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的自媒体,涵盖视频、专栏和测试。视频部分与爱奇艺合作,每周四推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行业研究报告  ·  法拍房,爆了! ·  3 天前  
数据宝  ·  数据复盘 | ...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集体翻红!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晓波频道

进入世界顶尖行列后,领导者该如何管理企业? | 品牌新事

吴晓波频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1-12 07:18

正文



/益乐


一家伟大的公司,掌门人扮演的角色往往举足轻重。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分析师Mark Mahaney曾这样评价谷歌CEO拉里佩奇,“对于长期的技术发展趋势,佩奇押对宝了。如果不涉足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汽车和可穿戴设备领域,谷歌的价值要低许多。”


也就是说,一家企业的领导者既要承担公司发展速度的压力,也要面对公司发展方向的艰难决策。


8,11,600——这三个数字与一家中国乳企有关。


2016年,在“全球乳业20强”榜单中,伊利集团的排名比2015年跃升了2位,稳居亚洲乳业第一、跃居全球乳业8强。


2016年,购买伊利品牌的消费者超过了11亿人次。


2016年,伊利的营收突破了600亿,继续稳居国内行业第一。



这份成绩单,对于伊利集团的掌门人潘刚来说,意味着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当伊利以世界排名第八的姿态出现时,这家企业的下一步将怎么走?这家企业的领导者又该如何把握这艘巨轮的航向?

 

不妨从伊利近几年的改变和行为出发来考量。



创新并不是一句空话


拉里佩奇在谈到经营理念的时候,曾经说过,创新才是谷歌的未来。“很多公司一旦开始盈利,就会减少对研发的投入。做你熟悉的事情确实非常容易,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停止创新,就很有可能被他人超越。”

 

事实上,在经营伊利时,潘刚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创新,无未来”。而对创新的理解可以从伊利的技术创新机制、消费者洞察机制等多方面得以体现。



“不创新,无未来,在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想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全产业链上创新,鼓励全员创新,通过创新挖掘潜力、提高效率。”


2014年年底,伊利把原来的技术中心升级为创新中心,并提出了“让创新成为伊利的态度”,目的就是要让所有员工都具备创新思维,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思考研究、持续创新。



2015年,伊利发布中国首个“母婴生态圈”,该生态圈打通了线上和线下平台资源。通过搜集年轻妈妈们在网络上浏览、搜索、购买、分享等一系列行数据并分析其背后的意义,为她们提供最贴切的服务。伊利已成为中国首个“最懂中国妈妈”的母婴服务生态系统。

 

同时,伊利还推动了“BASE”实践,即品牌(Brand)、品质(All for Quality)、服务(Service)和体验(Experience)。例如联合电商推出的智能硬件,只要轻轻一按,就能完成产品下单、支付等一键式购买全过程。这就是“BASE”实践的一个具体案例。



全球视野实现事半功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通过与全球领先的企业达成优质资源合作来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往往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双赢效果。在潘刚带领下的伊利,其全球合作的姿势同样精彩。

    

早在2014年,伊利就全面启动“质量领先战略”,将食品安全工作延伸至全球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合作伙伴。此后,伊利又对标全球一流标准,与世界品控巨头达成战略合作,系统性升级了全球质量管理体系。

 

近年来,通过“全球织网”的国际化战略,伊利实现了对全球优质资源、顶级智慧的整合,并由此搭建了一个全球创新网络。


比如,在新西兰投资建设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生产基地,设立伊利欧洲研发中心,主导实施中美食品智慧谷等。伊利的安慕希等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爆款产品就是基于全球创新网络的成果。



可以说,从主导实施中美食品智慧谷,到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再到完成新西兰、意大利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伊利探索了一个全新的国际化模式。



质量是食品企业的立身之本


食品安全事关消费者的核心利益,也是食品企业的立身之本。基于此,潘刚提出了“伊利即品质”的信条。围绕“以消费者为核心”,伊利进一步提出了“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这一愿景。


在伊利,有三个“100%”始终被所有伊利人挂在嘴边、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这三个“100%”就是“100%用心、100%安全、100%健康”,这也是食品企业的金科玉律。 在潘刚眼中,伊利作为食品企业,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营养,更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伊利有个著名的“三条线”:国家法定标准线、严于国标线的企业标准线、严于企业标准线的内控线,“三条线”层层保障,进一步提升了伊利的安全风险管控能力,被不少全球乳品顶级供应商称为“史无前例”。

 

因此,当潘刚请来全球品控三巨头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 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为伊利的全球质量管理体系“挑刺”的时候,三家机构的专家用“过硬”两个字来形容伊利的质量管理。



伊利人的责任担当

“人人都是品质创造者”


伊利对品质的坚持,表现在对供应商的严格选拔上。


在伊利的供应体系内,流传着一个“伊利人出现在供应商的供应商的仓库里”的故事:曾经有一家企业,想进入伊利的供应商体系,于是提交了申请并接受检查。一次当这家企业去自己的供应商进货时,却发现伊利的质量检查人员已经在仓库进行产品审查了。



潘刚曾经说过,“11亿消费者选择伊利,是全体伊利人长期努力的结果;但要从11亿到0,可能就是一瞬间、一个事件!”伊利人也时刻以此为警醒。在潘刚的带领下,伊利坚定地推行“人人都是品质创造者”这一行为准则。

 

品牌的背后是产品,产品的背后是人,所以高素质的员工,是组成“品质企业”的细胞。对此,潘刚表示,“先做伊利人,后做伊利事,欲出好产品,先塑好人品”。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员工,才能打造中国的“品质企业”。

 

伊利深信人人都是品质创造者,是全产业链质量管理生态圈的重要内涵。在这个生态圈中,每个人都成为品质升级的驱动力,推动企业品质管理步步升级。



一杯高品质的牛奶背后,有怎样一个你所未知的世界,点击下图,立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