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来源:读者
(ID: duzheweixin)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韩丹朗读音频
在浩瀚无垠的中华文学宝库中,《西游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穿越时空的界限,照亮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小时候,看的是妖魔鬼怪,神仙打架的热闹;长大后,才懂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正如作者吴承恩在开篇所说:“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是一部裹着“神话”外衣,深刻讲述人生百态、修心成事的书。
悟空本是天生一石猴,虽无依亦无靠,但能在猴群称大王,和猴子猴孙畅游山水间,饮酒作乐,倒也自在。
直到有一天,身边最亲近的老猴阳寿尽而终,方猛然醒悟,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就要有真才实学。
苦修七年后,师父问他:修仙、念佛、参禅,想学哪一种?
“求仙问卜,不如自己做主;念佛诵经,不如本事在身;打坐参禅,不如弄棒打拳。”
多学一项技能,生活就多开出一道出口;多长一点本领,人生就有更多选择。
习得七十二般变化,不受他人欺凌;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上天入地,随心所欲;耍起金箍棒,神魔皆畏惧。
绝技在身,遇到不公对待,可大闹天宫;被困五指山下,也可凭着一身本领翻身,获得神佛青睐,担起取经重任,修成正果。
纵然像悟空这样能力超强的人,也明白,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总有穷尽之时,也总有独木难支之时。
每当师徒四人遇到解决不了的困境,他总能坦然求助各路神仙,用别人之力,以增己力,这才有了九九八十一难尽数通关的神话。
我们不必为了不擅长的事情而为难自己,懂得借力,反而能事半功倍。
花果山上的美猴王,仗着自身本领强,驱使四海龙王,大闹阴曹地府,自比天高称大圣。
“天兵天将何所惧,腾云驾雾傲长空。”看似一时无限风光,可闹天宫的结果是被压在五指山下,失去五百年的自由。
加入取经队伍,戴上紧箍儿的孙悟空,有了唐僧的适时管教,心中有忌惮,不放纵,才真正开始修行。
漫漫取经路,有了唐僧的教诲约束,他逐渐从行事鲁莽、一言不合就开战的妖仙,修成思虑周全、慈悲为怀的佛。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控制,实现“不逾矩”。
答案既不是组建取经队伍的带头人唐僧,也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吵着要散伙的八戒,而是那个看似桀骜不驯、实则内心坚定的悟空。
他劝解道:“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灵山。”
即便在师徒之间出现误解,被赶出取经队伍时,他也是“身在花果山,心随取经僧”。
路途八十一难,每一难他都冲锋在前,风餐露宿都经历,刀山火海走个遍。
凭借着那一颗坚定的心,一直在前探路,最终带领取经队伍抵达灵山。
就是因为缺乏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总因一个小小的原因而放弃,让梦想变成梦,让理想都成空。
唯有意志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才能修成正果,取得“真经”。
重读《西游记》,你会发现猪八戒精神状况稳定且健康,领先很多人。
当唐僧说他相貌丑陋,让悟空去化斋时,他当场回怼道:“他长得比我还难看。”
当沙僧提醒他吃饭要斯文一些时,他也满不在乎地说:“斯文,斯文又不能当饭吃。”
不在乎他人眼光,不听他人说教,只在意自己过得是否舒服。
当师父又被妖怪抓走,悟空生气指责他和沙僧:明知师父容易被抓走,为啥不早做防备。
沙僧端茶赔不是,八戒则坦然回复道:“你倒是防备了,师傅还是被捉去了。”
没有加入取经队伍的猪八戒,能和孙悟空大战两天两夜,打上数百回合,仍然不分胜负,为何加入取经队伍之后,就武力值急转直下,很难独当一面呢?
明白这个道理的八戒选择低调做人,该苟且时苟且,该冲锋时冲锋,懂示弱,不争抢。
既把取经日子过得悠闲自在,还同时获得了唐僧和师兄弟的喜爱。
猪八戒深谙这一点,常怀感恩之心,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总是心存感激,铭记于心。
在《智斗黄风怪》一回中,师徒遇到妖怪无法降伏,太白金星下凡变为一个老者为他们指点降妖之法,随后便化作清风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