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潘幸知
潘幸知,幸知在线女性心理成长平台CEO。情感私董会创始人。携手近千名华人心理咨询师,通过24小时贴身情感陪护与陌生闺蜜分享式社交,帮助女性提升恋爱和婚姻情商,实现情感自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彬彬有理  ·  最怕你一直努力,却毁于“不会说话” ·  4 天前  
彬彬有理  ·  疑似分手,黄晓明71天经历了什么?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潘幸知

我有一个和董卿同样严苛的父亲

潘幸知  · 公众号  · 女性私密  · 2017-02-14 22:40

正文

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被毁掉一生的董卿

幸知每日留言精选(点 ↑ 阅读原文)


如果你有好的话题或者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推荐给我。如果想给幸知写公开故事,请EMAIL:[email protected] 标题注明:#投稿#字样。


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是虎爸虎妈的狼性文化下带出来的更好,还是放任不管自由生长下带出来的幸福感更足?


有人说你不要一边享受着狼性文化教育出来的优秀品质,一边骂着父母不该让你吃这样的苦。不吃这样的苦,你怎能住现在这样的大房子,拥有这样的好工作,受到这样的良好教育,今天站在这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说不定你早淹没在人海,不知道在哪个地摊上卖烤红薯呢?


也有的人说,不要打着幸福的幌子,逼迫孩子成功,因为那会成为孩子一生都难以逃脱的枷锁,哪怕他真的成为了人上人,也许他内心没有一天不是在煎熬,否定自己,打击自己,看不起自己,活得痛苦又卑微,那些高官高知内心却藏着深深的自卑的人,还少吗?


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的?


其实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才算成功


苏祯:

什么是成功?定义错了,行为自然偏颇。在我看来,即使微小如蚁,但是成功搬动了一粒米,就是它的成功。人生亦如此。可惜几千年来,人们的太多完美给了名垂青史的人。


monza:

什么是检验教育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以前觉得是得诺贝尔奖,现在才知道孩子拥有美满的家庭关系才是成功。能否正确地处理亲密关系才是王道。


典典:

中国男人从来不承认夫妻和睦家庭幸福是人生成功的标志。


我们都曾是渴望爱的孩子


明明:

小时候远离父母,奶奶带大。从小感觉缺少父爱母爱。父母对学习成绩的偏执,一直让我不得不好好读书,害怕让他们失望。导致现在严重的比较心理。


樱颖:

感同身受啊,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对我温言软语说过一次话,没有给过我一个拥抱和微笑。我十九岁就跟了一个男人,一到结婚年龄就嫁人,然后又离婚,直到现在,孤独和不安一直陪伴着我,爱,离我很遥远。


花儿:

我的爹妈没有什么文化,只有我这一个女儿,但是他们给了我所有的爱,我也很爱他们,以至于我选男友选老公,都是以对我很好很好为主,我身边也有少数极度讨厌父母的,但是我真的无法理解,虽然我在小地方成为了普通人,但是很幸福也努力也坚持,我最大的愿望永远都是希望爹妈幸福感爆棚。


筠儿:

看到后面很有同感,我和作者一样在外人眼里是个很优秀的孩子,但内心里总爱想到死,不同的是作者遇到了给予她爱的爱人,我却因为那短暂的父亲似的爱而掉入漩涡,我正在挣扎,我现在倒不像小时候希望死了,因为我有孩子了,我挣扎,为了养育我的孩子。


大熊:

我没有成为董卿,成为了千万个被毁掉的那个。父亲的严苛让我连他死了多年都忘不了。要买墓地,弟弟问我,我说没钱。其实不是没钱,而是很怕每年还要去祭拜他的那种痛苦。我知道这世上有很多人都是深恨父母的,但是不敢说,这不是主流,不被接受。但是这也是真实情感。


李梅:

我常常想回到童年,抱抱那个没人拥抱的自己。现在的我不能说冷酷,但真的没什么父母亲情的感觉,只是尽应尽的义务,每周回去看望父母,送东西给他们。


因为小时候感觉不到爱,虽然是年代造就了他们,严岢、批评教育为主。从来没被拥抱,从来没听过“我爱你”,青春期很想自杀,外表却超级活泼外向,早恋,想从男人身上得到爱。


幸好,严岢的教育让我远离渣男,等到了一心一意对我的男人,十几年宠爱如一日,让我自信、豁达,丈夫、儿子是我最亲、最爱的人,对不起,爸爸妈妈,我无法这样爱你们。


A章鱼小兔子:

非常有同感。我就有个这样的爹,非常严苛且重男轻女。我十几岁到二十几岁都数度自杀未遂,严重焦虑和抑郁——别人眼中的优秀根本弥补不了童年的伤口。从高中开始怀疑家庭的冷漠严苛,到后来确认,我一度完全不能提到我父亲如何待我。因为一提到,那样的痛苦会吞噬我毁灭我,让我甚至失去活下去的欲望。庆幸看了许多心理学的书,遇到很有爱的恋人们和朋友,然后也算运气好,慢慢走出来了。回首向来萧瑟处,未语泪先流。


严苛的教育背后,是父母变了形的爱


linying:

我父亲对我很严苛,但是我对他又敬又爱。我理解他冷漠的外表下一颗温暖的心。他苛求我但善于讲道理。我觉得我继承了父亲的性格。我很感谢他。我觉得我现在的幸福,来自于他的教育。


王文鹏:

我常常想回到童年,抱抱那个没人拥抱的自己。但凡有点条件,都应拥有健全完整,其乐融融的生活,不要太看中成功成名,每个人的人生都不要太艰辛,去经历那么多风雨,去看彩虹。但想必很多父母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他们除了让孩子成功再也别无选择,冰冷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左加木:

其实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所有的父母心理都是一样的,不愿让孩子吃自己捱过的苦。我父母属于文革年代,我爸爸是地主家庭出身,三年自然灾害时候差点饿死。那个年代只有如狼似虎才能生存,相应地,我们得到的教育有他们时代的印记。


我身上也有文中描述的病症,虽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我觉得我已经很幸运了。我是九零后,我感觉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教育观念会慢慢改变,至少我们已经在反思了。这就是时代的进步,从我们下一代开始会更好的。


教育就像放风筝


雨清:

教育有时感觉像“放风筝”,线拉得太紧了也不行,线放得太松了也不行;教育也像“苏州园林”,依山而建,依势而行。这其中的奥妙也只有不停学习……毕竟人类社会需进步,那么我们也就需要不停进步……但总的觉得教育就是希望孩子健康,知书,达礼……


cnbjut:

这是一个很难掌握平衡的问题,我自己一路走来,感悟很深,完全的放任绝对不行,因为在年龄不够的时候,我们对社会、自身及未来的认知太模糊,这个阶段就要为人父母处处辅助与引导,等认知建立到一定程度,逐步放开管制,因为那个时候具备了定位自己、发展自己、再提升自身认知的基础能力,最后给子女充分的自由就可以了。如果前期为人处事父母就需要最好监护角色,方式可以灵活掌握。


夏洛特不耐烦:

成功这个词带来的不是一种后果,它背后有些很多优秀的特点。比如耐心,坚持,自信等,这些不见得在舒适区能拥有的,有些就是被迫所得,也许是环境所迫,也许是家庭压力。如果不能拥有成功的特性,当一个温润的人也无可厚非,可惜我看到的反而有可能代替成粗暴,逃避,轻蔑。其实很简单,望子女成龙没错,但手段不要太极端,方法要理性科学。这比倡导所谓自由式教育要难得多,后者只需要把人生丢给孩子,前者是要通过孩子继续修行。


小楠:

也许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和作者相反的,我更期待童年能有一个严苛的父母培养我更多强人之处,而非自由成长下的我现在碌碌无为。都希望孩子有自己所没有但又渴望的童年,但无论是严苛还是自由,其实都需要有个度,真不是那么好拿捏的,许多年后发现孩子要的都不一定是你给的所谓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童年。

潘幸知

携手  千位情感咨询师

为你的婚姻和成长保驾护航

长按二维码订阅我 ↓


夫妻沟通出轨冷暴力修复

性和谐离婚适应自我成长


预 约 付 费 咨 询

请 联 系 微 信 号

xingzhizaixian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