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散户成长基地  ·  陈小群晒持仓票卖点、交割单,透露大游资都赚麻了! ·  21 小时前  
洪灝的宏观策略  ·  洪灝:人声鼎沸 ·  昨天  
信息时报  ·  涨幅超过黄金!网友:现在还适合入手吗? ·  3 天前  
信息时报  ·  涨幅超过黄金!网友:现在还适合入手吗? ·  3 天前  
海西晨报  ·  涨幅超过黄金!很多人都在买 ·  3 天前  
海西晨报  ·  涨幅超过黄金!很多人都在买 ·  3 天前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生活不易,转移家庭风险后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朋友圈屏蔽同事,罚款100块":太辛苦的钱,我建议你不要挣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19-12-29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 这是就就的第 134 期分享 -

在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的公司会要求你用朋友圈为公司宣传、推广产品吗?

我相信,很多职场人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有的公司甚至还将这种行为与KPI挂钩,如果不转发朋友圈,就要扣钱,更严重的还会辞退你。

职场人士,还能拥有 “朋友圈自由” 吗?

——就就



01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引起众多社畜的愤怒,有网友爆料,他们公司规定 朋友圈不能屏蔽同事,违者罚款100元。

除此之外, 个人邮箱的个性签名也必须改成公司介绍 ,否则也要罚钱。

评论里一片骂声,甚至还有网友调侃,这公司莫不是霸王龙转世,如此霸道,员工是去上班的还是去坐牢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私人空间与工作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追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好像也成为了奢侈。

无独有偶。

安徽的一名女子入职三周后被辞退,理由是 工作期间没有发与公司有关的朋友圈

还有某美容机构为了宣传“5.20”的优惠活动,要求员工 在朋友圈秀恩爱,附上活动宣传,并截图发到工作群,否则辞退。

用朋友圈为公司宣传活动、推广产品、发布企业活动参与感受...当代上班族被“绑架”太久了,私人空间被一次一次压榨,不少公司不断试探和挑战着员工的心理底线。

不禁让人想问,我们还有 “朋友圈自由” 吗?

02

很多人都觉得,工作让我们失去了「不发」朋友圈的自由。

但实际上,工作还让我们失去了「发」朋友圈的自由。

根据《极光大数据: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报告》显示, 有30.5%的用户,减少了发布原创内容朋友圈频率。

Papi酱在短视频《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中的演绎,让人觉得又好笑又心酸。

出去吃火锅,刚准备发朋友圈,结果转念一想——同事还在加班, 那就把同事屏蔽吧

下一秒发现图片里有酒, 又要把客户屏蔽

屏蔽了客户以后, 还得把同行也屏蔽

一系列猛如虎的操作之后,发现能看到的人屈指可数——

吃个火锅而已,多大点事儿啊,但就是这么点小事,也让我们失去了发朋友圈的自由。

而这,才是工作侵占朋友圈最大的影响——

除了像个机器人一样在朋友圈发公司的宣传任务,员工还失去了分享生活的激情和欲望。

每一次的分享,都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

“打卡了一个网红拍照景点,照片拍的超有逼格,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

“上周领导说周一要进行presentation,现在发朋友圈会被当成不认真对待吧。”

“不然把同事和领导都屏蔽了吧,那同行和客户也得屏蔽。”

“好麻烦,算了,不发了...”

到最后,属于生活中的每一个 “小感悟” ,都变成了 “没想法” 。

这样的现象不止出现在普通上班族身上,就连明星也不能幸免。

杨紫是个公认的“段子手”,和她合作过的艺人都说她是朋友圈里的开心果。

我给大家找来了一些她的朋友圈截图,真的有趣又可爱,一点明星架子都没有。

出自《拜托了冰箱》

但就是这样一个开心果,在最近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表示,自己已经很少在朋友圈肆无忌惮 “耍宝” 了。

在杨紫看来,朋友圈原本是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地方,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但随着加的人越来越多,媒体、同行、前辈,慢慢地发朋友圈的时候也会再三思虑,害怕被截图,造成不好的影响。

无论是普通人如我们,还是明星如杨紫, 被误解的风险,让我们对发朋友圈望而却步。

03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一书中,提到了「私域」这个概念。

私域即私人领域,是以个体独立人格为基础的私人或私人间活动界域,私人性是它的特质。

它以个人独立、自主及其享有相应的平等自由权利为基础,是一个他人、社会和国家无权干预的领域。

但在如今的时代,私域常被侵犯,朋友圈就是一个最佳的例子。

作者认为, 没有强健的私人领域来满足我们对亲密关系,家庭生活和个性的需求,我们就只能暴露在强光之下,而一旦缺乏私人领域的安全感与庇护,我们很难拥有自己的生活。


朋友圈原本是属于个人的私域,我们可以在这片领域里发泄情绪,与朋友分享点滴。

发朋友圈本身是一件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通过点赞和评论,我们可以和朋友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即使平时因为工作忙联系变少了,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刷“存在感” 。

但是,当朋友圈沦为宣传公司的渠道,变成微商推广商品的平台时,刷动态就像在逛淘宝,所谓的“朋友”,不过是商业利益链条的一环。

我对于你来说,只是一个商业利益的符号。

这种感觉,太糟了。

与其说我们反抗的是公司把发朋友圈作为KPI和辞退员工把柄的行为,不如说我们是在给自己争取最后一片净土。

工作已经很难了,给员工多点私人空间,不要让朋友圈沦为没有温度的工具。

回到文章开头的新闻,公司要求不能屏蔽同事朋友圈,否则罚款100元,从法律上来说,公司并没有这样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调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换言之,朋友圈属于员工的私人空间,公司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任何制度的前提要合法合情合理,我一直坚信,任何不尊重员工,不把员工当“人”看的公司,都是短命的公司。

在我自己的公司里,作为一家新媒体公司,也有需要转发文章的任务。

但我们给每一个员工都配备了工作微信号,平时和客户们沟通都用的工作手机,需要转发朋友圈时用的也是这个工作号。

因为懂得尊重,所以明白 员工个人的朋友圈不是公司的免费资源

有格局的企业,不会压榨掉员工的所有空间,而是会把员工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允许他们享受自己的生活。

不懂得尊重员工的企业,他可以在朋友圈的问题上压榨你,更会在其他事关你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苛待你。

遇到这样的企业,趁早收拾东西走吧。这样的钱,不挣也罢。


——END——


本文作者: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本文首发于精进的就就(ID:jiujiu-up),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