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中日文獻
史料
《中央日報》
《中央半月刊》
《中國早期博覽會資料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申報》(上海版)
《時代公論》,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1991。
《獨立評論》,長沙:岳麓書社,1999。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編研部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15-1937》,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中華民國史組編,《胡適往來書信選》,北京:中華書局,1979。
中國革命博物館整理,榮孟源審校,《吳虞日記》,成都:四川人民,1986。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陳布雷先生文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革命文獻》,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胡漢民先生文集》,臺北: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央週報》,南京:南京出版社,199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匯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國民黨政府政治制度檔案史料選編》,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毛注青編,《黃興年譜》,熊治祁編,《湖南人物年譜》,冊6,長沙:湖南人民,2013。
吉川幸次郎著,錢婉約譯,《我的留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
朱元曙等編,《朱希祖先生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
陳衡哲主編,王憲明等譯,《中國文化論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艾思奇,《艾思奇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余家菊,《余家菊(景陶)先生回憶錄》,臺北:慧矩出版社,1994。
吳宓,《吳宓日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吳笠田編,《曾養甫先生言論集》,臺北:作者家屬自印,1981。
李文海等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 底層社會卷》,冊上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李宗黃,《李宗黃回憶錄:八十三年奮鬥史》,臺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1972。
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上海:上海人民,2005年。
李璜,《學鈍室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1973。
汪精衛,《汪精衛全集》,冊3,上海:三民,1929。
周佛海,《三民主義之理論的體系》,上海:新生命,1928。
周佛海,《三民主義的基本問題》,上海:新生命,1929。
胡頌平編著,《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
胡適,《胡適日記全集》,冊5,臺北:聯經,2005。
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郅志選注,《猛回頭:陳天華 鄒容集》,沈陽:遼寧人民,1994。
夏鼐,《夏鼐日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高平叔主編,《蔡元培全集》,卷2-3,教育(上)(下),臺北:錦繡出版社,1995。
高素蘭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臺北:國史館,2004。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臺北:近代中國,1989。
國聞週報編,《論評選輯》,臺北:文海,1985。
張大為等編,《胡先驌文存》,南昌:中正大學校友會,1996。
張太雷著,《張太雷文集》,北京:人民出版,2013。
張棡撰,俞雄選編,《張棡日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
張靜廬,《在出版界二十年》,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張鐵君,《蘧然夢覺錄》,臺北:阿波羅, 1972。
教育雜誌社編,《教育雜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淩鴻勳口述,沈雲龍訪問,林能士等記錄,《淩鴻勳口述自傳》,長沙:湖南教育,2011。
許錫揮編,《許崇清文集》,廣州:中山大學,2004。
陳天錫編輯,《戴季陶先生文存》,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出版,1959。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1967。
陳正茂編,《醒獅週報》,臺北:國史館,1993。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
陳立夫,《唯生論(上)》,《民國叢書》,第3編,冊6,上海:上海書店,1989。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台》,臺北:前衛,199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冊2,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陶行知主編,方與嚴編輯,《曉莊之一年計畫》,上海:兒童書局,1933。
傅學文編,《邵力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 教育通論 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黃自進等編,《蔣中正總統五記 學記》,臺北:國史館,2011。
楊幼炯,《近代中國立法史》,《民國叢書》,第1編,冊29,上海:上海書店,1989。
楊寬,《歷史激流:楊寬自傳》,臺北:大塊文化,2005。
董霖,《六十載從政講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1。
鄒魯,《鄒魯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榮孟源主編,孫彩霞編輯,《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北京:光明日報,1985。
劉大鵬著,喬志強標注,《退想齋日記》,太原:山西人民,1990。
劉百川,《一個小學校長的日記》,北京:華文出版社,2012。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1998。
蔣總統言論彙編編輯委員會編,《蔣總統言論彙編》,卷9,台北:正中書局,1956。
鄧演達,《鄧演達文集》,北京:人民,1981。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1995。
戴季陶,《青年之路》,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1945。
戴季陶,《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上海:民智書局,1925。
戴季陶,《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臺北:臺灣省政府敎育廳,1949。
薩孟武,《三民主義政治學》,上海:新生命,1929。
薩孟武,《中年時代》,臺北:三民書局,1967。
羅家倫等主編,《吳稚暉全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
羅隆基著,劉志強編,《人權 法治 民主》,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專書
Bergère, Marie-Claire著,溫洽溢譯,《孫逸仙》,臺北:時報,2010。
Fitzgerald, John著,李霞等譯,《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Gerth, Karl著,黃振萍譯,《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2007。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第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Harari, Yuval Noah著,林俊宏譯,《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臺北:遠見天下,2014。
Turner, Bryan S.主編,李康譯,《Blackwell社會理論指南(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三谷孝著,李恩民等譯,《秘密結社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小野寺史郎著,周俊宇譯,《國族‧國歌‧國慶——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家象徵》,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中華民國史》,冊7-冊8,北京:中華書局,2011。
孔慶泰等著,《國民黨政府政治制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方新德,《國民政府時期浙江縣政研究》,杭州:浙江大學,2012。
王兆剛,《國民黨訓政體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臺北:近代中國,1998。
王良卿,《改造的誕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北京:華文,2010。
田湘波,《中國國民黨黨政體制剖析:1927-1937》,長沙:湖南人民,2006。
朱斐主編,《東南大學史(第一卷),1902-1949》,南京:東南大學,2012。
吳家瑩,《中華民國教育政策發展史──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0)》,臺北:五南,1990。
吳家瑩,《校長如何實踐其治校理念:蔡元培的經驗》,臺北:學富文化,2008。
呂芳上,《民國史論》,臺北:臺灣商務,2013。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9。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志賀市子著,宋軍譯,志賀志子譯校,《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歷史與認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3。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4。
周俊宇,《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臺北:國史館,2013。
和田清,《支那地方自治發達史》,東京:中華民國法制會,1939。
松井榮一等著,《新語辞典研究解題》,東京:大空社,1996。
松井榮一等編,《近代用語辞典集成》,東京:大空社,1995-1997。
林正慧,《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段瑞聰,《蒋介石新生活運動》,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6。
茅家琦等主編,《百年滄桑:中國國民黨史》,冊上,廈門:鷺江,2005。
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譯,《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譯,《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2007。
秦孝儀編,《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二)》,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7。
翁有為,《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制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臺北:聯經,1984。
崔之清主編,《國民黨政府與社會結構之演變(1905-1949)》,冊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臺灣東華,1988。
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臺北:東華,1988。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臺北:聯經,2001。
張玉萍,《戴季陶與日本》,北京:北京大學,2014。
張軍民,《對接與衝突——三民主義在孫中山身後的流變(1925-1945)》,天津:天津古籍,2005。
張靜如、卞杏英主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中國社會之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梁啟超,〈與林迪臣太守書〉,梁啟超著、吳松等點校,《飲冰室文集點校》冊1,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
深町英夫,《身体躾政治――中国国民党新生活運動》,東京:岩波書店,2013。
許小青,《政局與學府:從東南大學到中央大學(1919-193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冊上,臺北:聯經,2001。
陳紅民,《函電裡的人際關係與政治:讀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胡漢民往來函電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陳紅民、周聿峨著,《胡漢民》,廣州:廣東人民,1994。
陳能治,《戰前十年中國的大學教育(一九二七~一九三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陳進金,《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六年)》,臺北:近代中國,1997。
陳蘊茜,《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彭明等主編,《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840-1949)》,北京:中國人民,1999。
費正清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1992。
賀淵,《三民主義與中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5。
賀淵,《新生命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1。
馮啟宏,《法西斯主義與三年代中國政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1998。
黃俊傑,《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香港:三聯書店,2008。
溫波,《重建合法性:南昌市新生活運動研究,1934-35》,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臺北:國史館,1995。
關志鋼,《新生活運動研究》,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論文
Chartier, Roger著,楊尹瑄譯,〈「新文化史」存在嗎?〉,《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5卷期1,2008年,頁199-214。
Goff, J. Le著,梁其姿譯,〈中古時代教會的時間及商人的時間〉,梁其姿等編譯,《年鑑史學論文集》,臺北:遠流,1989。
Thompson, E. P.著,〈時間、工作紀律和工業資本主義〉,E. P. Thompson著,沈漢等譯,《共有的習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山田辰雄,〈中國國民黨改組派的政治路線及其現代意義〉,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等編,《一九三0年代的中國》,冊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
王正華,〈國民政府初創時之組織及黨政關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現代史論集》,冊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王汎森,〈「主義」與「學問」── 一九二○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分裂〉,劉翠溶主編,《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冊上,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王汎森,〈「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2013
王汎森,〈序〉,王汎森主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2007。
光田剛,〈訓政開始訓政構想——孫中山「建国大綱」構想胡漢民訓政構想——〉,中央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中華民国模索苦境 1928~1949》,東京:中央大學出版社,2010。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5。
吳淑鳳,〈走向「民主」之路:1930年前後蔣中正對實施訓政的理解〉,呂芳上主編,《蔣中正與民國政治》,臺北:中正紀念堂,2013。
李雲漢,〈介紹孫文主義學會及其有關文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下),1974年12月,頁497-522。
沈懷玉,〈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創設、演變與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2(上),1993。
沙培德,〈敘事與教誨:教科書中的知識傳遞(1902-1937)〉,沙培德等主編,《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臺北:中研院,2013。
岩谷將,〈訓政制度設計蒋介石‧胡漢民対立—党政府 • 集権分権—〉,《研究》,第53卷第2號,2007年4月,頁1-18。
林志宏,〈世變下的士變:科舉廢除和知識階層的定位(1900s-1930s)〉,甘懷真主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林志宏,〈北伐期間地方社會的革命政治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6期,2011。
邱澎生,〈動態制度史研究如何可能?評介《明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明代研究通訊》,第6期,2003。
邵銘煌,〈新局勢,再出發:北伐後期的「新生命」月刊〉,《近代中國》,第114期,1996年8月,頁70-92。
翁稷安,〈清季文之理念與經世使命的展開與影響 : 以吳汝綸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世瑛,〈罪與罰——北伐時期湖南地區懲治土豪劣紳中的暴力儀式〉,《國史館學術集刊》,第9期,2006。
張典魁,〈陳立夫《唯生論》與柏格森哲學關係之探討〉,《中正歷史學刊》,第12期,2009年12月,頁157-194。
張慧瑩,《黨權與軍權之間:胡漢民與蔣中正關係的討論(1923-193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轉型時代),《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2004。
深町英夫,〈南昌行營爭寵記:新生活運動的發軔與蔣介石的派系運作〉,黃自進等主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第二冊:變局與肆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
郭勁松,〈對「三大政策」爭議之評議〉,曾一士總編輯,《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年》,臺北:國父紀念館,2007。
野口忠彥,〈「民主主義」適訳――「〉訳語考序説――」〉,《拓殖大學論集 政治・経済・法律研究》,12卷1號,2009年12月,頁1-29。
陳惠芬,〈抗戰前國民黨關於黨治問題的爭議(1928-193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7月。
傅宗懋,〈中山先生建國程序中訓政時期規劃之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冊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喬寶泰,〈五五憲草的制定及其述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冊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賀淵,〈「訓政」史與論:以大陸學者最近相關研究為主〉,曾一士編,《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年》,臺北:國父紀念館,2007。
黃克武,〈近代中國轉型時代的民主觀念〉,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2007。
黃克武,〈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意義與淵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黃克武,〈蔣介石與陽明學:清末調適傳統為背景之分析〉,黃自進主編,《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
楊玉清,〈解放前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研究淺略述評〉,孫中山研究學會編,《回顧與展望:國內外孫中山研究述評》,北京:中華書局,1986。
詹筌亦、王乃昕著,〈「主義」的數位人文研究〉,項潔主編,《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11。
雷祥麟,〈習慣成四維:新生活運動與肺結核防治中的倫理、家庭與身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4期,2011。
劉維開,〈訓政前期的黨政關係(1928-1937)──以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4期,2005。
蔡淵黎,〈抗戰前國民黨之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運動(1928-1937)〉,國立臺灣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7月。
二、英文文獻
Charles Kurzman and Lynn Owens. " The Sociology of Intellectual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8 (August 2002), pp. 63-90.
Hung-mao Tie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27-1937.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Lloyd E. Eastman. Seeds of Destruction :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Lloyd E. Eastman.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Michael Quinion. Ologies and Isms: A Dictionary of Word Beginnings and Endings.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三、網路資料
翁稷安,〈旅行的意義,史家的技藝——關於數位與人文結合的反省〉,http://giantw.blogspot.tw/2013/05/blog-post_30.html (檢索時間:2014/12/21)