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参加活动,听到一些新鲜的观点,具体涉及到三个人,觉得有点意思。
第一个观点是评说孔子和苏格拉底究竟谁是更好的老师。
先生选择的是苏格拉底,理由至少有两条。
一是教学方式。
孔子也强调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到了实际生活中,孔子实践的并不多。他做老师,更重要的是教导,夫子自道,好为人师。
通过《论语》可发现。孔子说教特别多,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基本都在说教,很少说学。即便偶尔说到学,本质上还是说教。
孔子这样当然也能教育好学生,但学生的主体性被削弱,不太可能产生超越孔子的学生。
苏格拉底做老师,不是像孔子一样高高在上,真理在握,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最无知的孩子,采用“产婆术”,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多元思维,一种挑战,所以更容易出好学生。
二是从两人教出的学生结果来看,也是如此。
孔子弟子三千,有72个出类拔萃的学生,优秀率不算太高;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学生中真正能传递孔子衣钵,在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一个都没有。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厉害,但真正的教学效果或许不算最理想。
如果把孔子当作一个圣人,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标准来看,孔子立言很棒,立德亦可,立功还谈不上,至少说有些遗憾。
苏格拉底呢?他教出了柏拉图。柏拉图创造出了洞穴说、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成为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柏拉图至少与苏格拉底齐名,甚至超出了老师一丢丢。
柏拉图呢,又教出了学生亚里士多德,这可能是柏拉图最伟大的功绩。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在很多方面开宗立派,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系统。
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这就是说,苏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图,徒孙亚里士多德,三人并称希腊三贤。其学说成为整个西方文化和文明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从教育效果上来说,孔子没干过苏格拉底。
第二个是评说弘一法师。
俞敏洪老师最喜欢弘一法师,因为弘一法师,佛法高超,大慈大悲,但先生却并不认同。
先生说李叔同娶了一个中国妻子,生了三个孩子。娶了一个日本妻子,生了两个孩子,但最终他却不管不顾,自己一个人出家了,这是典型的不负责任。
1916年,李叔同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只留下了一句“昏波不染,成就慧业”,便独自前往山中剃度,号称“弘一”。
日本妻子诚子悲痛欲绝,携幼子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杭州灵隐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劝说丈夫切莫弃她。
弘一连寺门都没让她进,只在门口有一段对话。
诚子哭着喊他。
叔同!
请叫我弘一。
弘一,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就是慈悲。
诚子哭着责问:“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面对妻子的责问,弘一法师一言不发,默默转身,驾一叶扁舟离去。
先生认为,诚子的这句责问,暴露了弘一的道德困境。
这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国王,她爱上了唐僧,唐僧也喜欢她,这是唐僧罕见的一次心灵大乱。
唐僧说自己“尘念已绝,四大皆空”,但又不免心神大乱,大汗淋漓。
女王一语中的:“你说四大皆空,却紧闭双眼;要是你睁眼看看我,我不信你两眼空空?”
唐僧一味闭着眼,念经,念经,念经。
女王问唐僧究竟是为什么?
唐僧说要普度众生。
女王幽怨地说:“既然御弟哥哥有如此情怀,那么眼前就有你要挽救的芸芸众生呀!”
唐僧浑身大汗淋漓,只有沉默,到了最后,嗫嚅着说:来世若有缘分……”
唐僧语音未落,女王却柔声打断,“我只想今生,不想来世,今生今世,我们俩是有缘分的!今生都把握不住,还有什么资格说来生?”
唐僧也陷入到了道德困境之中。
晚上和夫人讨论这个问题。夫人一语中的,她说,这事实上不是困境,是选择。有两个系统,一个叫个人系统,一个叫社会系统。
弘一和唐僧,就是放弃了个人系统,选择了社会系统。
在个人系统中,他们确实不负责任,但在社会系统中,他们差不多又是完人。
林觉民和陈意映那么相爱,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参加黄花岗起义,原因也在此。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写道:“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