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近期,《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纷纷转载了来自美国午间新闻的一个报道,报道的主角是中国的著名作家麦家。原因是《华尔街日报》一个月内连续报道了三次他的作品《解密》(英译本《DECODED》)。视频发布一个小时超过百万人观看,刷屏朋友圈,引发百万读者为中国文学点赞。谷主@麦家童年历经苦难和困顿,后来,以苦难滋养自己的写作和人生,写出了一部部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解密】谷主麦家。(文末有麦家老师独家签名版套装文集福利)
01、孤独是他童年的底色
1964年,麦家出生在杭州郊县富阳一个名叫蒋家村的村子。
从麦家有记忆开始,他的一家人是被看不起的。爷爷是基督徒,外公是地主,父亲是右派加“反革命”,这三顶大黑帽像三座黑压压的大山一样,压在头顶,全家人都直不起腰来。
他上学的记忆是从被欺辱开始的,有一次在课堂上,大冬天,雪花从窗户飘进来,他想关窗。老师问是不是冷,他说是的。
老师颇带嘲讽地说:你头上这么多顶大黑帽你还怕冷啊。
这话就是在众目睽睽的课堂上说的!
老师都是如此,更何况不懂事的同学。
所以,他也不喜欢上学,经常逃课,因为去了学校,没有人跟他玩,他只是被欺负、被歧视、被攻击的对象。
在9岁的那年,他曾经自杀过一次,他无法承受这种被人瞧不起,被人抛弃的感觉,他准备摸田野里抽水机的电闸闸门。
他站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我从坎上掉下去了,于是脱开了那个电闸。事实上是地球引力拯救了我。”
那个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孤独是他童年的底色。
02、写日记,
让他和文字以一种扭曲的方式结缘
13岁那年,麦家自己发明了一个“朋友”——写日记。
对他而言,写日记的目的是求生,是一种生理需要。人天生有一种交流的欲望,那时候的麦家,谁会跟他交流?
他太孤独了,没有人瞧得起他,没有朋友,没有玩伴,有话没地方说,他只有写下来,跟日记里的“人”说。他把受到的委屈,把生活中某个人对他的欺辱,统统“告诉”了日记。
日记本是他的垃圾桶,也是他的朋友。日复一年的写日记,让他和文字以一种扭曲的方式早早结缘了。他写日记的偏执,后来也延续到了他写作上。
有人说,童子功是很可怕的,你童年接触的东西很可能会陪伴你一生。
写了十几年日记,麦家的内心慢慢地被文学滋润了。写日记不仅训练了他的文字功底,也培养了他对文字的感情。
他说,“我后来喜欢小说,这肯定跟我长期写日记有关,我相信文字,相信纸上的世界和故事。”
开始读小说,就像写日记,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一种放弃。
后来,谁也想不到,小说竟然拯救了他。
03、文学让他重新找回自信指引他走出困境
小说里有另外的一个世界,小说就是人世,小说的世界有生动的故事,有鲜明的人物,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麦家深刻的感受到,“小说让我提前领略了成人世界,让稚嫩的我变得有些少年老成。”
从小说里,他粗浅地明白了人生的一些道理,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这一点点的道理,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动力,指引他走出困境。
1986年,麦家无意中读到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看了之后觉得和自己的日记太像了。小说里主人公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仇恨和反抗,以及那种少年人自叙的口吻,和他写的日记有很多相通的东西。
原来,小说竟然可以这样写!
他像发现了新大陆,他对自己说,那我来试试看吧。就这样,一个小说家开始了最初的创作。
“你说我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我想就从写日记开始的。”
△ 麦家在阿根廷博尔赫斯笔下的玫瑰色街角
1988年,麦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变调》,就取材于日记本。这小说投稿时题目叫《私人笔记本》。
那时,他已经写了三十六本“笔记本”,这里藏着他的仇恨、苦痛,也藏着他敏感的心,飞翔的翅膀。
04、他像一个匠人,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打磨
前有金庸,后有麦家:前者开创了一个功夫片时代,后者撬动了一个谍战剧年代。
2005年,小说《暗算》改编成电视剧播出后,轰动一时,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
电视剧《暗算》
电影《风声》
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听风者》口碑票房双丰收,在各大电影节风光无限。
电影《听风者》
他笔下的人物,从《解密》里的容金珍,到《暗算》里的阿炳、黄依依,再到《风声》里的李宁玉、顾小梦,都是有弱点的天才,智商超高,情商超低,能完成常人完成不了的任务,也会被一个意想不到的击打刺穿生命。
某种意义上,这是他的生命哲学。
麦家说自己写得很累,因为写的都是有缺陷的天才。
“缺陷我是有的,但天才没有。我要把自己吊起来,把脚尖踮起来,才能够着一个天才的内心,想象他们对人对事的可能有的反应。”
他像一个木匠,想象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茶几,然后去慢慢地选料、删料、锯、刨,一次不行,二次,三次;一年不行,两年,三年……就是不断地打造,不断地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05、作品被推上世界文坛,
被赞35年来最伟大的中文小说
莫言说:“我一直梦想着能写一部像《解密》这样的书”。
王家卫:“有人说,稀奇古怪的故事和经典文学的直线距离只差了三步。但走不完的也正是这三步。麦家的了不起在于他走完了这三步,且步伐坚定,缓慢有力,留下的脚印竟成了一副精巧诡秘的地图。”
说麦家,其实最该说的不是《暗算》,而是《解密》。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前后创作11年时间,遭遇17次退稿。这些不可思议的数字里藏的是故事,是辛酸,是汗水,也是运气和收获。
这部带给他最多痛苦与挫败感的作品最终回馈给他最大的成就。它对麦家的意义不只是一部普通的作品,还几乎是青春的全部。
1991年开始,他从短篇,写成中篇,再写成长篇。那时的他不曾想到,这个东西最终要用“十余年”,准确地说,是“十一年”。
麦家说,“十一年已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我全部青春,半部人生。老实说,它让我受尽折磨。它是一个‘作女’,让我尝够了痛不欲生的滋味。这部小说发表时也就是二十万字,而我删掉的字数至少是四个二十万,因为我在不断地推翻、重写、修改、润色。其中有三次是彻底推翻重写,局部的修修改改至少有几十次。”
这样的“恋爱”其实是“炼狱”。
因为太苦了,真正是受尽折磨,他曾多次决定和它分手,但每一次分手都以更紧密的牵手告终。
“因为它在我心中长得太深了,我已无法将它连根拔起。正如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即使拦腰砍断树干,来年照样生出小树枝,不屈服于死。”
十一年,麦家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大事,恋爱、婚姻、生子、贫穷、病痛。《解密》也经历了一场场生生死死。
△“谁是麦家?你不可不读的世界上最成功的作家”,鲜亮的广告印在西班牙马德里公交车身上。
2002年,《解密》刚刚出版,出版社就接到保密委员会一个人的电话:“不能再版,不能宣传,现有的书要下架。”
辛苦创作10年,不能因为一个电话就让书下架。麦家不甘心,他坚信自己的书没有泄密,多方走动组织评审委员会来评审,最终全票通过,大家均认为没有泄密可以上市。
△部分海外大热的《解密》封面
就这样《解密》起死回生,并成为了当年的畅销榜第一名。
出版12年后,《解密》被推到世界文坛的聚光灯下和热闹的全球媒体语境中。
06、炙手可热,却依旧坚持最初的文学理想
如今,《解密》被翻译成33个语种,被世界各国顶级出版社出版,成为国际畅销书。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终于,出现了一部伟大的中文小说”为封面导读,称赞该书是“35年以来最伟大的中文小说”,并将它评为“2014年度国际十大虚构作品”。
△部分海外媒体对麦家的报道
这两年,麦家频频出国,为各国版本的《解密》做宣传。所到之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纽约客》、BBC、德国之声、《ABC》《独立报》等,一家家国际主流媒体纷纷长评推荐。
而炙手可热的麦家却“不愿被市场拴着走”,始终坚持他的文学理想:让人的心灵更柔软。大爱与悲悯和人文关怀充盈着他的写作,寻求人心最深处的美,探索人世最复杂的秘密,一直是他写作不变的主题。
现在的他,依旧像一个虔诚的匠人,孤独地,慢慢地选料、锯、刨……打磨自己下一部作品。
于是,小编给粉丝们带福利啦,特别发起谷主麦家经典三部曲套装文集限购活动。我们一起来读书,走进麦家老师笔下那个隐秘的世界。
此次套装除了特别定制的手工牛皮本,黄铜笔、纯手工缝制复古真皮笔袋、帆布袋之外,在礼品盒上,更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老师的亲笔题字:书是最大的。
不仅如此,还有麦家先生独家限量版签字落款明信片: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题字,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签名,中国文学领域最有分量的独家限量版典藏套装,文艺精致,别具意义。
收藏品一:新版《解密》《暗算》《风声》(其中一本有作家麦家亲笔签名)
收藏品二:手工牛皮本
《解密》独家定制手工牛皮本
封皮选用头层牛皮胚,
用天然的植物染剂制成,
保留了皮质最淳朴的模样。
收藏品三:黄铜笔&纯手工缝制复古真皮笔袋
因为黄铜拥有色泽的多变性。
随着使用的时间长久,
铜会发生自然反应,
慢慢地有老东西的感觉,充满年代感。
收藏品四:帆布袋
精选12安帆布材料,
犹如匠人般的细琢。
“reading is like coming home”,
中文为麦家老师所说的
“读书就是回家”。
文字,书,有着柔软人心的力量。
收藏品五:明信片
五张明信片选用了《解密》中的五句话,
并配有五副于麦家理想谷拍摄的照片。
一张明信片,
盖一个小小的邮戳,
把手写的温暖汇成一笔一划,
邮寄到你的人身边。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商城,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