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养
以视频形式呈现优质育儿、父母教育内容,推荐高品质成长教育资源。助力中国新一代父母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开学一忙,居然把这么重要的事儿给忘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养

郝景芳:我从两个小时工那里看到,原生家庭究竟在影响孩子什么?

有养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07-02 14:00

正文

来源:晴妈说(ID: qingmashuo)




有小孩之后,很多人经历过这样一个起伏过程:


突然之间做了父母,燃起一股浓烈的冲动,回忆自己的成长,希望从中得出经验教训,避免所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坑;


然后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做父母竟然毫无培训、无证上岗,于是恶补各个流派的育儿和教育观,跟随其中自己比较认同的理论,相信这些理论能培养出好孩子;


然后对理论的执行充满了困惑,于是进入下一阶段,努力想给孩子寻找到最好的环境,希望环境的力量给孩子最好的影响。


然后开始下一阶段的困惑:


我的这些努力,能确保培养出一个好孩子吗?


家庭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好孩子?



我先来讲两个家庭的故事。


一个是我家小时工。 我家换过很多个小时工, 自从有了约小时工的互联网平台,我们就习惯了每周下一单,就像叫外卖一样预约一个新的小时工, 我们也想在其中物色合适的人选,成为长期伙伴。


在形形色色的小时工中,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性格态度: 的小时工工作耍滑,临走的时侯留下镜子和洗手台一片水渍; 有的小时工笨手笨脚,做一件事要好久,拖延到时间就走人; 有的小时工做活儿利索,话也多,两小时工作时间搭茬聊天,打听我们家事。


很长时间我们都没相中一个合适的。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清清爽爽的小时工,做事利索,干净有条理,主动找活儿,人也可亲,和我们交谈说笑,但不闲言碎语。 我母亲一下子就看中了,留下她常来。


她每个环节都做得超预期的好,非常细致,还主动帮我们做收纳。


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看上去挺年轻,但已经有了一个上高中的女儿。


她不是带女儿来北京,恰恰相反,她是跟着女儿来北京的。


怎么?她的女儿考来北京读书了吗?


是的,她的女儿从重庆一所初中,以美术专业特长考入了中央美院附中。


央美附中每年全国给几个中考名额,她女儿听说之后,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考这个,等我带你去北京。


厉害!那她得从小培养女儿学画画吧?


不是,她都不知道女儿有画画才能,也不知道女儿在哪儿学的。


她在家每天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时间辅导女儿功课和兴趣爱好,听说女儿考到北京,比什么都震惊。


而她的女儿在央美附中也是专业课第一,老师告诉她:您再苦几年,就不用再苦了,等女儿有一天出名了,您别忘了我们老师就行了。


哇塞!那她的女儿一定天赋禀异吧?


她说她也不清楚。


孩子的爸爸学建筑工程,可能有天赋,但她自己是一点都不懂画画。


她在听说女儿考到北京之后,惊讶极了,心想这可怎么办,该怎么供女儿在北京读书呢?


于是,她卖掉了和女儿在重庆相依为命的老房子,筹了路费和学费,只身带着女儿来北京。 入学当天,把女儿送进宿舍,交完房租和学杂费,她身上只有六十多块钱了。


于是在马路上寻找能够立即挣钱的工作,遇到一个做小时工的大姐,于是跟着做了这一行。


什么?孩子的爸爸怎么不管她们?


她说她跟离婚差不多了,孩子的爸爸是大家庭,埋怨她没有生儿子,从她生了女儿就再没有好脸色看。


女儿几岁的时侯,自己跟妈妈说:我们搬出去吧,我不想看到他们欺负你。 后来母女俩就自寻生路,相依为命。


她在老家做幼儿园老师,也做其他零工,她每日辛苦忙碌,女儿的学业都靠自己,她说女儿还考下来钢琴十级和声乐最高级。


哦天啊!她女儿不仅会画画,还有音乐天赋?


她说女儿都是自己学,她完全没时间管女儿学琴。 她就是努力做工,想把女儿每小时100块的钢琴学费挣出来。


她女儿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琴,她认为不需要太早学,太小坐不住,强逼着学会损伤兴趣,识字之后再学琴自己的理解也更强。



第一个故事大概就讲到这里,其实这里面没有什么惊人的情节,但是充满了各种出人意料。


例如一个初中女孩能够产生宏愿,想靠画画考到北京; 例如以画画见长的女孩竟然早有钢琴和声乐基础; 例如文艺如此优秀的孩子竟然不是出自富贵之家,而是单身妈妈的艰苦之家; 例如母女两人放弃知识分子大家庭,母亲宁可卖房子做小时工,也不乞怜于婆家。


而再想一想,所有这些出人意料,其实才是合情合理的意料之中。


母亲知道 兴趣 的重要,因此不在很小的时候逼迫孩子学琴,到她自己产生内驱力的时侯开始。


母亲知道 坚强 的重要,因此宁可自己辛苦劳累,也不低人一等求怜悯。


母亲知道 未来 的重要,因此宁可卖掉现有的唯一资产,也要支持孩子选择的未来。


母亲知道 独立 的重要,因此从来不限制孩子的选择,这才让孩子有胆识闯荡广阔的天地。


母亲知道 认真工作 的重要,因此能把简单的清洁工作做得漂亮,女儿也有认真工作的追求。


也正因为这些内在的素质,我们才在第一次见面就发现她的与众不同。



第二个故事来自于我家育儿嫂。


生二宝之后,家里老人都难以再帮,我急需找一个住家育儿嫂帮忙。 当时小区里有一家刚好不再聘用一位育儿嫂,我们就请到家里来试用。 最初我并未下定决心,因为这位育儿嫂希望周末双休,而我周末经常需要加班,我宁可以更高的工资聘用周末不休息的阿姨。


但试用之后,我们决定留下她,原因有几个:


她表示如果有需要,周末可以加班;


她非常爱干净,除了照顾孩子,还主动打扫;


她对孩子很好,她完全不多嘴打听任何事。


后来,相处起来,我们又发现她许多好处:


爱孩子,很会逗孩子,哄孩子时满脸笑意;


性格开心而平和,朋友多;


家里的财物毫不染指,吃用也不占便宜;


做事积极主动,把家里收拾得整齐;


和人交谈大方,但从不打听,也不传闲言碎语;


不计较小事......


再后来,在闲聊中我们才知道,她有两个女儿,大的在郑州上大学,正准备考研究生, 小的在云南老家读高中,也快要考大学。


谈起两个女儿,她的态度相当随和:


“大的想考研究生,我觉得她考不上吧?不过她想考就考吧。


小的那个,想学医,非要考妇产科,我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可能是因为喜欢小孩子吧。


嗨,就随她们去吧。


偶尔有假期,她就去看女儿, 谈起女儿们,她满脸笑意。


小女儿8岁时喜欢上拉丁舞,她就学小女儿学了几年拉丁舞,直到获得相当高的级别认证。



这两个故事就是这么简单:我家在完全不了解小时工和育儿嫂家庭背景的情况下,丝毫没有调查她们的孩子,仅凭她们做事的方式态度,就选择雇佣她们。


而后才知道,她们的女儿们都如此独立、有才、有性格。


从母亲们身上,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影子。



我知道,故事不代表普遍情况。


我不会从故事中轻易归纳出结论,但我依然相信,故事仍然有管中窥豹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身为父母,经常想知道的是: 在育儿的过程中,有什么是有因果关系的?


例如:好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好孩子?好的教育流派,培养出好孩子?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出好孩子?好的教育资源,培养出好孩子?


有很多研究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过这些问题。 他们尤其热衷研究先天因素(基因)和后天因素(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一些统计规律,但也发现更多疑问。


首先,研究者以“不同家庭养育的双胞胎”和“同一家庭养育的养子和亲生子”分别做对比研究,研究者发现,在各种性格和成就指标中,基因都占据差不多一半的作用,具体从40-80%不等。


外貌、智力、内向外向、固执性、神经质、攻击性……等一系列人格特质,基因都占了一半左右的影响力。


那剩下一半呢?剩下50%是不是养育方法的影响?


剩下一半的确是来自于后天环境,但是也有研究显示,“一般性环境因素”(家庭一般氛围和学校一般氛围)的影响只占很小一部分,在后天影响中最主要的来源是“个体性环境因素”(个人独特经历的影响)。


也就是说,孩子的基因和个人经历,是各项特征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那父母家庭的意义呢?


父母家庭的主要意义,不在于这些“个体性的人格特征”,而往往在于“互动性的关系特征”。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先看一段来自于《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的描述:


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对大多数人格变量来说,共享环境(家庭一般养育环境)对它们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可辨别的影响。


这是否意味着共享环境不起作用呢?


当然不是。在某些领域,行为遗传学研究已经揭示了共享环境的重要影响,如态度、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健康行为,甚至某种程度上的语言智能。


另一项新近的研究发现,共享环境解释了适应性领域内的许多人格特质,包括反社会行为、抑郁症、自主机能。


这些描述又是什么意思呢?


家庭中的总体氛围,会主要影响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以及孩子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我们只注意到孩子个体的特质,却往往忽略孩子和这个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后者才是心理学中发现家庭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


很多适应性不良的心理疾病,实际上是个体难以和世界相处。


而这些,都与家庭相关。


戳图了解 忽视了这些,就可能让「原生家庭」成为孩子的噩梦……》



家庭能带给孩子什么?


其实,我们并不太能影响孩子的智力、人格、特长、能力。


很多父母花了很多心思试图影响这些方面,但这些方面基因的作用很大,此外孩子的个人经历的影响很大。


父母布置的环境氛围,只有不确定的极少量影响。


孩子就是他自己的样子,由基因和独特经历塑造的样子,父母能改变的很少很少。


但我们能影响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也就是说,孩子有没有学琴的天赋、有没有沉稳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不是父母能管的。


但是孩子对学琴这件事的态度,与父母家庭很有关系。


如果说人格特质是孩子自身内部的东西,那么态度,就是孩子与自己、世界、他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在现代精神分析研究中,有一个词叫 “工作模型” ,指的是一个人头脑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这种“工作模型”最早在一岁之前的婴儿期就装载到孩子的脑袋里。 婴儿会把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变为“自我-他人”关系的基础模板,以后的人生会自动装载这个模板。


例如,如果婴儿长时间饥饿哭泣,都没有人理,发生一两次可能是偶然,但经常发生之后,孩子会感知到:


我对这个世界的诉求,这个世界是不会满足我的。


长大之后孩子与他人接触过程中,依然会不相信自己能得到他人回应,因而在人际关系中退缩、迷惑、自我保护、又不断渴求他人的确认。


这就是 不安全感。


再比如,婴儿对这个世界发出哭泣诉求,如果得到的是时好时坏的回应,有时候就没人理,有时候又有温暖呵护。


婴儿会不自觉猜测,自己怎样才能得到他人爱怜,为何有时没人理?这种猜测虽然还没有清晰理智,但已经从本能反应中刻下烙印,婴儿会开始讨好看护者,想用自己的讨好换来长期爱怜。


而在成年之后也常常陷入忽冷忽热的人际关系中,讨好对方。这也是不安全感。


婴儿的安全感是研究得最多的“工作模型”,但实际上,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工作模型”远不止婴儿期。


在幼年到童年时期,孩子仍然会相当大程度上感知到父母对世界的态度——价值观,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亲子关系(或者精神分析中“超我”的主要来源)。


而这些态度,会用各种方式,或深或浅变成孩子不自觉的“工作模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