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Sheldon的第 99 篇漫画,所有图片大约 1.6 MB。
如果突然有了
10个亿
,
你打算怎么花?
腾讯基金会给出了一种花法:
全部用来奖励青年科学家!
2018年11月,
腾讯投入了10个亿的启动资金,
由马化腾和
14位顶级科学家共同发起了
科学探索奖
!
这个奖每年要选50位青年科学家,给每个人发60万,连发5年!而且这笔钱该怎么用,没有任何限制。希望他们不分心、不焦虑,能够专心搞科研。
因为未来的顶级科学家,就藏在今天的青年科学家之中。未来我们能站多高,走多远,全靠我们现在打下的科学基础。
今天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说说,这10个亿为什么非常值得花!
一、 想吃鱼就得先有水,
基础科学就是水
你可能会想,10个亿存在银行里还能生利息呢,发给青年科学家,搞那些看不懂的基础研究能有啥用?
其实,你看到的一切能挣钱的高科技,不论是汽车、飞机、手机还是人工智能,都是水里养出来的鱼。如果没有水,就不会有水产品市场,你花再多钱也吃不到鱼。
比如,如果科学家没有在一百年前研究量子力学,就不会有后来的激光和半导体,更不会有现在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你想视频聊天、边吃边看直播那是不可能滴。
如果科学家没有在两百年前研究电磁理论,就没有电力和电线,连电话都没得打。只能让烧煤的火车给你送信。
如果科学家没有在三百年前研究热力学,瓦特就不知道怎么改良蒸汽机,烧煤的火车就发明不出来了。要想送信就只能靠马车。
你看,要想吃鱼就得先有水,基础科学就是那一汪能养鱼的水。要想让百年以后的子孙有鱼吃,我们现在就得把基础科学的水域开发好,让它生出更多的鱼!
发起科学探索奖的科学家认为,有9个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最值得奖励。希望在国家和全社会的关注下,这9片水域能够发展壮大,为我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不断产鱼。
(美编:大家擦亮眼睛看看你研究的是不是这九大学科里的? )
二、 科学研究里的什么最值钱?
人才!
在两百年以前,大部分科学家都有其他营生,而且都比较有钱,搞科研纯属业余爱好。比如,麦克斯韦家有个大庄园,焦耳是啤酒厂老板,达尔文是个富二代。
(美编:我特别希望能像楼上一样,啥都没有就是有钱!)
在那个年代,你可能不会想到资助科学家,因为能当上科学家的人,大都比你有钱!
后来,科学研究渐渐也成了一种营生,政府和企业开始到处请人做研究。有的国家曾经很落后,但他们把很多钱花在科学研究上以后,一眨眼就变成了科技强国,成了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比如19世纪才新成立的德国。
一项业余爱好一旦成了一种营生,就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
能挣多少钱?
这笔账其实不难算。要想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一个人既要聪明刻苦,又要从小学开始经过层层选拔,直到变成最优秀的博士之一。这样的人是万里挑一,必须挣很多钱。
还有一种算账的办法。如果卖鱼赚得多,开发水域赚得少,那么卖鱼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开发水域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到最后就没有那么多鱼可卖了。有鱼可以卖钱,功劳不能全算在卖鱼的人身上,我们必须让开发水域的人也能挣到很多钱。
因此,除了给科学家发工资、批预算之外,各国政府和社会力量设置了大量科学奖项。比如,著名的诺贝尔奖每年发一次,每个奖项发100万美元,最多发给3个人。
科学探索奖
的覆盖面要比大多数科学奖项更广。它每年要遴选50位青年科学家,然后将1.5亿元奖金逐渐发到他们手中。
在社会力量奖励基础科学研究的历史上,这么大的奖金规模,和这么广的覆盖面是比较少见的。
三、 不是奖励成果,
而是鼓励探索!
我们熟知的大多数科研奖励,都是事后针对科研成果的奖励。例如,你要先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拿到诺贝尔奖。
然而,重大奖项往往遵循一个奇怪的规律。大多数科学家获奖的时候,都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但让他们获奖的科学发现,却在他们二三十岁时就已经做出来了。
(美编:我来翻译下楼上说的,没有高锟,大家就会回到拨号上网时代,有印象不?上网时就打不了电话的时代……
不,连拨号上网都用不了,因为跨国互联网
没有光纤
根本连不起来哈……
)
这就是事后奖励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搞得动科研的时候没有钱,有了钱以后已经搞不动科研了。
而且,事后奖励还面临着一个鸡和蛋的矛盾:搞出成果以后才会有钱,但如果太缺钱的话,很多成果就搞不出来。
针对这两个问题,科学探索奖对科研奖励制度本身做了一些探索。首先,他们要奖励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让科学家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获得奖励。
并且,在可操作的前提下,奖项尽可能地不设置任何硬性条件。毕竟它的目标不是奖励成果,而是鼓励探索,激励未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家层面逐渐完善了各种科研奖励制度。其中既包括针对成果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也包括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针对人才的奖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