人场景知识」的东西。而知乎电子书,则是更加系统一点的「个人场景知识」。
问答社区,是个人心得的最佳载体。
知乎电子书,像系统一点的「个人场景知识」。
3
自己的理论与他人的理论
说起个人场景知识,我还想说一下自己的理论与他人的理论的比较。
有三种理论:
对应地:
曾经某老师(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提出者)说,
「尽管绝大多数管理者认为自己不属于理论驱动型,实际上他们却是狼吞虎咽的理论消费者。」
个人场景知识,其实就是个人的理论。
说「理论」可能有点夸张,也可以这么说,它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决定我们看到的东西。
对于我来说,《付费知识产品指南:提供知识产品服务的 5 项法则》是我当前记录下来的、我对于现在的付费内容付费知识产品的一些思考。它还在持续迭代,希望跟你一起继续探讨。
以下是这本电子书提到的从案例出发思考的几个方法论:
- 创造知识的完美半成品:优衣库和苹果的启示
- 营造有意义的压力环境:哈佛商学院的启示
- 方法论而非结论:麦肯锡的启示
- 协作更好:维基百科的启示
这个电子书主要案例的音频版,也可以在喜马拉雅和笔记侠的《新商业进化论》音频节目中收听,欢迎订阅。
今天送出10本电子书《付费知识产品指南:提供知识产品服务的 5 项法则》,后台留言前十个,请留微信号,以便发送赠送页面。
原文链接是知乎电子书的链接,欢迎支持:)印刷版的《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兴起》,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正在抓紧编辑,即将出版,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