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放缓,今年政府已经让一些较小的国企违约,打破国企债的刚性兑付。但债市的不平等,已不再是国企与私企债券利率的差别,而是国企“隐形国家增信”所带来的不平等。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今年政府已经让一些较小的国企违约。11月,中央责令各负债省市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这是否意味着更多无力还债的企业将会违约?至少,债权人的选择仍然是系统地向国企贷款。从利息成本来看,国企和私企似乎是在同等条件下竞争: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银行对私企的贷款利率中位数为7.8%,仅略高于当时7.5%的平均利率,国企和私企的贷款利率从那以来始终保持一致。
但借贷成本只反映出一半的事实,另一半还有借款人的质量。投资者评估贷款风险时,会假设国有企业有国家撑腰。通过比较基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得出的独立评级和考虑政府因素的国家支持评级,这幅图表显示了国有企业受益的程度。
读图:水平轴为基于惠誉、穆迪和标准普尔的混合平均值得到的初始评级。纵轴表示考虑了国家支持后的最终评级。气泡大小表示债务的规模。
一个例子是运营北京城市轨道系统的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标准普尔的数据显示它债务负担很重,初始信用评级应是BB-。但得益于政府支持,标准普尔最终将其上调八档,成为A+评级,跻身稳健的投资级债券。相比之下,没有获得评级提升的电商私企京东获得了BBB评级,仅比垃圾级高出一档。
评级变化对企业影响有多大?十一月刊文章《政府恩泽》算了笔账,欢迎登录《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App浏览原文
商论特辑
中国距离金融危机有多远?
过去几年,金融市场风波不平:2013年的流动性短缺、2014年的影子银行违约潮、2015年的股市崩盘,以及2016年初资本外流剧增。所有这一切背后是中国债务水平的急速上升。据《经济学人》测算,中国的债务占GDP比例已从2008年的155%上升至去年底接近260%的水平。很少有国家在如此规模的疯狂借贷后能免于危机。
中国的银行面对的问题在膨胀。不良贷款总额目前已达1.3万亿元,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总额已占到总贷款额的5.5%。由于其中近50%是国企贷款,银行很可能会采取债务展期等处理方式,而不会让它们违约。由此带来的长期压力,意味着银行也没有轻松的出路。
登录《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App
即刻免费阅读中国金融特辑全系列文章
读商论,知天下
↓ 扫码即刻下载 ↓
点击这里浏览《政府恩泽》原文 “State of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