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号”卫星星座
下月再添仨成员
27日上午,“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新成员——视频4、5、6星正式出厂,并冠名为“佐丹力159吉林一号”,计划于下月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择期发射。
目前,在轨运行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一共有5颗,先后执行7700多次拍摄任务,为“军、政、民”三界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宣明介绍,视频4、5、6星在原有视频星成熟型号设计的基础上,性能指标再创新高,幅宽从原来的11公里提高到20公里,整个研制周期控制在11个月内,真正实现了卫星的低成本、短周期、批量生产。3颗卫星发射后,“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卫星数量将增至8颗,卫星的时间分辨率得到较大提高,由原来的3天回访一次提高到一天回访一次,将极大提高卫星服务能力,促进遥感市场开拓。
按照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发射计划,今年将发射5颗卫星,到2020年前将发射60颗卫星,届时,“吉林一号”星座一周左右就可以对我国全境普查一次,一个季度左右可以对全球热点地区普查一次,每天可以观测全世界范围内800多个重点目标区域。到2030年前将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届时,“吉林一号”将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10分钟内重访能力。
之前的卫星运营情况怎么样?把卫星制造成本、发射成本和运控成本赚回来了吗?如果没有赚回来,还花钱往天上打卫星,就需要好好反思了。
新闻链接:
http://ccwb.1news.cc/html/2017-10/28/content_544473.htm
钱学森对军民融合问题的
若干思考及其现实意义
钱学森关于军民融合问题的若干思考,尽管在多年前就已提出,但对于当前我国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仍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
一、要高度重视保军基础上的军民融合式发展
钱学森历来重视军工建设和军民融合,他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军民结合是可以的,但注意不要放松对军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军民结合问题上,除了平时对国民经济发展尽可能地做出贡献外,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战争与生产的问题,二是战争动员问题。他明确指出,这是“联系到仗怎么打和用什么武器的根本问题”。
钱学森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这实际上指出了作为军民融合两大重要主体的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之间,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军转民”、“军民两用”和“民参军”,推动军民产品、技术乃至管理的有机渗透,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路径。此外,钱学森关于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造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面对不同形势、适用不同任务需求的产能转换和效率提升,以及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二、要高度重视装备型号通用的基础学科发展
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关于武器装备型号与学科专业,钱学森曾说,“我认为学生不一定进了学院就盯在哪个专业上,盯在哪个型号的武器装备上,那样就很窄,就会受到局限而不利于自身发展。要给学员留出发展的余地,只要基础的东西学得扎实,学得明白,至于什么型号,只是个短期内就能适应和熟悉的事了”;“学生就要做好那百分之九十的功夫,把科学的基本功搞得扎扎实实的,把人生的基础打得牢牢的。与这个问题有关系的,就是最好不要再以武器装备的名字来分院系,要以学科的名字来分”。
上述话语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指出了不同武器装备及型号的发展,有赖于大量基础性、通用性的学科研究,而这些基础性、通用性的学科和专业,无疑也适用于不同的武器装备和型号发展。
以航空、航天、舰船、装甲车辆和枪械等“武器装备的名字”设立集团公司,而不是以“学科的名字”来划分领域和专业,一方面造成各军工企业集团自成体系、自我封闭,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条块分割等,一些军工企业集团在现行考核制度下,往往优先倾向于内部配套,而不是按照市场机制面向行业内外和全社会择优比价;这种现象阻碍了军工企业集团之间、国防科技工业和民口有关力量之间社会化大协作的开展,不利于军民深度融合。
三、要高度重视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协作
钱学森非常重视国防建设实践中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协作问题。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从今天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看来,无疑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性。
新形势下,我们应立足“打赢”,将战争理论、军事战略、战略评估、现代战法、技战术指标研究等顶层战争制胜诸要素纳入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军工核心能力规划建设范畴予以强化,打造新型特色高端智库群,增强国防软实力。
四、要高度重视系统工程思想的实践和运用
钱学森晚年总结其毕生学术思想、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工程实践的精华,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形成了一整套以系统工程为核心的方法和工具体系,积极倡导建立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钱学森认为,总体设计思想对社会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意义,可能要超过他对“两弹一星”的贡献。
1962年“东风二号”首发失利,促使钱学森带领航天人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系统工程管理体系,特别是沿用至今的“一个总体部、两条指挥线”,即“建立总体设计部,建立以总设计师为首的设计师系统,以行政总指挥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这套系统工程组织管理体系源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成功实践,也为航空工业等领域型号工程研制所借鉴。事实证明,它不仅适用于自然工程,其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和技术”。作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成果,总体设计思想本身就是军民融合的产物,同时也是指导和推动当前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深入发展的有力武器。
钱老对航天事业的思想和思考,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慢慢研究和体会。我们很难比科学大师看得更远,但至少他指出的问题,我们要引起重视。
新闻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ZxCCKJGWolJkjWJjtDgILg
国产可复用航天器3年后首飞,
运费降低90%靠谱吗?
自进入太空时代以来,一次性的运载火箭成本居高不下,上过天的人寥寥无几。廉价快捷的天地往返,是航天大发展的基础,从日常经验很容易得出结论,只有重复使用才能革命性的降低发射成本。欧美航天发达国家都开展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究,比如美国的猎鹰九号火箭,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也传出消息,该院整合国内优势机构联合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计划2020年首飞!
中国航天一院的复用航天运载器兼具航天器和航空器特点,它使用火箭发动机,运载器一级和二级并联垂直发射,一级分离后返回发射场,未来二级也将返回。这种航天运载器设计重复使用次数20次以上,力求具备一天一次飞行的能力。运载器初期目标将单位质量发射成本降低到现在的五分之一,最终目标降低到十分之一!大家是否觉得眼熟,当年航天飞机不就这么吹的么?就连一院的具体概念也并不新鲜,美国DARPA和波音公司正在研制的XS-1复用运载器,也是并联垂直发射水平返回,发射成本也要降低90%,更巧合的是首飞都在2020年前后。
纵观人类主要是美国对重复使用航天器的探索,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复用程度越高,研制使用成本越高,升力体或有翼布局尤其成本高,需要超高的发射次数摊薄成本。美国XS-1号称砍价到十分之一的底气,是米诺陶固体火箭发射价5000万美元、比其他国家火箭贵5到10倍的独特国情,我们中国的长征火箭可是便宜得很。航天一院雄心勃勃研制复用运载器,做出来倒不是太难,但要实现一次性火箭五分之一的发射成本实在难于登天。当然,有进取尝试的勇气和努力,总比故步自封好得多,让我们祝愿一院的复用航天运载器能早日飞天吧。
我们非常希望这是航天自己给自己立下的一张军令状,而不是说说而已。哪怕到了三年以后,这个新的航天器没有实现成本下降90%,只下降了50%,60%,那也是一个可喜可贺的成就了。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cuaj_URtwCY0nXfIq2L4A
明年,长十一火箭
或将在海上发射
“就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国际商业航天环境来看,具有独特优势的海上发射前景广阔。”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宇航部国际合作处处长孟翔介绍,“现在,国际上中小卫星组网发射需求正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卫星运行在中低纬甚至赤道上空。根据相关研究和国外航天企业的规划,在低纬度地区进行中低轨卫星组网,服务范围就能覆盖全球大部分用户。”
在我国已有的发射场中,纬度最低的文昌航天发射场也有19度,若向赤道发射高轨卫星,则需耗费大量燃料来变轨、调整轨道倾角;若发射低轨卫星,还来不及完成变轨与轨道倾角调整就“到站”了。因此,在赤道附近的海上发射,可以填补我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的空白,提供更丰富的商业发射服务。此外,相对于陆地发射,海上发射还能避免火箭基础级掉落时砸东西的风险,发射范围的选择更自由。
“不过,海上发射也对火箭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洋之中补给能力有限,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工作越简捷越好,最好只用一到两艘船就完成全部任务。在发射时,还要面对海面的晃动和高温热流的引导等问题,这就对运载火箭的控制与发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孟翔说,“论测试发射流程,结构简单、无需加注的固体运载火箭最简捷;论控制等系统的设计方案,我国现役的固体运载火箭中只有长十一能满足要求。因此,我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将由长十一火箭担纲。”
现在,火箭院已制订了长十一火箭开展海上发射的总体实施方案,开展了发射船舶、测控等系统的初步协调工作。预计明年上半年,长十一火箭将完成相关技术试验,年底将具备海上发射的能力。“目前已有客户向我们提交了低纬度中低轨发射需求,若相关准备工作顺利开展,明年年底,我们就能看到箭起海上的壮观景象。”孟翔说,“这不仅是我国航天运载领域的一大突破,也将是全世界运载火箭时隔多年后首次在海上起飞。”
在海上发射有很多好处,至少不需要担心占地拆迁的问题。然而我们要提醒的是,某些手里握着发射场的单位,那是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血汗,不拿出来积极服务于商业发射,是不恰当的。
新闻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QVwBC9mitzQZREwRNC7_FQ
航天科工计划成立
卫星公司提供天基通信服务
近日从我国最大的导弹制造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独家获悉,该集团下属的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正计划成立一家卫星公司,用以研制和发射在低轨道运行的小卫星。
据三江集团党委书记谭千红介绍,三江已向航天科工集团提交了关于成立卫星公司的计划,目前正在等待集团的审批。未来,这家卫星公司研制的这些小卫星将组网形成星座,提供窄带通信服务,服务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大大便利偏远地区以及海上的通讯。
谭千红表示,新公司将有一支自己的卫星设计师团队,但同时,公司也会按照商业化模式对外采购性价比较高的卫星。
在谈到三江集团的另一款主打产品——快舟系列固体燃料运载火箭时,谭千红表示三江将会继续提升其综合性能,以便赢得更多的商业航天发射合同。
航天科工集团从2009年开始研发快舟系列固体燃料火箭,希望在商业发射市场上打造一款低成本、快速响应的火箭系列。 该集团目前已经发射了三枚快舟火箭。
据悉,航天科工集团明年将择机在一周内发射四发快舟一号甲火箭,这将会创下运载火箭单个型号发射频率的世界记录。此前,世界上还没有同一型号的火箭在一周内发射四次的记录。
航天科工集团表示,新一代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正在测试并将于明年首次发射,将6颗卫星送入轨道。
我们还是要提出这个问题,频率资源在什么地方?去要、去买、去抢都可以,只要拿到频率资源就可以开展服务。否则,再美的蓝图也是白日梦。
新闻链接:
http://www.spaceflightfans.cn/20667.html
点评 | 刀子
编辑整理 | 朝晖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